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冀城之战始末:曹魏军团和马超铁骑的惨烈交锋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冀城之战仅作为一段插曲用以介绍马超在渭南战败之后到投奔张鲁之前的行踪,因此,小说在叙述这一段故事上基本是移植了历史记载的主线,没有做多少虚构。只不过,小说介绍冀城之战其主要目的为了说明马超的情况,因此,一些曹魏方面的人物和事迹还是多多少少被省略了,本篇就将对比历史上和小说中对冀城之战的记载和描述,以期更好地说明历史上冀城之战的细节。

《资治通鉴》中详细梳理了冀城之战的过程,笔者将其简单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前阶段。

此阶段杨阜劝说曹操即使击败了马超仍需小心提防。杨阜在此指出马超的两个优势,一是马超颇为勇猛,二是马超在羌、胡一带仍有较大的影响力。《三国志杨阜传》以及《三国志马超传》也都记载了杨阜类似的言论。实际上,根据《三国志杨阜传》的记载,曹操对杨阜的看法深以为然,只是因为仓促收军,才未能做好防备。至于曹操此时为何仓促收军,停止对马超的追击,《三国志 马超传》指出是“会北方有事”,而并未说明具体是何事。而《三国志杨阜传》、《资治通鉴》则指出了是由于田银、苏伯等人在河间造反,致使“幽、冀扇动”,因此曹操才急急收军东还。

小说保留了杨阜对曹操的劝说,在小说第五十九回曹操击败马超韩遂联军准备班师回许昌时,杨阜提出了仍要小心提防马超甚至于要趁胜进剿马超的建议,但曹操却认为“中原多事,南方未定,不可久留”,杨阜又建议曹操在长安留下重兵以为后援,但最终曹操仅让杨阜屯兵冀城防御,似乎没有重视杨阜的其他意见。

在第一阶段,小说保留了历史上杨阜对曹操提出的仍需提防马超的建议,但在曹操停止对马超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的原因上,小说有自己的说法,并未与历史完全一致。

冀城之战始末:曹魏军团和马超铁骑的惨烈交锋

第二阶段,围城阶段。

此阶段马超率军围困冀城,刺史韦康坚持不住开城投降反被杀害。由于马超在羌、胡一带的影响力,曹操引军东还后,马超迅速恢复元气并攻占了陇上诸郡,同时,据《三国志杨阜传》和《资治通鉴》记载,马超对陇右一带开展的军事行动还得到了张鲁的支援,张鲁派遣大将杨昂帮助马超。而韦康一面在杨阜等人的帮助下艰难防守冀城,一面派出人手向夏侯渊求救,但派出的使者阎温被马超截获并杀害,韦康守城的意志动摇,最后韦康不听杨阜劝阻开城投降却反被杀害。小说在围城阶段较历史记载而言有所简化,只是提及了马超围城,韦康见救兵未至意欲开城投降,杨阜苦谏,韦康不从,最终韦康开城投降反被全家处斩。

在第二阶段,小说与历史相比,省略了不少情节,一是历史上,张鲁的人马也参与到了冀城围城战中,而小说大抵为了突显马超之勇,将杨昂助战的这部分省略。二是韦康开城投降的直接原因,小说只是笼统地说“见救兵不来”(笔者按:小说中韦康求救于夏侯渊,而夏侯渊接到求救以“不得曹操言语”,未敢动兵。实际上,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夏侯渊传》的记载,历史上夏侯渊已然出兵,只是还未到达冀城,韦康已经开城投降了,也因此,历史似乎对韦康颇有微词,如《三国志荀彧传》中就提及“太祖以(荀)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而历史上促使韦康开城投降除了“外救不至”,其直接原因还有派出求救的使者阎温被马超所杀,《三国志杨阜传》载:“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可见,阎温被杀害,对韦康的触动极大。三是历史上有阎温严词拒绝配合和投降马超的情节,小说将此情节省略。在笔者看来,小说省略阎温的有关情节大抵也是为了不影响马超在小说中的正面形象。

冀城之战始末:曹魏军团和马超铁骑的惨烈交锋

第三阶段,密谋阶段。

此阶段,马超虽然处决了韦康但未杀害杨阜,存活下来的杨阜密谋联系了姜叙等人,秘密谋划讨伐马超。《三国志杨阜传》载,杨阜向马超“以丧妻求葬假”,尔后秘密向姜叙等人透露讨伐马超的计划。此处还涌现出两位女性,即姜叙之母与赵昂之妻。据《三国志 杨阜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载(《资治通鉴》也援引了两处引注),姜叙之母、赵昂之妻在密谋讨伐马超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强烈支持的态度,姜叙之母积极表示要姜叙与杨阜共同讨伐马超为韦康报仇,并让姜叙不要以自己为念,而赵昂之妻则积极劝说赵昂不要以在马超麾下的儿子赵月为念。最终,在杨阜的努力下,讨伐马超的战线秘密促成。

除了与杨阜共同密谋者的姓名未列完整,小说几乎原样照搬了历史记载,就连姜叙之母、赵昂之妻的言语行为也同历史记载的基本一致。

冀城之战始末:曹魏军团和马超铁骑的惨烈交锋

第四阶段,反攻阶段。

《三国志 杨阜传》载“十七年九月,(杨阜)与(姜)叙起兵于卤城。”但《资治通鉴》载:“(建安十八年)九月,(杨)阜与(姜)叙进兵,入卤城,(赵)昂、(尹)奉据祁山,以讨超。”而《三国志武帝纪》以及《三国志夏侯渊传》则记载该事件的时间为建安十九年。因此,历史记载的杨阜等人起兵反攻的时间有三种说法。对此,《通鉴考异》的观点认为《三国志武帝纪》所言(建安)十九年春正月是捷音到邺之月,《三国志 杨阜传》的时间记载有误,而卢弼进一步认为《考异》以十九年正月为捷音到邺之日,则杨阜、姜叙起兵之日当在十八年九月。这里笔者赞同杨阜、姜叙起兵之日在(建安)十八年九月的观点。反攻阶段,马超受到了较重的打击,其妻子至亲纷纷遇害,但杨阜等人同样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姜叙之母为马超所杀害,杨阜自己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

小说在第四阶段虽然没有引用历史上杨阜等人具体的起兵时间,但在情节上基本与历史类似,马超和杨阜双方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马超的惨烈程度似乎更甚。

结语:

从小说的视角上看,冀城之战虽然未表现得浓墨重彩,但以惨烈的结果渲染了马超这一人物的悲情。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不独马超,曹魏一方的反抗所付出的代价亦是十分惨烈的。大抵也是因此,即使在小说“用刘贬曹”的主题之下,作为魏臣的杨阜等一众人的形象在冀城之战的情节中也并未被改写,而是基本保持了历史的原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