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中,电影《1917》获得了十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足矣证明这部讲述一战历史的电影的惊人之处;

但最终这部被给予厚望的电影铩羽而归,只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三个技术层面的奖项,由此可以看出《1917》是一部很重拍摄技术的电影。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

电影《1917》采用了跟拍的手法,像是游戏第三人称视角来诠释主角现在的处境,故你不知道下一秒主角一个转身带到的镜头会是什么样的画面,增加了刺激与气氛,这也使这跟拍的一镜到底镜头有了相当大的作用;而看似一镜到底其实是经过多方巧思的转场剪接而故意营造的效果,利用前景与各种长镜头、移动摄影带入带出的手法让整部电影宛然不间断的一样来叙述士兵执行任务漫长的一天;电影《1917》能够将一镜到底手法发挥到极致,同时也是电影拍摄技术上的成功运用的典范。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宣传海报



一镜到底与战争电影

什么是一镜到底?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拍摄手法,在拍摄过程中没有NG,一场戏或者某个场景的持续不间断的拍摄。

你有想过一镜到底的战争片,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吗?曾以《美国丽人》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萨姆·门德斯,这次找上老搭档摄影指导罗杰·狄金斯,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呈现了一部身临其境的战争电影。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摄影指导罗杰·狄金斯和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萨姆·门德斯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导演萨姆·门德斯正在导戏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摄影指导罗杰·狄金斯指导镜头

第一次被一镜到底的摄影技术震撼到的电影是2007年的《赎罪》,恰巧也是战争的场面,那一幕5分钟的镜头拍出了敦克尔克大撤退前,盟军在沙滩上的绝望与疯狂,战争的残忍与荒谬,似乎特别适合用长镜头语言来表现。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赎罪》中一镜到底的震撼镜头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赎罪》中一镜到底的震撼镜头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赎罪》中一镜到底的震撼镜头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赎罪》中一镜到底的震撼镜头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赎罪》中一镜到底的震撼镜头

《1917》尽管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但为了让画面自然流畅,电影的每一段画面都必须行云流水。为此,剧组在场景都还没搭建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排练拍摄走位,前后耗费整整6个月准备,才正式开拍。这绝对是需要投入大量心血和一些机运才能完成的拍摄,给每位工作人员一个Respect,若以剧情效果来说, 一镜到底最大的优点是,你的情绪不会因为镜头视角的切换而中断。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开头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拍摄现场

一镜到底与战争题材结合的电影还有2015年的《索尔之子》。镜头跟随着男主角的任务行动,在集中营封闭的环境里绕来绕去,大量的短焦特写与手持镜头,让残酷的存在极具分量感,邪恶即使不必然被看见,亦昭然若是。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2015年的电影《索尔之子》海报

一镜到底的技巧放在战争电影中,需要精准的运镜、人物调度与场景规划。另一方面,发生在短短几小时内的故事,是电影叙事的另一个显学,不是挑战摄影师,而是挑战编剧的故事设计与导演的视角,例如《十二怒汉》。不过,最成功的当属阿涅斯·瓦尔达在1962年拍摄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无论在形式上或是故事上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电影形式,《1917》也是如此,电影完美结合了时间和镜头的推进,让观众可以真的走入战场的日常当中,跟着角色一起害怕、一起呼吸,虽然我不是在电影院里看,却觉得子弹真的划过脸颊,流下滚烫的热泪。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阿涅斯·瓦尔达在1962年拍摄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十二怒汉》剧照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十二怒汉》剧照



一镜到底的沉浸感

电影《1917》是导演萨姆·门德斯在电影院打造的魔幻空间,它在表现形式上面临许多质疑,但它的故事核心纯粹而动人。

金奖导演萨姆·门德斯的最新作品《1917》采用的是实时叙事,带观众回到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线,两名英国士兵接获上级命令,他们必须穿越战场,把命令传达给前线部队紧急停止攻击行动,否则将会落入德军设下的死亡陷阱。电影悬念至此建立:两个士兵,要阻止一场战事发生。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早在2005年,导演萨姆·门德斯已经带给观众战争题材杰作《锅盖头》,但《1917》是门德斯首度撰写剧本,他与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共同编剧,故事取材自门德斯祖父在一战期间身为传令兵的参战经验。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而门德斯在其中挖掘普世情感,

并选择用沉浸感强大的长镜头表现这个故事。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首先,最让《1917》难以被忽视的是门德斯与摄影指导罗杰·狄金斯杰出的合作成果。在《007:大破天幕杀机》,门德斯与狄金斯的合作已经为重视角色塑造的谍报电影立下难以击破的视觉标竿,而我们更能在《1917》全方位见证狄金斯的大师手笔。电影近乎全外景的拍摄方式,让自然光源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关键,狄金斯在这个刁钻的摄影形式中找到许多不可思议的光影呈现方法:在一场夜景戏,透过信号弹打亮废墟景象,观者可能会想起门德斯与狄金斯在《锅盖头》中燃烧油田的光源,而战事造成的末日景色在《1917》显得更为凌厉。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结构上,电影切开上下半场,一个日景与一个夜景,以连贯的长镜头营造时间感,这是《1917》给人的直觉印象。在这先抛开电影内容,我马上开始联想的是:《1917》能否解释为门德斯用传统院线电影回应新时代VR影像的一个尝试?在相关行业论坛中,我曾听看过相关谈论《鸟人》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用VR形式拍摄墨西哥移民题材《血肉与黄沙》,结合实际互动式空间,带给观众深刻的沉浸感,观众则惊叹于那个作品的实验意义:观众与移民彷若合为一体,真正体会了被摄对象身在当下的感受。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1917》可以被视为一种相似的尝试吗?我们都理解VR影像在剪辑上的难处致使其通常利用长镜头叙事,同时以360度影像加强沉浸感。《1917》同样放弃蒙太奇,剪辑的意义回到黏接两段连贯影像;不仅如此,如同前述提及的全外景拍摄,镜头刁钻的移动方式让电影近乎不存在传统灯具打光的空间,反而是在持续的镜头运动中,观众几乎更相信周围360度的视觉范围都是电影空间的一部分。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拍摄现场

以上的效果,如果在庞大的电影院空间中发生,拥有无法中断的时间进程,以一镜到底手法拍摄的《1917》带来极为强大的沉浸感,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作品。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拍摄场景



一镜到底的真实感

一镜到底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感受真实。电影《1917》单一的故事主轴,用时间的紧张性来扩大故事的格局,被精心的塞入了满满的信息与丰富的情绪张力,所有人必须专注于眼前的行动,身处于危机四伏的地域,所有的令人颤慄的因素蠢蠢欲动。在观看的当下完全没有余力去思考生离死别的话题,没时间感伤,只能感同身受于两位主角在执行任务时的步步为营,生死一线间。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拍摄现场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本来就是世界上最强烈的对比,尤其在战争电影里,绝对是着墨的重点。而门德斯透过一次次斯科菲尔德(乔治·麦凯 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过程,让“死”与“绝望”逐渐败下阵来,牵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用长镜头来表现这些元素的连续性,更是渐进式的描绘斯科菲尔德心境上的转变。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中乔治·麦凯饰演的斯科菲尔德

斯科菲尔德饱受战争的恐惧,忍受与妻儿分离的痛苦,只是苟延残喘的维系生存的意义,这一切的负面情绪使得他麻木不仁,这个危险任务也是半推半就的、充满抱怨的与布雷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饰)一起接下,他认为荣耀对他而言毫无意义,也因此情愿把得来不易到的勋章拿去换一瓶葡萄酒,只为享受活在当下的快感。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中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演的布雷克

相对于斯科菲尔德,布雷克代表了人性的温暖,他先是在地窖中救了斯科菲尔德,并且一路上不离不弃的照顾斯科菲尔德,又救了与英军敌对的德国飞行员,之后而反遭杀害,在临终前还心心念念着的在第二营的兄长布雷克中尉,深深的影响了斯科菲尔德,让斯科菲尔德对于人性与希望再次开启一线生机,于是他扛起了布雷克的遗愿,开始积极的完成这个使命必达的任务。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布雷克的牺牲,彷彿是这部电影的分隔线,将“写实”的杀戮战场与“梦幻”的生死格斗一分为二,希望的曙光穿越了绝望的阴霾,让斯科菲尔德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迹。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开场与结尾做了个呼应,都是主角倚靠着树的画面,尤其最后战场上的这棵树出现的极为突兀,却一点也不影响合理性,

它让观众在一番折磨后获得了安全感,如此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为了增添情绪的拍摄更为高明。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樱花,代表生命的希望,出现在满目疮痍的农场外与湍急的河流中。樱花虽会凋零,但果实掉落在地,腐烂之后会长出更多的树苗,会开出更茂密的花,最后再开枝散叶,门德斯用樱花隐喻这群人,用生命换取和平的果实,给予人们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而当斯科菲尔德掉落在河里奋勇求生时,飘下了樱花的花瓣,但背景却是一具具的浮尸,形成强烈的对比,却也呼应了花开花落的因果轮回。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树荫,出现在斯科菲尔德任务的开始与结束,遥遥相对。从德军的地窖里的一张全家福、布雷克的牺牲、法国女子与婴儿,到最后见到布雷克中尉,皆留下伏笔,不断呼唤着斯科菲尔德睽违已久的人性温暖,因此从画面上来看,树荫的色彩也悄悄的转变了。由原先阴沉沉的冷酷无情,转变为阳光露脸的温暖和煦,轻柔的照射在斯科菲尔德从盒子里拿出的那张妻子与两个女儿的照片,背面写着comeback是为“超越生存”的最强而有力的理由。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剧照



电影感想

整体而言,电影《1917》之所以能成为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是因为它精彩的场面调度、精准的动线走位、绝佳的视觉效果、流畅的运镜节奏,使用最具挑战性的一镜到底,在八小时之内的出生入死,并且分秒必争的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让观众能身临其境的跟随那两位士兵,一同感受战争的残酷:一战的西线壕沟、尸横遍处的野地、弥漫死亡感的农村、苟延残喘的城镇......

经过百年之后,战争曾经造成的伤痕与经验,依然在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提醒后世观众,历史上人类曾经付出惨痛的代价。

电影《1917》一镜到底的运用典范

电影《1917》现场海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