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侯宝林和马三立相比,你认为谁的相声艺术成就更高?

电影基本法


虽然说艺术是很难分出一二的。不过相对来说,我更喜欢马三立的作品。侯宝林的相声雅字见长,而马三立的作品雅俗共赏,属于是百听不腻,越听越有琢磨头。不只是作品,人品上马三立也是完爆其他任何相声演员。



从家学上看,马三立要深厚得多。马三立的外祖父是恩绪,恩绪是相声的第三代传人,擅唱太平歌词。他的徒弟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都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祖父马成芳是评书艺人,擅说《水浒》,也名噪一时。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的兄长马桂元也是相声界杰出的人才。

在父兄的熏陶下。马三立自小就打下深厚的功底。后拜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周蛤蟆)为师。文哏和贯口,在马三立这里得到了突出的发挥。马三立创立了独特的马氏相声,天津相声更是“无派不中宗马”。


马三立的经典段子有:《开粥厂》、《卖挂票》、《十点钟开始》、《查卫生》、《黄鹤楼》、《买猴》、《家传秘方》、《练气功》、《逗你玩儿》、《文章会》、《相面》、《开会迷》《八十一层楼》等。

《西江月》,在马三立之后,没人再说,用行话来说来是拿不起来。《吃元宵》在听别人说就索然无味了。《卖黄土》,讲了一对懒夫妻不愿意摇煤球,于是女的引小伙子进屋,男的闯进来,然后女的让小伙子装着摇煤球,白得200多斤煤球,后来女的又故伎重施,引小伙子进屋,小伙子说了句经典的话:“这么快就烧完啦”。这是马三立俗的代表,在侯宝林那里是绝对听不到的。


马三立的作品以自嘲和戏谑的方式刻画了诸多的小人物。马大哈,马大善人、马大学问、张二伯等等。虽然他的很多段子很俗,但是人品极为端正。他的搭档王凤山在嗓音失声后,马三立还是一直带着王凤山演出,听不到王凤山的声音,如果不是报幕的说,马三立王凤山合说,很多听众都误以为马三立说的单口。

这种对搭档的情谊,是其他任何演员也比不上的。包括他的儿子马志明人品也是无从挑剔的。现在火遍全国的郭德纲也是以马派相声为基础的。

侯宝林在自身和教育后代上是明显不足的,私生子不说,出了个侯耀华,就搅的狗屎满天飞了。


小智摄影文学


什么叫艺术造诣啊,说的好像多有逼格一样,说白了就是谁更能逗人笑,反正我看侯宝林的相声是没啥感觉,他做的贡献跟我毛关系都没有,现在能逗我笑的说相声的只有马三立和郭德纲,即使一些老段子拿出来依然好笑,这就是硬道理,所以大师我只认郭德纲马三立


小毛驴的小毛驴


二人艺术水平伯仲之间,但在艺术成就上,侯大师明显高于马老先生。马老先生在相声界辈分高,为人谦和,德高望重。这一点,下面的照片就可以看出来,照相时老先生坐在前面,侯大师规规矩矩的站在后面。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完美体现和传承!甭管你什么大师,都给我后面乖乖站着,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叔侄二人在相声领域有很多相似之处,作品都十分干净,不庸俗,甚至只能用幽默二字来形容。不同之处是,马先生走的亲民路线,作品充满市井小人物的生活气息,接地气。而侯大师的作品则显得厚重,高大上。建国初期,相声界人才济济,但被冠以相声大师和语言大师的只有他一个。其本人更是把相声这门地摊艺术带入了殿堂级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成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尤其同时能被观众和官方认可,这也是相当难得的。当前的主流相声届无不以达到个境界为毕生追求,但可惜受自身水平限制,都远远达不到这个层次,只能是空喊口号。


我是来自北方的河马


这个问题有点挑衅的意思。马三立、侯宝林之间的艺术造诣不太好综合对比,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艺术造诣不好比啊

马三立在相声行里的辈分要比侯宝林高一辈儿,马三立生于1914年,侯宝林生于1917年,差着三岁。有张著名的照片,是马三立、侯宝林、刘文亨、杨少华的合影,据说拍照前,杨少华他们坐前边,马三立去的晚说:“都给我后面站着去~(大意)”,然后他坐下了。可见马三立的辈分高,话语权大。

具体到艺术造诣,二位的水平可能难分伯仲,都是实打实的签了卖身契学艺练出来的,卖身契是这样的“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如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饭钱)。”

马三立早年学艺也差不多,家庭遭遇变故以后。他父亲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英年早逝,他哥哥染上了抽大烟的毛病,不得不出来学艺顶门立户。这两位都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受苦,相声技艺都是实打实的锻炼出来的,能出《买猴儿》《普通话与方言》《婚姻与迷信》这么多经典作品,也是多年训练的结果。

从艺术造诣的角度来说,难分伯仲的。

侯宝林是相声发展的指路人

但是从成就来说,也就是对相声的发展来看,侯宝林是首屈一指的。非常明显,相声这种下九流的街头技艺,在民国年间都是在京津冀发展,为了迎合听众的需求,讲的内容黄赌毒俱全,有时候为了哗众取宠还现场脱裤子。在1949年以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侯宝林等人不甘于此,就向老舍先生请教,在老舍的指导下,相声完成了从江湖卖艺到现代曲艺的转变,在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国性的曲艺门类,相声艺人也有了社会地位,这种开拓性的作用是无人能及的。

在1979年宣布退休以后,侯宝林致力于相声的理论研究,培养了大量的新人(关门弟子师胜杰就是这时候收下的),还收下了远在台湾的吴兆南做弟子,他还在电视文化刚刚兴起的时候,开始致力于相声的电视化,主持春晚就是明证。后来还兼职了北大教授,完成了相生理论的体系建设,这些贡献,称其为一声大师丝毫不过分!


何殊我


两位都是我父亲非常喜欢的相声演员,从小也跟着听了不少。这个问题其实有些不妥,不过从称谓上来看,或许能对二人在观众中的地位做出一些评断。



在观众中,马三立被尊称为“泰斗”;而侯宝林被尊称为“大师”。 当然从辈分上来说也有差别,马三立先生是相声第五代演员,而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第六代演员,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跟侯宝林是一个辈分的。

说起两个人不同,可以简单的总结为马三立擅长“人物”,侯宝林擅长“演绎”。马三立相声表演给人特别亲切朴素,通过声音来描摹故事、人物特别到位,给我回味悠长的感觉,给人印象是“听马三立怎么讲”,代表作《开粥厂》《卖挂票》《买猴》《逗你玩儿》可谓百听不厌。

侯宝林的相声总是谈笑风生,比如《改行》《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等是针对一个问题加以讲说,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侯宝林讲什么”。

话说回来,马三立为什么被称为“泰斗”,这与他的出身和师承有关系,马三立出生在北京,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在父兄的熏陶下“说”“学”“逗”“唱”的功底十分深厚,师承周德山,文哏出色。另外,说到相声,单口、对口、群口中单口相声最难,而马三立则是单口最出色,他做到了同样一句话,从别人嘴里出来平平无奇,而从他嘴里讲出来就能把人逗乐。


不止看戏


这两位是相声两大家族的创始人,一个在相声窝子天津,一个在相声繁华的北京。两位都被尊为艺术家。

其实,依我个人感情来说,我更喜欢马三立老先生。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相声,晚上的时候经常听着相声睡觉。

有天夜里,听马三立老先生的段子,具体哪段,名字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二大伯凡事都装大明白,闹了不少笑话。听着听着,突然觉得特别有回味,那种感觉很奇妙。听那么多人相声,马三立的相声是唯一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

这大概和马三立老先生口语化的语言,循序渐进的铺平垫稳,抖包袱平缓又脆生的表演风格有关。

马三立对传统的幽默形式有很强的总结能力,善于用传统的模式抖现实的包袱,老瓶装新酒,喝着既有老的感情,又有新的味道。

这可能和他在天津这种曲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老听众听的都是老味,你太创新,人们就不适应了。




侯宝林,候氏相声的代表人物。早年间也是跑江湖,建国后,入了正规的曲艺院团。

侯宝林,最早提出了相声改革,把相声中一些低俗的东西剔除出去,净化了相声风气。

并且,提出相声要跟紧时代,让人听完有所得。

以此理念,创作了大量作品,社会影响很大。

可惜,后人把这种理念无限放大,让相声沦落了。

侯宝林主要是改革了相声,创作了大量新作品,这在那个年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那会儿的相声艺人很多都不识字,更不要说从理论上提升相声了。


有南塘


候宝林、马三立是中国相声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候宝林被誉为相声大师;马三立被誉为相声泰斗。
候氏相声的特点帅气洒脱、幽默诙谐,著名作品《夜行记》、《醉酒》充分展现了候氏相声表演风格,把相声市井文化中俗媚的包袱进行了改良,去糟粕,存精华逐渐形成了候氏的流派“帅“的表演风格。他的弟子马季先生很好的传承这个风格。


马三立相声特点幽默搞笑,马氏的表演风格骨子里渗透了津味豪爽搞怪,但又不失诙谐有趣,马三立擅长单口,作品《逗你玩》充分诠释了天津市井文化搞怪幽默。马三立的表现风格很独特,能继承他风格的人极少,他的儿子马志明先生是唯一有马氏风格的人选,但也表现的不充分。


周阿繁


都是相声界的艺术巨擘,分不出高低来

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只有小孩子眼里面才有胜负,成人的世界里没有高低

但是,两个人的成就倒可以浅谈一番

侯宝林把相声引入殿堂

做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当之无愧。相声在旧社会是下九流的行当,虽然有人从事,但是,艺人的地位相当的低下。既然是语言的技艺,逗笑别人一般也就靠一些自我调侃、黄段子、下流段子来吸引买主的赏赉。不然的话,哪来的吃饭钱?

但是,侯宝林的出现则很大的改观了这种现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要把相声带入到大雅之堂,和京剧等国粹成为一种艺术就必须摒弃一些不健康的段子和包袱。他们将这种相声称之为新相声。建国初期艺术的百家齐放也给相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侯宝林等一批老艺术家用自己的努力将相声带进了千家万户。

这一点来说,侯宝林功不可没

至于进入到90年代之后相声的滞后发展,只能怪当时的所谓的主流相声界艺人没有了最初的创作初心,生活的太安逸了就没有了创新、创作之心,着实不该!

再来说一下马三立

马三立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于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

另外一点就是,马三立追求相声的平民化,力求自己的相声要小孩子也能听得懂。通俗化、口语化、题材平常、内容朴素、语言平实、结构简单,也使得他的很多的段子妇孺皆知。

单口相声《逗你玩》,现在想起来也是会心一笑,这或许就是马老的功力所在。

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

台风上来说,侯宝林占了一个“帅”字,台风的儒雅,语言的洗炼,与“学唱”的传神,使得侯宝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高雅的感觉。

而马三立则不然,朴实的作风一直伴随着马三立终生。特别是表演中的以“我”字开头的口语化叙述,给人的感觉就很亲民。

这或许就是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吧


娱扒府


一个南帝一个北丐,谁的武功更高?

以行外的名具和地位,侯高一筹。建国后和改开后的两个时间段,京畿的相声演员总比津门的同行更出名,尽管很多演员还是津籍的,前者如侯之于马,后者如马季、姜昆之于李伯祥、苏文茂,这个不难理解,北京出名能产生辐射全国的影响。建国后侯在北京成为新相声的领军人物,甚至到中南海给主席说相声,风头无两;而马在他最佳创作年龄段很长时间被批倒靠边站,两人声望此消彼涨。

虽然行内给了马氏无派不宗马的评价,但这更倾向于津门对马的认可。

马擅于塑造人物,或狂妄或自嘲将马洗澡、马大哈、马善人等人物形象表现的维妙维肖,侯说学逗唱俱佳,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侯宝林非常尊敬马三立,马之子少马爷马志明是由侯宝林代拉师弟的方式代师收徒。

我个人更喜欢马三立,他使的卖挂票、开粥厂亦说学逗俱佳,无人能出其右。


尔湾黄岛主


无法比较,两个人专攻不同,但是活都瓷实。要说影响力肯定侯宝林大,但是艺术造诣上真的无法比较,你要说像郭德纲姜昆两人所有的东西都一目了然,那个时代虽然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但是差距却像是差了几百年。侯宝林专攻柳活,他是把相声这种地摊艺术摆进了人民大会堂。而马三立因后期受文革影响不得不改说单口相声,但是他的单口比侯宝林的对口都吸引人,不得不说马三爷的活真的瓷实。侯宝爷的柳活是一绝,马三爷塑造形象也是一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