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如果不是劉伯溫勸諫,朱元璋可能已滅掉日本,他為何如此

其實在明朝初年,日本曾經大大冒犯過朱元璋。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向那裡派出使者,要求他們對明朝進貢,結果對方不但沒有進貢,反而將使者囚禁。這種行為惹怒了朱元璋,讓他想要興兵討伐,但是有一個阻止了他,那個人就是劉伯溫,朱元璋最信任的謀士。

為什麼劉伯溫要這樣做?其實這也是他基於當時情況的考慮。

如果不是劉伯溫勸諫,朱元璋可能已滅掉日本,他為何如此

明朝初期,中原周圍有比日本威脅更大的敵人

朱元璋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經過長期的征戰,整個國家都已經凋敝不堪;同時雖然蒙元已經被打回他們的老家,卻還是蠢蠢欲動,想要再打回來,重新佔領中原;而在國內,雖然大的反抗力量已經被消滅,卻在有不少小股賊寇在四處作亂,擾亂百姓生活。

在這種前提之下,需要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打擊這些威脅更大的敵人,而不是分散到一個遠在海外的小國身上,所以劉伯溫幾次向朱元璋進諫。

如果不是劉伯溫勸諫,朱元璋可能已滅掉日本,他為何如此

攻打日本的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

在朱元璋之前,還有一個人也想要佔領日本,那就是忽必烈,野心勃勃的他知道日本不願意向元朝投降後,幾次派遣重兵去日本,卻每每在即將成功之時,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風,打亂了一切軍事部署,白白損兵折將。

他的遭遇,說明了攻打日本這種島國會遇到的問題:渡過大海作戰,需要極強的水上作戰能力和充足的後勤補給,而這些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的。

更重要的是,因為有海水阻隔,即使是成功打下了日本,想要對其進行統治,對當時的交通條件來說,也是十分困難,政令根本無法通行。當時的日本非常貧瘠,沒有人願意駐守在這個偏僻的地方,被送到這裡的人,只會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沒有心思、也沒有能力管理好這裡,說不定反而會引起叛亂,到時候還要調遣軍隊平叛,平白消耗國家的力量;

如果不是劉伯溫勸諫,朱元璋可能已滅掉日本,他為何如此

當然,如果打下一個地方可以給國家帶來莫大的好處,那麼再多問題也可以克服,可惜在當時的人看來,日本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資源,稅收都可能收不上來。說不定為了維繫那裡的統治,還要不斷給那裡調撥銀兩,讓政府機關得以正常運轉。這場戰爭也就成為了一筆徹底的賠本買賣。

不好打,打下來不好管,即使管好了也不能謀求到多少好處,這幾樣加在一起,讓劉伯溫提出了反對意見。

如果不是劉伯溫勸諫,朱元璋可能已滅掉日本,他為何如此

考慮到民心,這場戰爭也不應該開啟

劉伯溫的另一層考慮就是民心。

在長久的戰亂之後,百姓們期盼的是和平,而不是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軍隊,遠赴海外,參加一場不知生死的戰爭,這就註定了他們不會有高昂的士氣;而且在開國初期,百姓對朝廷還懷有一定的疑慮,這時候如果貿然出兵,卻像元朝軍隊一樣敗北的話,對民心是不小的打擊,會大大降低中央政府的威信,甚至會給一些野心家藉口,發動叛亂,這是大家不願意見到的。

種種理由,讓劉伯溫選擇了勸諫朱元璋,而朱元璋也在他的勸說之下,放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只是加強了沿海的防衛,並且停止了和日本的交往。

如果不是劉伯溫勸諫,朱元璋可能已滅掉日本,他為何如此

其實當時日本國內分為南北朝,彼此征戰不休,國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如果朱元璋真的出兵,說不定可以將其打下,後面的歷史也就會隨之改變。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而劉伯溫的建議,在那時候看來,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明史》《明太祖朱元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