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千名“熊貓眼”的“戰‘疫’格言”:疫情不退不出“格”

行政村、社區是防疫基本單元。我市1058名網格員織密防疫控疫“一張網”,嚴防死守、不留死角,群眾都心疼地稱他們為“熊貓眼”。

如何避免親友聚餐扎堆,宣傳最重要。“不戴口罩往外走,實在太危險;千萬別串門,更別來聚餐;別搓麻將別扎堆,家裡最安全。”下蜀鎮網格員楊昌偉每天都提著高音喇叭,將自編自導的《阻擊疫情守家園》快板書逐村巡迴播放。“這種宣傳接地氣,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亭子村村民徐正林說,疫情防控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很快就記住了。

群眾明白了,防疫工作就好開展了。如何把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各類知識傳到村民耳中,彌補新媒體在農村地區、老年群體中宣傳的薄弱環節,我市925個網格各顯神通:戶戶發明白信、點對點打電話、貼標語發短信。“4000只農村喇叭成了村民‘防疫’的‘順風耳’。”市政法委副書記王靈飛說。

網格員生活在本村、社區,防疫能一杆子伸到底。從年初一參與防疫開始,網格員巫果林就沒休息過,分發一封信、排查與疫區人接觸者、關愛居家觀察戶,一直忙個不停。大年初一,一曾在鎮江住院期間與一新冠病毒感染確診患者接觸過的村民被排查出,他迅速與其電話聯繫,進一步排摸出10多名接觸者信息。2月1日上午9時,在邊城鎮青山村入村路口,記者見到巫果林時,他正在熟練地使用電子體溫計,“目前,已測量了20人的體溫,登記了7輛車輛信息,未發現異樣。”

“大年初一下午4時,全村1427戶全部摸排一遍,列出信息清單。”大年三十,張羅年夜飯的青山村網格長朱小龍繃緊了安全弦,提前安排摸查準備。網格員工作瑣碎,量大,有時還不被人理解,就要用細緻耐心的工作去春風化雨。“網格員就是嘮‘家長裡短’的人,多交流、多溝通、多跑路就是我們的工作方法。”巫果林說,在焦慮、緊張甚至恐慌情緒擴散的時候,鄰里之間的一點小情緒,就可能引爆火藥桶。

“今天狀況怎麼樣,馬上過來給您量體溫”“還需要買什麼東西,我待會給你送來”,在176個村(社區),一聲聲“問候語”,一遍遍“叮囑”成為了網格員每天必修課。“工作開展後,群眾也越來越支持我們。”邊城鎮橋東村網格員徐利年說,1月30日上午8點,摸排到一72歲老人去世,經過交流,戶主喪事簡辦,將原先20多桌的宴席縮減為2桌。

睜著“熊貓眼”、戴著口罩,隔著門與居家觀察者交流,每天華陽鎮楊家巷社區網格員王英都要給居家觀察戶送關愛。“早上7點買好菜,8點送到。”王英說,他們有什麼要求,一個電話或者一個信息,我們就趕到。不忍妻子辛苦的丈夫楊道明也志願報名加入了“三班倒”的防疫隊伍中,“昨晚她在值班帳篷待到了12點多才回家。”

正是這一項項微不起眼的工作,卻搭起了整個防疫工作的基石。“中凌社區7個網格,1400戶住戶,4458人,每一戶,每一個人,網格員都瞭如指掌。”網格長於洋說。每每看到這些“隔夜面孔”,他們的理解配合,增強了“疫情不退,我們不退”的信心。

疫情不退不出“格”,截至目前,千名網格員共排查出網格內疫情重點地區人員流入情況1047件次,排查處置可能引發敏感事件的苗頭線索和不穩定因素1058件次,調處因防控疫情引發的鄰里糾紛、幹群矛盾526件次,發放《給居民的一封信》、張貼疫情防控公告26萬餘份,為居家觀察人員提供服務8000多次。 (句容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慧君 通訊員 章志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