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網絡

《中國醫生》裡有拍攝這樣的一面牆,牆上長著這樣一句話: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撫慰。”


這是長眠於撒拉納克湖畔的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


恰好,這段話也在眼科醫生陶勇回應患者的感謝信中出現過。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01.


醫生,是個很微妙的職業。


我們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與其有過接觸,小到感冒發燒,大到重症急診,能健康長大實然離不開這群穿白大褂的人。

過去我們常常把這個群體當成了理所當然的存在,彷彿醫院是天生存在的。


也正是因為不懂,所以才認為自己可以評頭論足。


各種言論都套上“反正我不懂”的保護殼,堂而皇之地對醫療制度發表意見。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知乎鹽選專欄


或許是因為疫情的突發 ,人們在這一兩個月間對「醫生」這個詞所象徵的意義突然有了不一樣的感觸,關於醫生的圖文和視頻都慢慢多了起來。

從媒體到大眾,人們越看越發覺自己對於醫療行業知之甚少。

所以在今天,我們依然想向大家推薦一部真實描述醫療現狀的紀錄片:


——《中國醫生》。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海報


02.

《中國醫生》這部紀實紀錄片,將鏡頭深入全國六家醫院。


每一集選定一到兩位醫生,普及他們所在的科室,探討醫患關係和道德倫理。

紀錄片的第一集名為《不敢死的醫生》。


這一集的兩位主角朱良付王東進,皆是經驗老道的主任醫師。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朱良付醫生

和許多普通醫生一樣,朱醫生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普通白領尚可以抱怨一下996工作制的殘酷。


但對於救死扶傷的醫生來說,上下班時間是最虛幻的存在,996都是奢望。

任何時間都可能有患者生病,對於他們來說,從拿起手術刀那天起,人生就是24小時待命狀態。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和家人短暫團聚後再次接到緊急電話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和一般職業的晉升軌跡不同,從走出校園的醫學生升為一個醫界大拿,需要的不僅是時間,還有許多附加條件。

朱良付用了25年才走到主任醫師的位置上,職級伴隨而來的就是無盡的重壓,工作常常會過飽和。


有時到半夜十二點多,有時到凌晨四五點鐘,永遠在看護病患,永遠在手術檯前。

這樣的加班已經成了普遍現象,朱良付是這樣,心胸外科醫生王東進亦是如此。

王東進有嚴重的頸椎疾病,痛到無法站立時要靠架上頸託才能繼續手術。


而長期站立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雙腿的靜脈曲張,哪怕是平日上班,也需要穿著彈力襪來緩解症狀。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17個小時的手術後難得的休憩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這一點做老師的應該也有體會,雖然都是需要長久站立的職業。


但醫生還是顯得尤為辛苦,因為他們並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只要有病人,雙休和假期就無從談起。

所有身體機能都是為了病患服務,拿著手術刀的醫生或許也並不如一般群眾健康。


他們懂最前沿的醫療知識,知道怎麼做能長保健康,但他們沒有這個條件。

他們告誡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自己卻在病房裡熬過一宿又一宿。

一位護士面向鏡頭時,半開玩笑地說,以後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完全沒有生活質量可言。

雖是笑著說出口,其中心酸卻顯而易見。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死掉”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03.

身體的疼痛還在其後,因為對心理的考驗遠在其上。

燒傷整形科的徐曄,博士生畢業後來到南京鼓樓醫院成為一名住院醫師,他正面臨著從業以來的各種人生困惑。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徐曄醫生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燒傷科或許很多人都不曾接觸過,和其他病症不同,燒傷醫治的困難之處並不止於治療方案的複雜,更在於人心的難測。


燒傷後的植皮往往不是一次性的,前後費用經常難以估計。


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是一筆漫長又巨大的支出。

徐曄手下有一名叫做老劉的病人,他因為煤氣爆炸造成全身百分之九十五的燒傷。


治療方案上沒有問題,但已經付出了二三十萬費用的家庭,無力再支付後面數額龐大的費用。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重度燒傷病人每日換藥時間超過2小時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老劉的兒子最終選擇放棄住院,把老劉帶回了家。

這個選擇的背後,意味著更糟的醫療環境,更低的治癒幾率。


可這至少能省下一筆錢,這是這個家庭做出的最後決定。

老劉出院的那天晚上,徐曄獨自一人在已經空了的病床前徘徊。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待在人去床空的病房裡深思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因為他深知,老劉在足夠的條件是可以被治癒的。

可是人生是被各種選擇包圍著的,老劉的家庭選擇放棄,徐曄則選擇盡力。

他不能阻止,他只能盡力。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徐曄醫生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作為一個剛剛從業兩年的醫生,他的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


徐曄的母校中山大學有一塊牌匾,上聯是救人救國救世,下聯是醫病醫人醫心。


迷茫時他常常會想起這兩句話。

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往往需要更強大的信仰,他們雖以治病救人為己任,但世界上總有救不了的人,治不好的病。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有終身在做透析的尿毒患者,有可以治療但無力承擔費用的燒傷患者,也有時至今日仍是醫療難題的各種癌症患者。

第七集中,急診科的王軍大夫坦言,大部分被急匆匆推進這裡的病人,最終都不能戰勝死神。


撐過一個小時或是一個晚上,無非是時間長短,終究改變不了結果。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在家屬的堅持下無奈執行肺部有創插管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第八集中,患有先天性淋巴血管瘤的病人牛牛,僅僅一歲,就反覆住進重症病房。


人生活著的一天都是一場豪賭。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第九集中,四次試管失敗的小夫妻總歸成功妊娠,卻發生了膈疝問題。


孩子可能出生即殘疾,努力數次之後也只能含淚放棄生育。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一家醫院聯繫著這個世界上多少個家庭呢?


或許很難計算。


它們在過去、現在、未來都影響著每個病人的生活。

生與死往往就發生在一瞬之間,有些人走上手術檯就沒能再下來。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希望自己路,再走長一點”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人間何其苦,去醫院呆上一天便能看盡。

在病痛面前,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一具具消瘦的身體。


還有無數的眼淚和無解的選擇。


不僅患者面臨考驗,對醫生更是終生的試煉。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謝謝你們救了我和我的寶寶”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04.


對於醫生,我們依然存在很多誤解。

截止到2018年,中國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在11.7萬。


甚至不如一些一線普通白領的收入,離我們想象中的腰纏萬貫相去甚遠。

醫生的薪資受職稱的影響很大,雖然評上高級職稱後薪資會好上不少,但這背後是時間和經驗的淬鍊。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醫生最大的委屈:一邊找你看病,一邊投訴你 圖片來源 / 《中國醫生》


哪怕天資聰穎,本碩博連讀也要8年。


走出校園之後又要經歷數年的住院醫師階段,5年的主治醫師階段,還要面對各種疑難雜症。


面對加班熬夜,面對醫患關係的緊張,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如果不是強大的信念支撐,我難以想象有什麼堅持下去的理由。

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亦不可為醫。

人間如果真有半仙,就該是醫生的模樣了吧。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中國醫生》語錄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一部紀錄片揭露“中國醫生”背後的辛酸冷暖


✒️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