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冀城之戰始末:曹魏軍團和馬超鐵騎的慘烈交鋒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冀城之戰僅作為一段插曲用以介紹馬超在渭南戰敗之後到投奔張魯之前的行蹤,因此,小說在敘述這一段故事上基本是移植了歷史記載的主線,沒有做多少虛構。只不過,小說介紹冀城之戰其主要目的為了說明馬超的情況,因此,一些曹魏方面的人物和事蹟還是多多少少被省略了,本篇就將對比歷史上和小說中對冀城之戰的記載和描述,以期更好地說明歷史上冀城之戰的細節。

《資治通鑑》中詳細梳理了冀城之戰的過程,筆者將其簡單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前階段。

此階段楊阜勸說曹操即使擊敗了馬超仍需小心提防。楊阜在此指出馬超的兩個優勢,一是馬超頗為勇猛,二是馬超在羌、胡一帶仍有較大的影響力。《三國志楊阜傳》以及《三國志馬超傳》也都記載了楊阜類似的言論。實際上,根據《三國志楊阜傳》的記載,曹操對楊阜的看法深以為然,只是因為倉促收軍,才未能做好防備。至於曹操此時為何倉促收軍,停止對馬超的追擊,《三國志 馬超傳》指出是“會北方有事”,而並未說明具體是何事。而《三國志楊阜傳》、《資治通鑑》則指出了是由於田銀、蘇伯等人在河間造反,致使“幽、冀扇動”,因此曹操才急急收軍東還。

小說保留了楊阜對曹操的勸說,在小說第五十九回曹操擊敗馬超韓遂聯軍準備班師回許昌時,楊阜提出了仍要小心提防馬超甚至於要趁勝進剿馬超的建議,但曹操卻認為“中原多事,南方未定,不可久留”,楊阜又建議曹操在長安留下重兵以為後援,但最終曹操僅讓楊阜屯兵冀城防禦,似乎沒有重視楊阜的其他意見。

在第一階段,小說保留了歷史上楊阜對曹操提出的仍需提防馬超的建議,但在曹操停止對馬超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的原因上,小說有自己的說法,並未與歷史完全一致。

冀城之戰始末:曹魏軍團和馬超鐵騎的慘烈交鋒

第二階段,圍城階段。

此階段馬超率軍圍困冀城,刺史韋康堅持不住開城投降反被殺害。由於馬超在羌、胡一帶的影響力,曹操引軍東還後,馬超迅速恢復元氣並攻佔了隴上諸郡,同時,據《三國志楊阜傳》和《資治通鑑》記載,馬超對隴右一帶開展的軍事行動還得到了張魯的支援,張魯派遣大將楊昂幫助馬超。而韋康一面在楊阜等人的幫助下艱難防守冀城,一面派出人手向夏侯淵求救,但派出的使者閻溫被馬超截獲並殺害,韋康守城的意志動搖,最後韋康不聽楊阜勸阻開城投降卻反被殺害。小說在圍城階段較歷史記載而言有所簡化,只是提及了馬超圍城,韋康見救兵未至意欲開城投降,楊阜苦諫,韋康不從,最終韋康開城投降反被全家處斬。

在第二階段,小說與歷史相比,省略了不少情節,一是歷史上,張魯的人馬也參與到了冀城圍城戰中,而小說大抵為了突顯馬超之勇,將楊昂助戰的這部分省略。二是韋康開城投降的直接原因,小說只是籠統地說“見救兵不來”(筆者按:小說中韋康求救於夏侯淵,而夏侯淵接到求救以“不得曹操言語”,未敢動兵。實際上,根據《資治通鑑》和《三國志夏侯淵傳》的記載,歷史上夏侯淵已然出兵,只是還未到達冀城,韋康已經開城投降了,也因此,歷史似乎對韋康頗有微詞,如《三國志荀彧傳》中就提及“太祖以(荀)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而歷史上促使韋康開城投降除了“外救不至”,其直接原因還有派出求救的使者閻溫被馬超所殺,《三國志楊阜傳》載:“州遣別駕閻溫循水潛出求救,為超所殺,於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計。”可見,閻溫被殺害,對韋康的觸動極大。三是歷史上有閻溫嚴詞拒絕配合和投降馬超的情節,小說將此情節省略。在筆者看來,小說省略閻溫的有關情節大抵也是為了不影響馬超在小說中的正面形象。

冀城之戰始末:曹魏軍團和馬超鐵騎的慘烈交鋒

第三階段,密謀階段。

此階段,馬超雖然處決了韋康但未殺害楊阜,存活下來的楊阜密謀聯繫了姜敘等人,秘密謀劃討伐馬超。《三國志楊阜傳》載,楊阜向馬超“以喪妻求葬假”,爾後秘密向姜敘等人透露討伐馬超的計劃。此處還湧現出兩位女性,即姜敘之母與趙昂之妻。據《三國志 楊阜傳》裴松之注引皇甫謐《列女傳》載(《資治通鑑》也援引了兩處引注),姜敘之母、趙昂之妻在密謀討伐馬超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強烈支持的態度,姜敘之母積極表示要姜敘與楊阜共同討伐馬超為韋康報仇,並讓姜敘不要以自己為念,而趙昂之妻則積極勸說趙昂不要以在馬超麾下的兒子趙月為念。最終,在楊阜的努力下,討伐馬超的戰線秘密促成。

除了與楊阜共同密謀者的姓名未列完整,小說幾乎原樣照搬了歷史記載,就連姜敘之母、趙昂之妻的言語行為也同歷史記載的基本一致。

冀城之戰始末:曹魏軍團和馬超鐵騎的慘烈交鋒

第四階段,反攻階段。

《三國志 楊阜傳》載“十七年九月,(楊阜)與(姜)敘起兵於滷城。”但《資治通鑑》載:“(建安十八年)九月,(楊)阜與(姜)敘進兵,入滷城,(趙)昂、(尹)奉據祁山,以討超。”而《三國志武帝紀》以及《三國志夏侯淵傳》則記載該事件的時間為建安十九年。因此,歷史記載的楊阜等人起兵反攻的時間有三種說法。對此,《通鑑考異》的觀點認為《三國志武帝紀》所言(建安)十九年春正月是捷音到鄴之月,《三國志 楊阜傳》的時間記載有誤,而盧弼進一步認為《考異》以十九年正月為捷音到鄴之日,則楊阜、姜敘起兵之日當在十八年九月。這裡筆者贊同楊阜、姜敘起兵之日在(建安)十八年九月的觀點。反攻階段,馬超受到了較重的打擊,其妻子至親紛紛遇害,但楊阜等人同樣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姜敘之母為馬超所殺害,楊阜自己身被五創,宗族昆弟死者七人。

小說在第四階段雖然沒有引用歷史上楊阜等人具體的起兵時間,但在情節上基本與歷史類似,馬超和楊阜雙方都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馬超的慘烈程度似乎更甚。

結語:

從小說的視角上看,冀城之戰雖然未表現得濃墨重彩,但以慘烈的結果渲染了馬超這一人物的悲情。而從歷史的角度看,不獨馬超,曹魏一方的反抗所付出的代價亦是十分慘烈的。大抵也是因此,即使在小說“用劉貶曹”的主題之下,作為魏臣的楊阜等一眾人的形象在冀城之戰的情節中也並未被改寫,而是基本保持了歷史的原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