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康德是如何证明时间不依附于对象的?

就到了撒酒疯副将是


千万别事先戴着有色眼镜,上来就给康德的哲学观点,包括关于“时间”的表述定性。

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我们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康德哲学,亦包括他的“时空观”。

康德,是西方哲学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而且是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一环。

“承前”,是他实为揭开休谟给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打上的死结;“继后”,则由他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澎湃发展的先河。

都知道,西方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这个数学家、哲学家,建立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哲学体系的大厦,也为后人指明了两条哲学发展之路——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如果以“最简单”的话来描述这“两种主义”的特点,那么,经验主义,侧重的,是探索知识何以可靠;唯理主义,则研究人的认知能力的界限。自然,任何“划分”都具有相对性;所有“描述”也不可能完全精确。但近代西方哲学,始终以“知识何以可靠”、“认知界限在哪”作为核心课题,是基本的共识。

可是到了休谟,好像这两种主义都走到了尽头。

他是从经验主义下手的。

他论证了“因果关系”的无法证明和不可靠。他说,不解决方法问题,任何知识都值得怀疑。这不仅令经验主义十分难堪,亦殃及唯理主义——人的认知能力是可靠的吗?

在这之前,康德满腔热情地在研究科学,发表了若干论文,例如,关于星云假说的论文。他的方式,并非如一般科学家那样以大量的实验观测为依据,而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思考,但也足够深刻。

但在读过休谟哲学之后,康德惊呼,休谟把他从睡梦中惊醒。于是,迅速转向了“形而上学”,即纯哲学的思考。

康德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一方面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独断论”。他仍然是要回答前面说到的两个问题。

康德哲学,同样从“什么是知识”、“知识何以可靠”入手。

所不同的,他是从唯理主义所擅长的“人类理性”的角度开始阐发。

他说,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在判断中有所肯定或否定。但是,不是每一个判断都是知识。

以上的表述,几乎和休谟如出一辙。显然,康德就是要从休谟出发,然后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康德说,某些来自经验的知识,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能算是知识。凡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判断或“后验”的判断,是不科学的。而不靠经验,并在这个意义上“先于经验”,比如,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且永远如此,这才是知识。因此,一个判断要给人以知识,它必须是“先验”的。

关于“先验”,康德将其分为“先验的感性”和“先验的逻辑”。

“先验的感性”是说,要知觉,必须有感觉,例如,感觉颜色、声音和硬度等等。但是,只有感觉,不是知识,仅仅是意识的变化,仅仅是有某种别的东西使人产生的主观状态。感觉一定涉及到时空,涉及到在时空中的一定地位;必须把感觉理解为某种外在的东西——在某个东西旁边;在某种东西之前或之后。人们的感觉,都是排列在时空秩序当中的。

因此,知觉,以材料或内容(感觉)及(形式)为必要条件——时空,是知觉的必要“形式”条件。

感觉是第一步,知觉是第二步。心灵不仅接受感觉,还“知觉”这种感觉——看见颜色、听见声音在它以外,在时空秩序中。感性,具有“先验”地知觉空间和时间的能力——即使没有物体呈现,它也能知觉时空;它不仅能知觉时空中的物体,还能知觉时空本身。

康德反复强调,把感觉排列在时空中,这种形态或形式本身,不是感觉。因为,这种能力,不是经验的或者“后验”的,而是心灵本质所固有的,也就是“先验”的。

他进一步分析说,时空不是实在的,或者说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事物自有的性质和关系。他说,时空,是感性理解事物的方式,是感觉的形式或形态。如果,这世界上没有能够直观或知觉时空的人,这世界就不再具有空间和时间性质。

他说:“让思维的主体离开,整个的物质世界就会消逝,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无非是思维的主体所感受的现象。”这个话,既像笛卡尔,又像贝克莱,还多少有点儿像休谟。

康德一再说,要记着,时空仅仅是感性的条件,或者说,是感官知觉的形式,即人类知觉事物的方式。所以,只有当它们被用到被知觉的事物,亦即现象,而不是被用到“自在之物”或离独立于人类知觉的事物的时候,它们才有效。

以上述及的,是“先验的感性”。康德接着讨论的,是“先验的逻辑”,不在本题目讨论之内,不多赘述。

黑格尔说:“空间和时间也是联结者;因此它们也是先天的,即在自我意识之内的。这是康德哲学的伟大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他对于这个思想的发挥却停留在十分普通的、粗糙的、经验的观点之内,不能说是有什么科学性”。

黑格尔所谓康德哲学的伟大一面,是指康德对休谟哲学的突破,至少是试图突破的努力。

但是,他指出康德关于“先验”的观点,包括时空的“先验”,“不能说是有什么科学性”,应该戳中了康德的要害。

黑格尔说:“至于何以心灵恰好具有(时空)这些形式,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的本性,康德哲学却完全没有去追问一下。当他谈到空间和时间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并不是问:什么是它们的概念?而只是问:它们是外在的事物呢,还是某种在心灵内的东西?”

这不禁让人想到中国的一个成语,叫“缘木求鱼”。

不可否认,黑格尔哲学,深受康德哲学的启发。而这种启发,很可能来自他对康德哲学“浅尝辄止”的不满。

黑格尔说:“事实上,我们看见,康德所描写的只是经验的、有限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才需要一种外在于它的材料(引者注:例如时空形式),换句话说,这乃是一个个别的、有局限性的自我意识。……因此我们所认识的、所规定的都只是现象。在这个意义下的康德哲学被叫做唯心主义:我们只是与我们的规定打交道,不能达到自在存在;我们不能达到真正的客观事物(引者注:亦即不能达到本质性的认识)”。


确实,黑格尔哲学,要比康德哲学深刻得多;逻辑严密得多;体系庞大得多。

但无论如何,黑格尔是从康德哲学这一环发展而来的。


一老沈一


时间是一种神秘现象。中世纪大哲学家奥古斯丁曾说:“当没人问我时间是什么的时候,我对时间再清楚不过了,但一旦问我时间是什么,我便一无所知了”。为了解密时间,康德可谓殚精竭虑了。因为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他的哲学体系便是空中花园。对康德的时空观每个人也都有理解的不同角度,我是先从“实在”概念进入思考的。

所谓“实在”就是客观存在,相对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存在。比如山川河流,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都在那里。而有些事情就不一定了,比如说“神”,即感觉不到,也无法逻辑论证,只能为了信仰而虚设。对这种超现实的事情所产生的信念(belief)就是宗教信仰(religion faith)。那么,时间到底是不是客观“实在”?这不是一个yes or no 的问题。康德在说到“时间不依附于对象”的前面先断定“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从前提上否定了时间的实在性。可当他论证到为什么人有先天的时间观念时又肯定了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离不开时间观念,所以时间是人又有了先天观念实在性。所以,时间的实在性依附于人的主观意识而不依附于客观存在。

哲学总是用概念说话很让人头疼。举个例子吧,比如我坐高铁从济南到北京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这个时间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是高铁运动过程的一个刻度。也可以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图式。人在结构上有两个感官形式,或叫装置,就是时间和空间图式。有了这两个装置什么事情都好说了,什么快慢、大小、远近等一系列谓词概念就随之而来。有了这些概念才能最终形成认识。当然,这也是人的认识界限,无法超越的界限。人只要活着,就不会超越时空观念。至于人死了以后是否会超越就不得而知了。

爱恩斯坦的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而引起,这种物理时空观听起来好像时间是一个客观存在物,但本质上和康德的时空观还是一样的。物理学的时间也是通过物理过程来定义的,首先是在一个参考系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说到底,还是观念的产物。


Kant孟


还没独立研究过康德——读译本会“入㝅”的,外文原本又读不懂。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