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老子:你對待金錢的態度,決定你是窮是富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財富似乎很難守得住,“富不過三代”的魔咒,無論是歐美還是中國都普遍存在。

以前是“富不過三代”,現在是富不過三十年、三年。

那麼財富,到底守在哪裡呢?

01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囤積財富越多,必定會失去更多財富。

歷朝歷代“多藏必厚亡”的事例舉不勝舉。

先觀古往,因貪得無厭而人財兩亡的例子不計其數。

東漢時的大將軍梁冀,貪財貪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大凡想在仕途上騰達者,必須行賄於他,否則休想。

他專權20多年,瘋狂斂財,難計其數,用搜刮的錢財建造的私人苑囿綿延近千里。結果,不但所有不義之財被沒收國庫,而且遭滿門抄斬。

再看今來吧,一批又一批的貪腐官員,自己一生物質保障無憂,受賄無非就是為了把錢財留給子孫,能使自己的後人生活得幸福一些。

廣東省韶關市公安局原局長葉樹養走上貪腐之路,竟是為了實現自己“留下2000萬給兒子、2000萬給女兒女婿、2000萬給自己安度晚年”的“宏偉目標”,最終被判死刑。

幾乎無一不是應了“多藏”而遭致“厚亡”的,而且大都連生命也搭上了。

有人會說,這是貪官貪汙的錢財,會帶來災難,我們是做生意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不會帶來災難。

那我們看看胡潤富豪榜上的富豪吧。

2008年黃光裕以430億的身家排在第一位,11月因經濟犯罪被捕。1998年的中國首富郭建新,個人財富估值100億,因資金鍊斷裂,被判入獄。

楊斌、仰融、周正毅、顧雛軍、唐萬新、牟其中、張海、周益明……

他們曾在商界呼風喚雨,腰纏數億,《福布斯》上的常客,最終落得鋃鐺入獄的無奈結局。

歷史是最實在的教科書。從古而今,我們常常看到:留錢的,錢有腿;留田的,田連天。腿,可以走;天,可以變。

所以朱柏廬在《朱子治家格言》中告誡子孫:“勿營華屋,勿謀良田。”意思是說不要營造華麗的房屋,不要圖買良好的田園。

老子:你對待金錢的態度,決定你是窮是富

02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財富似乎很難守得住,《道德經》中有句名言:“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即使黃金寶玉堆滿廳堂,也沒有人能夠守藏。

為什麼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回答了這個問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為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

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

類似的道理,《易經》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天道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就是過分的,要受到制裁;吃虧的,要受到補益。

清代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聶雲臺,他從自家的經歷和在上海所見所聞的富人家庭的變遷,闡述了富裕人家的持久發達之道。在此節選幾段:

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拼命想發財。

今天看看歷史事實,積錢多的,反而使得子孫沒飯吃,甚至連子孫都滅絕了;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

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老子:你對待金錢的態度,決定你是窮是富

03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那麼財富到底守在哪裡呢?

我先講個故事,再告訴大家謎底。

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人企業,號稱為第一財主的,是山東牟氏莊園。這個家族從明朝末年一直延續到解放前,發達了400多年。

它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記錄,傳了十多代。這個家族曾經擁有超過十八萬畝的土地,富可敵國。

那看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山東牟氏莊園這個家族自創業以來,就樂善好施。那時候人都窮,很多吃不上飯,他們就佈施糧食,一天三頓飯供給窮人。

若遇到饑荒年,那佈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佈施的糧食近百萬斤;前面五代人所佈施的糧食一共超過一億斤。

這個莊園沒有圍牆,也不用保衛,大家知道為什麼?這麼大的莊園,這麼有錢,不要保衛嗎?

他們不需要,當地人們都保衛他,都知道這家是好人,這家人富裕大家都沾光,甚至當地的強盜都保護他。

講完這個故事,回答最初的問題:財富到底守在哪裡呢?

老子的答案是:“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意思是有道的聖人不私自積藏,他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儘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同樣的答案,佛經說的更直接,“財佈施得財富”。你想得到財富,你只要財佈施,你的財富就天天增長。

所以,開悟的道者,對金錢不存佔有之心,也不會刻意囤積財富,而是把多餘的財物用來幫助別人,他們越這樣做,反而越會擁有財物。這是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