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長安汽車:處處“難安”

失去易,重獲難。

自主“一哥”的稱號,依舊沒有回到長安。

246萬臺的銷量目標,也未達成。

長安汽車:處處“難安”

日前,長安汽車公佈了2019年產銷數據,過去的一年,長安汽車累計銷量為175.99萬輛,同比下滑15%。雖比2018年的-25.6%,有所收窄,但依舊是兩位數的下滑。相比2016年巔峰時期305.8萬輛,長安汽車三年銷量“蒸發了”近130萬輛。

營收方面,同樣不樂觀。

雖然,全年財報還未公佈,但從2019年前三季度的情況看,長安汽車累計營收為451.15億元,同比下降9.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6.6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減少328.83%。

自主“一哥”掉隊

作為國字頭企業,長安頭頂的光環和所享有的資源優於大部分自主車企。

長久以來,長安汽車以穩健發展在汽車行業中異軍突起,從業務構成上來看,其擁有和美國、法國、日本等多個車系合資公司,有效地化解了風險。而在自主板塊,其擁有乘用車和微車的完整序列,並且在多個細分市場表現強勢。

2015年,長安汽車成為中國自主“一哥”,年銷量突破100萬輛,這是中國自主品牌第一次站在這個曾經可望不可及的規模上,開啟了頭部自主品牌的“三強時代”。

然而,最近兩年,這位昔日的自主一哥,逐漸掉隊了。

扉旅汽車查閱,2019年下半年長安自主品牌銷量雖然有所回暖,但從全年銷量看,長安自主業務還是出現了7.8%的同比降幅,2019年累計售出84.95萬輛。而在2018年,長安自主業務的銷量降幅超過了22%。

長安汽車:處處“難安”

有分析認為,如果長安繼續保持如此下滑,不久其“自主三強”的席位將被上汽乘用車取而代之。

長安方面認為,自主品牌的銷量下滑,很大程度是受到國內整體車市影響。

儘管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與乘用車市場大盤還是與自主品牌整體情況相比,長安自主品牌的表現都要更為糟糕。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其他自主品牌大多也出現下滑,但長安的下滑幅度相對更大,這說明長安內部確實也存在一定問題。

眼下,國內乘用車市場已進入更為激烈的存量市場競爭時代,長安汽車的此輪下滑想要踩住剎車並不容易。

“不爭氣”的合資

自主不利,合資更慘。

“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雖然下滑,但沒有那麼明顯。”

事實上,沒有一個合資板塊能支撐業績,這才是長安的糟糕業績的根本原因。

“長安汽車,國外汽車品牌的殺手。”

坊間的笑談,卻是長安汽車現實的傷疤。

手握四大合資車企的長安汽車,如今卻“憂心忡忡”。

長安汽車:處處“難安”

長安福特是長安汽車淨利潤的主要貢獻者,最高時候,長安汽車100億的淨利潤中,來自長安福特的貢獻能夠佔據9成。

如今,“利潤奶牛”竟也開始拖後腿了。

扉旅汽車查閱,2015年,長安福特憑藉產品集中投放優勢,銷量迅速上漲達到95.8萬輛,並助力長安汽車全年銷量突破300萬輛大關。

2017年,長安福特雖然銷量下滑了14%,但82.7萬輛的銷量成績基本還能躋身主流合資品牌陣營。但到了2019年,市場表現連年腰斬之後,全年銷量已經不足20萬輛(18.4萬輛),一個慘字已不足以形容長安福特這兩年的難,也訴不盡長安汽車的苦。

少了長安福特的利潤貢獻,長安汽車盈利情況自然大幅跳水,2018年其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僅為6.81億元,同比下滑幅度高達90.46%。

“下滑、下滑、不斷下滑”。

部分頭部自主品牌甚至已將長安福特排除出競爭對手行列。

除了長安福特的跌落,長安汽車的其他三位合資夥伴——馬自達、鈴木和標緻雪鐵龍,它們的境遇同樣不容樂觀。

2019年,長安馬自達的銷量在2018年同比下降11.8%的基礎上再降19.66%,累計銷量13.36萬輛。

整個合資板塊不但沒能為本就造血能力不足的長安汽車輸血,反而成為其一大負累。為減少虧損,長安汽車不得不聚焦核心的合資企業:加速長安福特的變革,處置不良資產、盤活閒置資產,以提高資產運行效率。

2018年一則股權轉讓公告,宣佈鈴木這家日本知名汽摩製造企業退出中國市場。雖然目前仍然保持著長安鈴木的獨資企業,但是也不會傾注過多精力,未來有可能引入鈴木的個性車型,但是畢竟這是一個小眾的市場,當年奧拓、雨燕熱賣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了。

對於長安標緻雪鐵龍,也於2019年末找到了寶能這個接盤俠,讓長安汽車終於擺脫了財務報表上每年十幾億的虧損。

2020年這一塊不賠就是賺了,起碼財務報表好看了。

何以為“安”?

“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

長安汽車董事長張寶林一句勵志之言,背後亦是長安汽車的大變局。

事實上,長安汽車對於危急早有察覺。

2016年,張寶林第一次提出了長安第三次創業的概念。他認為,長安要重新出發,而今來看,第三次創業已經成為長安目前轉型的大方針策略,這也是長安應對風險的開始。

“第三次創業,核心就是丟掉自己過去汽車行業自以為優勢的東西,重新思考用戶在哪兒,技術在哪兒,尋找核心。”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表示,新一輪的調整中,長安將以傳統制造業為基礎,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2018年,長安汽車發佈第三次創新創業計劃,並啟動了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計劃”和2017年就已發佈的新能源戰略“香格里拉計劃”。

但矛盾在於,無論是智能化還是新能源,都屬於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的領域,要求有持續充足的資金;而長安汽車目前業績持續下行,三季度經營現金流轉負、資金鍊相對緊張,面臨改善業績的壓力,也難有持續高投入的資金能力。

然而,長安汽車並無意單打獨鬥。在“香格里拉”計劃發佈時,長安汽車就提出了“夥伴計劃”。

長安汽車曾發佈公告稱,長安新能源擬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增資,擬引入不少於3家戰略投資者,並且增資股權比例不低於51%。

然而,截至目前未見戰略投資者接盤。

長安新能源雖起步較早,但目前產品佈局、銷量表現遠落後於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此外,隨著補貼的正式退補,外部燃油車奪食、內部新能源車企競爭加劇,長安新能源的未來更加撲朔迷離。

長安汽車:處處“難安”

長安汽車的煩惱,遠不止這些。

在發佈第三次創業時,長安汽車還正式提出,要重啟獨立的高端品牌項目。

但迄今為止,這個新的高端品牌也沒有“下文”。

而同為自主品牌第一陣營的吉利汽車、長城汽車都已分別推出領克和WEY,表現可圈可點,奇瑞汽車也已經推出星途品牌。

長期聚焦中低端市場的長安汽車,與吉利、長城等差距正在不斷拉大。

有業內人士指出,長安的第三次創業計劃和新造車勢力的PPT很像,儘管紙面上看似很美好,但能否具體落地是有待市場檢驗的。

扉旅汽車梳理發現,上世紀80年代,為響應國家“軍轉民”戰略,長安汽車開啟了第一次創業,探索民品,打造微型汽車,成為當前惟一一家“軍轉民”汽車產業並存活下來的國企;

2006年,長安汽車開啟了進軍乘用車市場的第二次創業,經歷十年,實現產銷累計突破1000萬輛,並在2015年拿下自主品牌產銷桂冠。

不過,此前長安汽車都是以崛起者的姿態前進。

如今,深陷至暗時刻的長安汽車,第三次創業,顯然“難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