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清朝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慈禧真的有那么大的威慑力吗?

大史官


因为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慈禧有一套独特的驭人之术以及高超的政治手腕,使她能够平衡各方的利益。简单来说,慈禧懂得恩威并施,使其统治下的各级官员既怕她又敬她,在全世界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的背景下,她的驭人之术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维护了最后的一点稳定。

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杀死了咸丰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之后,正式掌握清王朝的大权,垂帘听政。而这一年,同治皇帝仅仅才6岁,那么,问题来了,当时清朝国内正在爆发着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回民起义等,指望一个六七岁的同治皇帝能干什么?所以,在当时的清朝,必须要有一个主心骨,而慈禧就是最适合的那个人,慈禧在垂帘听政之后,积极任用曾国藩、左宗棠等汉族官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回民起义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维护了清朝的稳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才认识到了自己和西方列强之间巨大的差距,在经历了这次的惨败之后,老百姓已经对清政府逐渐丧失了信心,国内变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这个关键时刻,慈禧顺势而为,在恭亲王和一些大臣的建议下,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期间,她大胆任用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这一时期,在洋务派的领导下,清朝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训练的海军陆军进一步加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并且工商业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洋务运动这一段时间,得到发展的清朝军事力量,在后来与法国的战争中,相继多次击败大军,并且在中法战争巅峰之时,击败了日军对朝鲜的入侵。

因此,推行“洋务运动”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实力,也又一步挽救了清朝。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但这时,之前的那些汉族官僚死的死,老的老,朝廷基本上已无能人可用,慈禧更明白,依靠朝中那些只知道遛鸟、逛八大胡同的八旗子弟,更挽就不了清朝。于是,慈禧把目标放在了袁世凯身上,重用了袁世凯,给了他极大的权力。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袁世凯手握兵权,相继多次镇压国内的革命起义。

所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慈禧识人驭人的本事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那么,为什么慈禧死后,清朝才开始大乱呢?这就要从慈禧的那一套帝王术说起。


慈禧生前,虽然大量任用汉族官僚,但她在任用的同时,也会平衡各方的力量。比如当曾国藩的湘军势力已经使慈禧感到威胁时,她便扶持起来了一个淮军,使其两相制衡;当淮军的势力逐渐强大时,她又扶持左宗棠与李鸿章斗,当左宗棠收复新疆,功高震主,手握大军时,慈禧又听从李鸿章的建议,及时召回左宗棠,中法战争之时,李鸿章又掣左宗棠的肘,二人在朝堂之上吵来吵去,斗得不亦乐乎,而慈禧则从中收渔翁之利。

再后来,袁世凯掌握兵权坐大时,慈禧又岑春煊去和袁世凯斗,并且恰当其时地剥夺了袁世凯的兵权,而袁世凯在慈禧面前,就跟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你就是个弟弟”一样,敢怒不敢言。


而当时的清朝皇帝,从同治到光绪,一个夭寿短命,一个志大才疏,只有慈禧有这种能力平衡各方势力,也只有她在能在那种背景之下,将一个个汉族精英玩弄于股掌之中,是他们在对慈禧感激涕零的同时,也要防备不知道啥时候会给他们当头一棒。玩弄政治,慈禧是个高手。

而在慈禧死后,溥仪即位,溥仪的父亲载沣便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但论玩弄政治的本领,载沣比起慈禧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他掌权之后,便找了个理由把当时极为重要的一个人——袁世凯给罢黜了,袁世凯一看,好嘛,老子前前后后为你们爱新觉罗家立了那么大功劳,你说罢黜就罢黜,但袁世凯虽说心里不愿意,但还是走了,因为他知道,他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因为当时的北洋军队都是他的部下,没有他袁世凯,别人休想调动。


果不其然,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束手无策的清政府又请袁世凯出山,载沣又将军政大权让与袁世凯,但这时的袁世凯已经不愿为其卖命了,他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袁世凯了。随后便迫使清帝退位,清王朝宣告灭亡。

总结

慈禧活着的时候,她用那套帝王术将所有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使其甘心为清王朝卖命,从而使本该早灭亡的清朝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慈禧死后,载沣等人打破了慈禧生前所维持的平衡,从而使汉族官僚不愿为其卖命,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秦皇唐宗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满清末年时代的威慑力是相当强大的。她是满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强人,被朝野称为老佛爷,她在政治上确实有相当大的天分,能够紧紧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义的时候,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慈禧太后执政半个世纪,有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执政经验完全是炉火纯青了,当时朝中即便是多么强大的满汉大臣,到了慈禧面前无一不战战兢兢。据宫里的人在民国的时候回忆,慈禧平时的时候,和一个普通和蔼的老太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一涉及政治权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变得无比锐利,在那种情况下,周围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喘。那些实力强大的大臣如李鸿章、袁世凯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温顺的免子一样。

实际上,满清的灭亡有好几个失误,首先是在金融市场的失误,不过这个和满清倒没有多大的关系。据说是西方列强为了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橡胶战争,而满清不幸被这场战争所击中,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而满清中央以摄政王载沛为首,居然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以此做抵押来度过这场危机。结果实施不当,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在载沛等人眼里看来,这完全是动乱,居然决定用武力强行镇压。

如果慈禧太后还在世的话,碰到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如此轻率地做决定。因为以她的几十年的执政经验,肯定能从事件表象中,嗅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会把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会引发如此之大的动乱。载沛等人看到四川乱了起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这件事的结果是,一个乱子还没有平息下去,结果另外一个更大的乱子又起来了。只能说摄政王载沛实在是太年轻,经验阅历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会这么干。即使这么干,肯定也会留有很多的后手,绝不会搞得一团糟。

事实上,最终引起满清灭亡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对北洋军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摄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但是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凯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异动。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凯南下平叛的话,只需下一道圣旨即可。袁世凯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带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种要求。

摄政王载沛在满清末年的时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张之洞劝他的时候,他就说“有兵在”,在他眼里只要有北洋军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张之洞就说不愿闻此亡国之音,事实上张之洞早就看出来了,以载沛的名望和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军。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话,掌控北洋军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北洋六镇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大的一股军队,在国内没有任何军队的实力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当时国内虽然号称有36镇,但事实上很多都是空壳子,除了北洋六镇之外,也就湖北新军实力稍微强一点点。但是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作战中,湖北新军也完全不是北洋军的对手。而在民国,由于袁世凯违宪,孙中山组织革命,北洋军完全是以碾压的态势击败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军,所以给了袁世凯逼宫的机会。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话,北洋军应该很快就能击败湖北新军,收复武昌。而其他各地军队的实力则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所以满清收服武昌之后,完全可以循序渐进地攻下各省,革命军估计只能和孙中山一样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一提到慈禧,我们都会说她祸国殃民。中国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她的腐朽统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正视,这就是慈禧去世后,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这是不是说明,慈禧对于大清王朝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说明,如果大清王朝没有慈禧太后的统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剧照)

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在慈禧统治期间,有几方面可以表现慈禧统治下,国家的稳固性。

其一,虽然国内起义不断,但无法动摇国家根基。自古农民起义,尤其是像太平天国运动这样超大型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由此引发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无一例外。但是慈禧统治下,天下并没有大乱,诸侯也不割据。曾国藩这样的诸侯,还及时解散湘军,阻绝了藩镇的产生。

其二,没有任何人能动摇慈禧的统治。在皇权社会,大家为了最高权力,都会展开血腥的厮杀,没有任何人能够长久地保持稳定统治。但是慈禧却能够。尤其是戊戌变法。虽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统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终朝中的实权派,包括荣禄、袁世凯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边。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大家极力撺掇李鸿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鸿章却并不愿意。总之,当时并没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没有宗室成员站出来把慈禧赶下台。

其三,外国的持续入侵并没有引发迁都之类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国入侵得太厉害,都会引发迁都。比如东周、东晋、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没有迁都,这说明中央政权极为稳定。

总之,慈禧的存在,确实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

(李鸿章剧照)

但是,虽然慈禧的存在,确保了大清朝的稳定和持续。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慈禧没有培养强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为了自己能够在清廷的最高权力位置上呆更长的时间,多次反复选择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选择宣统的时候,她都要行将就木了,可她依然不愿意放弃权力,要选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选择幼年皇帝,而且从不对幼年皇帝进行培养。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说了算,不给渐渐长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机会。就算给了机会,也不支持他。比如,当她还政于光绪后,又反复对他指手画脚。光绪稍微有点什么变法,她立刻就叫停,还把他囚禁起来,这样怎么能培养光绪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养接班人,同时,由于害怕光绪在她死后,改变她的政策,还提前把光绪毒死,让大清王朝彻底后继无人。

(光绪剧照)

其二,清朝走向灭亡主要是慈禧的腐败统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开战,打不赢洋人,这怪不得慈禧。是从乾隆开始的闭关锁国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恶果。但是,此后清朝走向更加落后,以及最后崩溃,慈禧却要负重要责任。

首先,慈禧没有坚决抗战的勇气,这给予了西洋人、东洋人瓜分中国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后,打仗固然打不赢。但是,只要坚决抗战,未必就场场失败。再说了,与其拿那么多钱赔偿洋人,不如把这些钱都用来买武器,进行军事强国。

其次,慈禧不积极自强奋进。清朝开展的洋务运动,以及光绪皇帝的变法维新,都是一种自强奋进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强奋进,还打击自强奋进的奕和光绪,同时还为了自己过生日,动用北洋舰队的军饷。

所有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让他们最终选择与清廷离心离德,选择暴力革命来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

可以说,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后一块挡板。虽然她这块挡板看起来还比较完好。但是,整个那条船已经被慈禧自己给弄破了,她又没有培养出新的修理师。因此,她的去世,就相当于把最后一块稍微好一点的挡板给抽走了。这样一来,整个一条破船,怎么还会不土崩瓦解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慈禧的威慑力毋容置疑

袁世凯也算是一代人杰了,政治手腕也比较强硬,从他对待慈禧的态度就可看出来慈禧的威慑力。维新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密谋叛乱,决定发动政变干掉慈禧,他们看中了袁世凯,准备拉拢袁入伙。袁世凯一边装病,不见来客,实在躲不过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应,维新人士前脚刚走,袁世凯就赶紧找到荣禄告密,结果慈禧先下手,维新变法流产。

八国联军侵华,慈禧逃亡西安,让李鸿章在京城谈判。谈判妥当,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极尽谄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车布置的奢华无比,更是请最好的驾驶员,掐着点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见慈禧在清末的威慑力。

虽然国家不怎么样,三天两头挨欺负,但是在大清的一亩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说一不二的一号人物,没有人胆敢忤逆太后。

从孤儿寡母起家的强人

对任何家庭来说,孤儿寡母都是悲惨的,对皇家来说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敌吃的骨头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负只能强硬一点,站稳脚跟更待强硬一点。宣太后与嬴稷,秦惠文王死后,嬴荡继位,但是嬴荡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并不安稳。宣太后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超强的政治手腕,或是杀,或是安抚,或是隐忍,女中豪杰。慈禧也是这样,咸丰帝死后,朝政被顾命大臣把持。奕䜣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恼火转而扶持慈禧,联合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这次政变搞掉了顾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号也由肃顺等人拟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么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着奕䜣与新帝分享权力。这次政变恭亲王奕䜣掌握了大权,所以慈禧并不十分开心。奕䜣的爵位前又加了一个“议政王”,这是多尔衮时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经成为了敌人,对慈禧来说,敌人必须消灭。

在奕䜣的眼中慈禧与帝国中的其他女人一样,目光短浅,知识浅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为尊卑名分而已。奕䜣的傲慢更加剧了慈禧的不满。两人明争暗斗,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弹劾奕䜣拿掉了他的“议政王”头衔,但是奕䜣在朝中还是大权独揽。接着慈禧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出宫办差,仗着慈禧耀武扬威,飞扬跋扈,被山东巡抚拿下。报告到奕䜣那里,奕䜣授意杀了那阉贼。两人的梁子大了。

时间到了1884年,同治已经驾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亲王府来的载湉,也就是光绪帝。法国入侵藩属国安南(现在的越南),奕䜣不想打仗,按兵不动展开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为被御史指责为,畏缩不前,有投敌卖国的嫌疑,恭亲王不得不出战迎敌,结果清军溃败,这到了御史的嘴里又成了因循懦弱,贻误战机,无军事才能。

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䜣倒台,礼亲王接了他的班子,礼亲王是大清的铁帽子王,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后人,到光绪年间,血缘越来越远已经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没啥影响力。因此把礼亲王排在前边只是一个面子工程,重点是后面那句话,“与醇亲王商办”。这次权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枢”。

醇亲王虽然是帝国新晋的红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时刻点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亲王深知“这个嫂子不简单”,因此唯命是从,成了慈禧独揽大权的白手套。慈禧从此树立了在帝国的权威,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为了掌握大权,她想了一个损招,怎么损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这造成新的军机大臣与上一届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不断重复慈禧的决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这才是慈禧想要的。结果上行下效。

一个愚笨的领导,怎么保证自己的权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级的干部呢,也这样做,机构不免都烂掉了,大清就这样腐朽的。

幸亏慈禧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里延续了几年,但是她忘记了,新君需要能臣辅佐才能保证国家不乱,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镇不住。

果然慈禧死后,被强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国分崩离析。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也是这样。

袁世凯在都和和气气,袁世凯一死军阀头子谁都不服谁,各自占山为王,划分势力范围,对北京政府阳奉阴违。


良人说史


慈禧太后对于大清王朝确实起到了续命的作用!很多人觉得如果晚清时期没有慈禧太后临朝听政、把持朝政;中国也许便可以完成维新变法走向现代化强国!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时期最后的救命稻草。


尽管慈禧太后作为一介女流。在当时对于权术和奢侈的生活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向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铺张浪费。但是慈禧太后却在用人方面大胆的启用能人。比如说晚清时期的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声名!同时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使得这座千疮百孔的大船继续向前驶进。




反观之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和亲侄子。后来也过继给慈禧太后做了干儿子。也就是说,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实际上也并非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在对其短暂的放权之后发现两任皇帝均不具有乱世之中治理国家、挽救满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隐后宫又复出主持朝政。

我们来看一下,持续了103天的百日维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想要凭戒指一群只会读书写文章的文人。来实现改变中国国体,变法图强的目的。但事实上是变法期间颁布的许多政策都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也严重的触犯到了当时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才促使利益严重受损的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爷出来主持公道。

实际上当时的慈禧太后本已经放权给已经成年并且成婚的光绪皇帝。但是看到戊戌变法中的种种条款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从中央向地方推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执行变法中的相关条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进行变法。势必将大清王朝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决定出手制止戊戌变法。其实在慈禧太后将要动手处置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时,光绪皇帝曾经秘密召见了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为戊戌变法保驾护航。而袁世凯表面答应暗中却支持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实际上袁世凯也并非是看重当时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的实力差别。而是因为明白光绪皇帝及变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并不正确。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时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满人和汉人之中都拥有着极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没有去世之前,尽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叛乱、义和团运动、收复新疆等等活动!但是最终都化险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国体和统治的稳定。在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也不敢玩弄心机、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与南方革命军协商窃取武昌起义的胜利成果;一方面又软硬兼施劝说清朝皇室和平逊位,退出历史的舞台。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凯早已人头落地!孙文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珞珈山的猫


慈禧保证清朝不亡,靠的不全是威慑力,她更多的是用一套帝王心术,尽可能的笼络住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把清政府的利益基本盘做到了最大。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慈禧是靠着一套御人手腕才保证了清朝不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带着老婆孩子跑路,东南半壁江山掌握在太平天国和汉人团练武装手上,就连北京城也被英法联军包围。此时满清政府这艘破船四处漏水,离沉没就差半步之遥了。

既然如此,清政府为什么在此之后又苟延残喘了五十多年呢?

因为慈禧找到了一个利益平衡点,主动把利益蛋糕切了,分给了更多的人。

从1861年开始,慈禧与汉人军头之间达成了一种类似雇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说白了,就是慈禧把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原来的普通员工,也变成了股东。只要公司还活着,大家就都能分红。公司要完了,大家就都没分红了。你说汉人军头们能不为保住大清而卖命吗?


当然,慈禧也不傻,她养着一帮爪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会被爪牙反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东南督抚直接互保,公然集体抗命,搞得事后慈禧也拿他们没办法。

所以在慈禧活着时,她除了分红外,玩得最溜的一招就是让这帮军头们相互撕,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都没力气有异心。而这一撕,就从1861年撕到了1901年。

1901年之后,李鸿章、刘坤一等人先后病死,旧北洋系和旧南洋系没落。朝廷缺乏一个人出来挑起洋务运动的大旗,而当时张之洞也老不堪用了,于是慈禧就大胆启用了还算是新人的袁世凯。



1901~1907年之间,袁世凯为清政府这艘破船忙前忙后,六年时间建树颇丰。眼看着袁世凯又成了新旗帜,于是慈禧故技重施,放岑春煊和铁良去和袁世凯互撕。最后把袁世凯搞了下去,而慈禧则收缴了袁世凯的新政成果。

至于袁世凯嘛,明升暗降,吃了哑巴亏还不敢吭声。而他不敢吭声,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慈禧只牺牲了他一个人,大部分汉人地方大员的利益,慈禧还是保障了。

综上所述,慈禧能力保满清不垮,其实靠的不全是威慑力,她更多的是用一种手腕把地方大员给控制住了。如果说慈禧真是全凭威慑力维系朝廷,庚子年,东南督抚又岂敢抛开朝廷搞东南互保呢?(东南互保最重要的原因是开战不符合汉人地方大员的利益)



1908年,慈禧病死,随即以载沣为代表的一票政治白痴上台,他们相比于慈禧,威慑力其实是不差的。缺的只是御人手腕。

也就是所谓的吃像太难看了,在剥夺了汉人大员的股份后,居然还幻想汉人大员继续给他们卖命,这不是白日做梦吗?

1909年,袁世凯被载沣赶回老家,八旗贵胄与北洋系正式撕破脸。

同年,张之洞病死,维系派系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

张之洞死前,曾劝过载沣,让他不要玩的过火了,但载沣不听。

1910年,八旗少壮派控制了大部分的实权岗位,此时的利益矛盾非常尖锐。

1911年5月,志得意满的载沣搞出了一个愚蠢到无法形容的皇族内阁,此举算是彻底把汉人地方大员完全得罪了。

得罪汉人地方大员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官僚们彻底认识到满清朝廷完全不想跟他们分享权力,于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汉地十八省的督抚大佬们都撂挑子不干了!



其实像武昌起义这种规模的起义,庚子年之后有五次,比如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参加起义军的人数高达三万多,革命党攻克了上栗等多个县城,逼得清政府调集三省五万大军才彻底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慈禧不死,或者说载沣等人不打破政治平衡,武昌起义可能也就是第二个萍浏醴起义而已。因为清政府手中掌控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换而言之,当时无论是载沣那帮保皇派还是革命派,力量其实都非常弱小,真正在中国具有统治力的是袁世凯这帮人(在当时被统称为立宪派)。真正推倒清政府的力量,就是这帮官员。

慈禧活着时,她对这帮人是又打又拉,始终给他们画大饼,始终没撕破脸皮,清政府有这帮人的支持,革命自然不可能成功。但载沣得罪了这帮人后,他就站在了立宪派的对立面,此时的清政府没有基本盘了,又岂能不玩完呢?


Mer86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一个王朝的灭亡,并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事情,在慈禧死之前,清朝就已经风雨飘摇了。晚清之所以还能够支撑那么久的时间,完全是因为清朝有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大臣。正是因为这些大臣的赤子心,清朝才能够苟延残喘那么久。在慈禧死之前的几年,清朝的重臣们接连去世,让清朝失去了支柱。这些大臣死了之后,清朝一直在走下坡路,这个时候,慈禧虽然活着,但是她也没能够让清朝再次繁荣起来。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政府官员还是不敢觊觎权力的,还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这个约束力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个强权性的人物。但是强权性的人物背后,也必然存在另一个情况,就是后辈子女的才能被压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后继接班人一旦乏力,强权性的臣子必然一跃而起,纷纷为自己谋权夺利。 慈禧本人原因—屁股决定脑袋,慈禧执政多年,若一味说她只会过生日和祸害朝纲的话,那肯定不符合现实逻辑。慈禧政治手段还是高明的,同时作为清王朝风雨飘渺状态下的一把手,慈禧的老练毒辣,雷厉风行的手段正适合这个阶段,不过封建王朝终究是淘汰产物,故步自封,以己为大肯定不符合历史浪潮,即使慈禧还在,清王朝也不会维持太久的。

在她死后,皇帝是个小孩,而朝堂上的几位众臣,大局观差劲,对外政策软弱,政治经验极为稀缺,再加上缺乏得力的大臣辅佐,勉力支撑都做不到,连活稀泥的水准都没有,于是乎大清朝这间大厦很快就被这些人玩的崩塌了。 可以这么说,慈禧太后的存在,就像一剂毒药,能够让大清帝国这个东方病人一时间回光返照,但是无法改变他死亡的结果。但是如果不服用这虎狼之药,大清国就只能直挺挺的在那里等死,再也无法续命了。


大老二爷


慈禧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家,只可惜她执掌的清朝没落腐朽,大厦将倾,不过即使是面临这样的境况,清朝也是在慈禧死后才开始大乱,由此可见慈禧确实具有很大的威慑力。


公元1861年,咸丰帝驾崩,慈禧6岁的儿子载淳继位,也就是同治皇帝,这时候的慈禧想要插手朝政,但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曾任命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等八位大臣共同辅政,慈禧想要垂帘听政,结果遭到了这八位大臣的反对,这让慈禧极为不满!

慈禧想要参与朝政,必须除掉辅政八大臣,于是在咸丰皇帝下葬时,慈禧趁机发动政变,一举逮捕了辅政八大臣,自此,慈禧正式步入政治舞台。

在同治时期,慈禧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政治能力,她任用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统治。


但仅仅如此还无法延续清朝的寿命,因此慈禧重用了一批洋务大臣,希望能通过改革增强国家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清朝的国力,但这并不足以改变清朝腐朽没落的现状。

公元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册封4岁的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这也让慈禧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当时朝堂上除了恭亲王奕訢之外,无人敢违背慈禧的意见,为了独揽朝政大权,慈禧开始进一步铲除政敌。

公元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而清军在战场上节节溃败,朝堂上的大臣开始追究责任,慈禧也借机打压政敌,直接将恭亲王奕訢等人全部免职,自此之后,慈禧得以独揽朝政大权。


不过随着小皇帝光绪逐渐长大,光绪开始亲政,但此时的朝政大权还在慈禧手中,光绪每逢大事都必须向慈禧请命,慈禧的威慑力进一步扩大。

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随后,光绪开展戊戌变法,但光绪的变法触及了满清贵族的利益,而且慈禧也发现光绪正在逐步脱离掌控,因此慈禧立刻发动政变,诛杀了谭嗣同等大臣,并囚禁了光绪帝,然后收回了军政大权。

此后的清朝风雨飘摇,不仅爆发了义和团运动,随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清朝的局面更加混乱。

这次战争让慈禧怕极了西方列强,不敢与西方国家抗衡,而清朝也沦为了列强的猎物。

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清朝开始大乱!


总得来说,慈禧是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但她并不是个合格的统治者,她本人贪图享受,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不过她清楚清朝的形式,也有能力掌控手下的大臣。

在慈禧还活着时,像袁世凯等人根本不敢有其他意见,这确实是慈禧的威慑力,但在她死后清朝很快大乱,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东方大史


慈禧到底是导致清朝灭亡的罪人还是延续清朝寿命的功臣众说纷纭,事实上就是慈禧不死,清朝也病入膏肓,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很多势利文人都在夸大慈禧的作用,把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朝仍然能苟延残喘五十多年的功劳归功于慈禧一个人,这是绝对不客观的。无论是咸丰、肃顺、慈安、奕訢等当政,其实都不亚于慈禧。

实际上,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官僚镇压太平天国等起义,主要是咸丰与肃顺的功劳。

咸丰死后,慈安慈禧勾结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消灭八大臣,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很多人都忽视慈安的作用而夸大慈禧的作用。



事实上,在国事决策方面,慈安堪称远见卓识、决断英明。对于陷城失地、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与骄奢淫逸的胜保,慈安下令赐死。 而对于开明汉人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慈安大力提拔、赏赐爵位,为清朝国祚的延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881年4月8日,43岁的慈安被慈禧毒死以后,清朝才真正进入慈禧统治的时代。

慈禧骄奢淫逸,祸国殃民,也许她依靠个人权术的确延续了清朝的残暴统治,但实实在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比如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战争的丧权辱国,慈禧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后,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名言更是证明她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卖国贼。

因此把清朝灭亡归咎于慈禧或者把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延续五十多年归功于慈禧都是不客观的。

如果洪秀全杨秀清等的太平天国在攻克南京以后一鼓作气大举北伐,直捣北京,无论谁都难以挽救清朝的灭亡。因此主要是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决策错误,让清朝苟延残喘了五十多年。

至于慈禧死时清朝已经千疮百孔病入膏肓,即使慈禧不死,清朝灭亡也是大势所趋。毕竟当时民主共和的世界大势已经不可阻挡,不仅清朝的统治无法维持,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也是大势所趋。

手握重兵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中华帝国,仅仅做了83天洪宪皇帝,就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就是证明。

综上所述,清朝在慈禧死后开始大乱并仅仅三年就灭亡,并不是慈禧有多大的威慑力,而是历史大势,不仅是慈禧活着无法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任何雄才大略的统治者都无法改变清朝灭亡及封建帝制灭亡的必然结局!


厚德载物49847


当慈禧走向她生命的终结时,清朝也敲响了丧钟,仿佛清朝因慈禧而在风雨中飘摇了47年,而屹立不倒,这到底是因为慈禧手段高明,凭她一已之力,维系着最后的封建王朝,还是恰好只是一个巧合呢?

对于慈禧,历史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是近代社会的罪人,顶级奢侈品的代言人,愚昧落后的守旧者。而有人认为她是保守的开放派,她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立宪法,支持变法强国,是近代社会走向光明的护卫者。

但是清朝实实在在的在她死后3年,就走向了灭亡。

慈禧上位时,清朝还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同治时期,慈禧当政是非常勤奋的,在她的统治下实现了同治中兴,她破格重用汉臣,诞生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权臣。慈禧虽然是守旧派,但是她却并不是顽固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都是在慈禧的支持下推动的,当时还组织了亚洲第一水军北洋水师。

说起慈禧的威慑力,首先需要知道她的权力来自何处?

慈禧通过辛酉政变除去八大辅政大臣,同时得到满清贵族的支持,笼络西藏,蒙古的贵族,支持喇嘛教,通过联亲,提拔军功卓著的将领等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见慈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她在政治 上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虽然她重用汉臣,但是并不没有让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而治之。清朝的四大疑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成功瓦解了湘军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让清朝上上下下100多位官员受牵连。这2个案件牵扯的官员几乎清一色全是汉臣。慈禧也是通过这种手段,让汉臣不得不依附于清朝,依附于慈禧。

慈禧的威慑力真的能让所有官员都听她的话吗?

10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的臣民有了一种反清的心态,对于清朝的势力也开始反抗,在朝中光绪帝搞起了围园杀后行动,事情败露后,光绪被囚禁。

1900年,慈禧预备更换新皇帝废除光绪,她打算立端郡王次子溥儁为新君,然而此行动却招致朝中重臣的强烈反对。也正是溥儁父子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使得慈禧匆忙西逃,此时,受慈禧重用的李鸿章、张之洞却并不受慈禧调遣,而是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使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

相对于汉人集体来讲,洋人更愿意扶持清廷,毕竟每年上亿的赔偿金,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收入,列强集团也愿意加强清朝内部统治,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洋人愿意支持慈禧,承认她的合法地位。

但是后期的慈禧权势并不是人人都能畏惧的,如: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死于小皇帝和丁宝桢的手里。

所以慈禧到了后期,威慑力已经明显减弱了,但还有洋人集团愿意维持她的地位,使得汉人集团不敢正面与她进行冲突。

慈禧死后,掌权的隆裕太后政治手段太差劲

清朝的灭亡和慈禧选择的后续接班人,有着很大联系,此时的清朝需要的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且成熟的皇帝,而不是一个3岁的孩子,当然,慈禧选择溥仪的私心非常明显,不过是为自己的第三次垂帘听政做准备。

摄政王载沣也不过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影响力实在有限,毕竟他进入官场的时间短,1906年之前,他根本没有参与军国大事,担任的都是一些武职,1907年,载沣开始进入军机处,进入权力的中心。一年以后,他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负责人,仅仅1年的时间,载沣又如何能在这个艰难的漩涡中生存。

隆裕的政治手段更是无法与慈禧相比,辛亥革命爆发时,隆裕便轻易在袁世凯的哄骗下签下了退位诏书。

清朝的灭亡,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和慈禧是否在世关系 并不大,毕竟清朝亡于革命而非亡于洋人。若说洋人支持慈禧有着私利,而革命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同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