10.23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原文來源Ben Evans’s Blog,作者Benedict Evans

原文鏈接:https://www.ben-evans.com/benedictevans/2016/2/19/mobile-smartphones-and-hindsight


今晚(本文首次發佈於2016年2月19日)我將飛往巴塞羅那(Barcelona)參加今年的MWC(Mobile World Congress)世界移動通信大會,這是移動產業一年一度的大會。從2001年起,我就一直斷斷續續地參加。那時的大會在寒冷多雨的戛納(Cannes)召開,只有現在十分之一的規模,而去年的參會人數已達8.5萬。

2001年是歐洲3G頻段拍賣後的第一年。當時處於互聯網泡沫和移動泡沫頂端的移動運營商在幾個月內花掉了1100億歐元,然後又耗費了數年時間解決高價購買頻段的後遺症。

該泡沫化價格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業界認為3G頻段能提供的數據服務前景十分可觀。但直到2005年,第一批3G手機才進入歐洲市場,直到2007年(譯註:iPhone發佈第一年),部署在該頻段的數據服務才開始變得有趣起來。

如今,人們會將“移動手機”的問世時間定義在iPhone前或iPhone後。但有趣的是,回顧過去,在iPhone誕生前,我們並不覺得自己急需某種催化事件。正如一位大學教授曾經告訴我的那樣:

“‘中世紀'的人們並不知道他們生活在‘中世紀'。”

這感覺就像我們正在穩步前進。就像處在迷霧之中,我們也並不完全能看清未來。我們正在等待一種新設備的出現,它能用新的方法將移動互聯網從“電信收入的分支”轉變為一種“近乎普遍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本身也將成為互聯網的主體部分。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智能(smart)”和“功能(feature)”之間的劃分並不像我們現在所想的那麼清晰。我在“功能手機”(通常運行J2ME Apps)和“智能手機”(運行PocketPC系統或塞班系統Apps)間來回切換,但事後看來,當時手機的生態系統發展得實在不好,導致我在從“智能手機”切換至“功能手機”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失去了什麼。

(譯註:J2ME是為機頂盒、移動電話和PDA之類嵌入式消費電子設備提供的Java語言平臺,包括虛擬機和一系列標準化的Java API;Pocket PC是基於微軟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掌上電腦,此處指操作系統,塞班系統(Symbian)是塞班公司為手機而設計的操作系統)

下圖是我從21世紀初直到初代iPhone面世以來,擁有的移動設備排列(不幸的是,我的Nokia 7110和Ericsson T68找不到了)。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您可以在這張歐洲運營商的移動設備銷售表中看到相同的情況。產品分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中有些設備是“智能”的,有些不是“智能”的——這都與硬件功能相關。這的確反映了人們當時的實際使用情況。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同時,手機App的銷量很少,面向小眾群體,並且專注於某一特定類型的App,平均售價為20.90美元。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當然,與之並行的還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電腦)”,它最終與手機合二為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都希望Apple能在Newton之後創造一款新的PDA,譯註:Newton是Apple發佈的首款掌上電腦,後因無法找準市場定位且需求量低而停止發展)。

至少從PocketPC開始,這些產品確實有一個“合適”的操作系統,但它們價格昂貴(高於500美元),屬於小眾市場,普通消費者都不會購買。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在這張照片中,只有Sony Ericsson(由Sony和Ericsson組建的合資公司)有蜂窩無線(只是2G),HP的有藍牙,其他的就只有紅外線。不然你也可以花100多美元買一個無線網卡,把它連接到手機就能上網了(通過GPRS,以傳輸速率較低的窄帶速度運行)。不過無線網卡的價格在現在都能買一部相當不錯的4G Android智能手機了。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事後看來,PDA是一種典型的過渡方案。也就是說,這並不是長期方案,但真正的長期方案還沒法做到,所以當時這個方案也不錯,因為少數人願意在權衡後作出取捨。

與此同時,只有日本的移動數據服務借功能手機之力、在移動運營商的規控下真正發揮了作用。

我在2001年買了這三種設備,它們每個都是未來的一部分,但最終還是iPod贏了。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日本手機有彩屏與彩鈴功能,日本公司J-Phone(時屬英國移動電話集團Vodafone,現屬Softbank)的手機有攝像頭(120x160像素),日本移動通信公司DoCoMo的iMode手機沒有攝像頭,但可以運行J2ME的App(大部分是遊戲),這些App可通過手機內置的無縫支付從應用商店下載。

但他們也指出其前途黯淡——運營商控制,平臺封閉,這並不是真正的操作系統。事實上,它們和PDA一樣是一種過渡方案:在1999年或2001年時,日本的模式是實現移動互聯網的唯一途徑,且看起來相當不錯,但它只是一座過渡的橋樑,正確的方案尚未出現。

同時,當時看起來像是昂貴玩具的iPod,在更結構化的層面上預示著未來,這從根本上改變了誰可以製造手機,以及誰可以控制你在手機上做什麼。看起來像昂貴玩具的東西通常預示著未來。

(順便一提,我記得2004年在戛納港口的一艘遊艇上聽到美國電子通訊公司Motorola的一位高管說,把硬盤放進手機是多麼困難,原因是人們可以接受iPod被摔壞,但無法接受手機被摔壞(譯註:傳統手機廠商注重設備的抗摔性,而硬盤一摔就壞)。但同時,Apple已經開始用閃存了。)

所有這些都是Nokia和黑莓手機制造商RIM在2007到2010年間所遭遇的事情的背景。眾所周知,這兩家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高級管理層都對iPhone嗤之以鼻,只看到了最小化可行產品(譯註: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指用最小的資源、最快製作出來、可執行基本功能、能被用戶使用的實驗性產品)中的“最小(Minimum)”一詞,而並沒有意識到

這可能反映了消費者的選擇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但他們沒有重視這個威脅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自己的“智能”產品看起來也做得很好。但這一點在美國卻不見得。

由於種種原因,Nokia的產品以及大部分在歐洲(更別說日本)市場上的優秀產品,在美國很難買到。因此,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他的團隊比歐洲人更討厭自己的手機,原因卻大相徑庭——他們覺得蘋果手機還不夠好。

事後看來,很明顯Nokia S60的用戶體驗質量一直在下降,而且Nokia缺乏技能或結構來解決這一問題,或做出MeeGo/Maemo操作系統(譯註:兩者都是Nokia當時使用的手機操作系統)。但在當時,Nokia和Blackberry似乎都做得很好,在iPhone首發後的兩年多時間裡,S60和Blackberry的銷量直線上漲。

這兩年也正是iPhone解決MVP中存在的問題並擴大銷售渠道所花費的時間,同時,第一款Android手機開始出現。隨後,只相差一個季度,兩家公司(Nokia和 Blackberry)的銷售額都開始下降(其中Nokia的首席執行官還寫了一份致員工的“燃燒的平臺”備忘錄)。當然,為時已晚。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邁克爾·梅斯(Michael Mace)在Blackberry銷量崩潰的時候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深入探討了指標滯後的問題。在眾多指標中,總體指標往往是最後一個開始放緩的指標,當總體指標放緩,證明為時已晚。

眾多指標看起來都不錯,因此大家都認為三年前指出公司存在戰略性問題的人是錯的。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懸崖效應”——動畫片中的人物已衝出懸崖,但還沒有墜落,一切似乎都發展的很好。然而一旦你開始墜落,一切都為時已晚。

也就是說,用一個似乎指向正確的指標來反駁一個認為公司出現重大戰略錯誤的建議只能逞一時之快,除非你非常小心,否則你很有可能會出現重大錯誤。換個比方,Nokia和Blackberry像一顆冰球,正滑向勝利,感覺又好又快,掌控著一切,但Apple和Google正在融化冰場,把比賽項目切換成了滑水。

回溯到2001年,我還是一名歐洲移動運營商的賣方股票分析師時,我對移動網絡服務的想法還是挺準確的。當時我談到了操作系統和用戶所有權,我向人們展示了我的iPod,並指出在製造手機之前並不一定需要聯合發明出GSM(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但我該怎麼說才能讓大家信服呢?每個投資者都會問,3G的殺手級應用程序(killer app)是什麼?結果發現,所謂的能把互聯網放在口袋裡的殺手級應用程序就是“把互聯網放在口袋裡”本身(譯註:指讓口袋裡的手機可以連接互聯網),這個問題是錯誤問題。

我當時本來想這麼說:

-我認為這些設備要用十年的時間進入大眾市場。

-然後,概念視頻和模型中的所有東西,大膽的設想和未來學裡的內容都會發生,受眾將是數十億的民眾。

-但是,除了二線品牌公司Samsung,以及曾是計算機公司的Apple(你可能都不記得它們了),這些設備製造商根本不賺錢。Apple剛剛發佈了一個昂貴的MP3播放器,它在移動設備方面是一家沒有資產、沒有專業知識、沒有知識產權的公司。

-一切將圍繞著軟件和開放式網絡運行,移動設備將成為真正的、高速的計算機,計算能力是當今臺式機的數百倍。即使電池只能續航一天也沒關係。

-儘管幾乎所有公司都將加入這一變革浪潮,但電信運營商卻沒加入其中分一杯羹。傳統的門戶模式和AOL模式(AOL,American Online,美國最大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將要分崩離析,即使許多人並不期盼如此。電信運營商耗費了所有資金,建造了所有基礎設施,僱傭了所有人才,併為行業設想、計劃和諮詢,他們擁有全部市場力量,卻不能從中獲得分毫。

但在2001年,如果我這麼說,有多少人能被說服呢?

太有趣了,總是有人認為未來永遠不會發生改變,真想嘲笑他們。但是,多關注那些思路正確但還不到位的人會更有意義。這便是手機行業所發生的事。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新興產業,如V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和A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或自動駕駛汽車時,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許多相同的問題。

宏觀上預測20年後的藍圖其實不難,但區別在於細節。曾經受Nokia和DoCoMo統治的世界如今已經發生了變化。到2025年,世界會有很多變化,我們同樣會對這些變化感到不可思議。

iPhone興Nokia衰,答案都寫在時間裡,那新技術的未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