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個稅起徵點提高後,可以給孩子多報一個興趣班了?

別高興,這只是朋友一句玩笑話,當爸媽的大都知道多出來的錢,其實也不一定夠孩子報班。

最近關於個稅的新聞報道特別多。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今年10月起,我們的個稅起徵點會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而且子女教育的費用支出可以作為專項扣除。

這意味著,除了我們每月到手的工資會多一些之外(比如你月收入1萬元,那今後每月到手的工資會增加200元左右),同時,子女的教育費用也有一部分可以“報銷”了 。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話題是,個稅起徵點提高,家庭總收入增加,也就意味著家庭收入分配中,可以分給子女教育的蛋糕變大了,這些錢有可能會花去哪兒?

中國家庭非常捨得在子女教育上面花錢。

根據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在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全國家庭平均的教育支出佔家庭總消費的13.2%,其中農村為10.6%,城鎮為14.3%。並且總體上支出是隨著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在中國,畢竟中小學是義務教育,高中的學費也不算高。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的大頭是落在校外教育上面,其中主要以各種學科輔導班、興趣班為主。有調查顯示,在小學階段,學科類和興趣類校外教育佔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階段佔81.3%,普高階段佔87.3%。

在新的個稅方案中,校外教育的費用是否可以扣除,用什麼方式扣除,目前還要打一個問號。

但不論如何,總收入增加,也就意味著家庭收入分配中,子女教育的經費可以更充實。過去的錢流入校外教育市場,今後因為個稅起徵點提高而多出來的家庭收入,相信如果家長將它們投入子女教育的話,校外教育還會是主要的流入地。

根據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在中國,有將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參加了校外教育。

其中以參加學科和應試類校外教育為主(也就是各種補習班),興趣類校外教育為輔。中小學生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年均花費為5021元,參與興趣類校外教育的學生年均費用約為3554元。

家長們被“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焦慮裹挾,紛紛把孩子送進補習班和興趣班,特別是興趣班,中國很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對當前孩子就讀的學校,大多存在不同方面的顧慮,其中對素質培養和學習成績方面的顧慮更為凸顯。

家長們希望能孩子的情商、邏輯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等等各個方面,能得到提高。但受限於傳統的教育理念、方式、高考制度、師資條件等等,大部分學校還很難提供個性化教育和真正的素質教育,家長只能把眼光投向校外。

一邊是家長強烈的需求,另一邊是市場急劇升溫的供給。光是2018年上半年,國內的素質教育領域披露的融資總額達 152.73億元,與去年全年 180 億元融資總額相當接近。

目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興趣班大致可以細分為五個領域:

  1. 藝術教育: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國文、國藝、播音主持等。

  2. 體育教育:體能、球類、武術、冰雪運動、水上運動、棋類等。

  3. 科創教育:機器人教育、少兒編程、科學課、創客教育、3D打印、無人機教育等。

  4. 生活素養:兒童禮儀、兒童廚藝、情商、財商、全腦開發、託管等。

  5. 研學:遊學、營地。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給孩子報哪一類的興趣班?根據調查,音樂和美術一直是家長首先傾向選擇的藝術類培訓項目。其次是體育。家長對於孩子體能健康方面正日益關注,在素質教育課程的意向選擇中,選擇體育課程的家長約佔89%。

在選擇的過程中,多數家長願意尊重孩子的意願,根據孩子的喜好選報素質教育課程品類。但仍有20%的家長直接替孩子進行選擇。

校外培訓市場火熱的背後其實是焦慮,家長的焦慮、社會的焦慮,而本質上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對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期待。

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提出需求、並願意付費,順著家長們關心的問題打造業務的校外培訓機構無疑會越來越多。

參加校外教育的好處在於校外課程沒有教學大綱關於知識量的約束,使得校外教育更具有個性化和自主性,優秀的輔導老師能夠看到學生的認知方法、能力發展和學習興趣的激發。但校外輔導市場同時也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仍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家長在挑選的時候要多加以甄別。

進行校外教育需要基於孩子的興趣、基於全面發展需要而進行“學有餘力”的補習,而不是建立在焦慮的基礎上跟風攀比,為了培訓而培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