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大理:一位博士與一尾名魚的故事

大理:一位博士與一尾名魚的故事

姜雨傑研究弓魚

“還記得小時候,我總纏著爺爺去漾江邊釣魚,爺爺一邊釣一邊給我講各種魚的特點,我最記得那個肚子有條線,彈射起來地像弓箭一樣的魚,它是逆流而上游的,搶水能跳這麼高。”這個一邊說一邊興奮地用手比劃的人是姜雨傑博士,他向記者介紹道“這就是大理弓魚(裂腹魚),是大理特有的高原名貴淡水魚,屬於‘雲南六大名魚’之一,小時候能見到很多,現在因環境的變化,野生弓魚數量越來越少,要是消失在大理,就太可惜了。”

大理:一位博士与一尾名鱼的故事

姜雨傑手持弓魚

弓魚對於姜雨傑來說,意味著很多,不僅僅是童年美好的回憶,更是與爺爺之間濃厚情感的聯繫。姜雨傑於2011年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後,便第一時間回國,致力於大理洱海弓魚(雲南裂腹魚)雲南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護,志在讓弓魚恢復往日的繁盛。

大理:一位博士与一尾名鱼的故事

養殖弓魚

自此,姜雨傑便重新踏上了漾濞這片熱土,每天深入河塘溝汊去考察,努力尋找人們記憶中弓魚的蹤跡,歷經磨難,幾經輾轉,終於尋找到了少量的弓魚成魚。但由於沒有成熟的養殖經驗可以借鑑,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姜雨傑通過不斷查閱資料,多次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雲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等科研機構進行考察學習來夯實理論基礎,通過自籌資金來購買設備,建立實驗室開始研究。

“一次不行,來兩次,兩次不行那就三次,我已記不清當時在實驗的過程失敗了多少次,也有想過放棄,但骨子裡不服輸的那股勁還是讓自己堅持了下來。” 姜雨傑說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覆的模擬養殖和科學實驗後,弓魚野生馴化的難關得以突破。但新的難題隨之而來,弓魚對於水質的要求極高,在缺乏資金、場地、水源、人力情況下,要想實現規模化的養殖幾乎不可能。

2014年,姜雨傑帶著技術和誠意來到了漾濞縣平坡鎮平坡村,與平坡村進行合作,共同從事弓魚的研發養殖。2014年,漾濞縣平坡村勸橋河弓魚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此應運而生,2015年7月開始啟動實施裂腹魚(弓魚)養殖。“平坡村位於蒼山西坡腳下,蒼山水系豐富,積雪融水和優美的環境為水質要求極高的裂腹魚(弓魚)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姜博士來到我們這裡,就是看中了我們的優勢。”平坡鎮副鎮長馬旭東向記者介紹道。雙方的合作實現了優劣勢的互補,姜博士負責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撐,平坡村則負責提供場地、資金、水源和人力等基礎條件。

項目總規劃佔地面積30畝,一期建設佔地6.2畝,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00餘萬元,共建成16個魚池,共投放弓魚苗85000餘尾。因弓魚具有生長慢,週期長,前期投入高,種苗緊缺,成活率低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給弓魚的規模化養殖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和挑戰。

正如歌詞中唱道:“忍不住化身一條固執的魚,逆著洋流獨自游到底。”正是這種面對困難,無所畏懼,朝著目標,逆流而上的“弓魚精神”激勵著姜博士和合作社在弓魚規模化養殖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不斷前行。目前,研究成果不斷推出,弓魚的成活率已達60%,遠超於同行業水平;合作社的效益也開始逐步顯現,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農增收起到了帶動作用;對於珍稀魚種和生態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位博士和一尾名魚的故事也仍將繼續。

雲南網記者 博達 通訊員 趙元登 環菲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