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喜鵲(學名:Pica )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釐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留鳥。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於人類活動地區,喜歡將巢築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穀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與南極洲外,幾乎遍佈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於除草原和荒漠地區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徵,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俗。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戴勝:共有8個亞種。依不同亞種體長26-28釐米,翼展42-46釐米,體重55-80克。頭頂羽冠長而闊,呈扇形。顏包為棕紅色或沙粉紅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頭側和後頸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雜有淡棕白色寬闊橫斑。初級飛羽黑色,飛羽中部具一道寬闊的白色橫斑,其餘飛羽具多道白色橫斑。翅上覆羽黑色,也具較寬的白色或棕白色橫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橫斑。頦、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雜有褐色縱紋。虹膜暗褐色。嘴細長而向下彎曲,黑色,基部淡肉色,腳和趾鉛色或褐色。

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以蟲類為食,在樹上的洞內做窩。性活潑,喜開闊潮溼地面,長長的嘴在地面翻動尋找食物。有警情時冠羽立起,起飛後鬆懈下來。每年5、6月份繁殖,選擇天然樹洞和啄木鳥鑿空的蛀樹孔裡營巢產卵,有時也建窩在岩石縫隙、堤岸窪坑、斷牆殘垣的窟窿中。每窩產卵5-9枚。主要分佈在歐洲、亞洲和北非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佈。戴勝鳥是以色列國鳥,《那年那兔那些事》裡的戴勝鳥即代指以色列。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灰喜鵲: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釐米。嘴、腳黑色,額至後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棲息於開闊的松林及闊葉林,公園和城鎮居民區。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

分佈於西班牙半島,法國,蒙古北部,阿穆爾河流域至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至華北,西至內蒙古,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島上,山西,甘肅,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麻雀(Passer):是雀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均異色。

世界共27種,其中5種分佈在中國境內。分佈相當廣泛。除極寒冷的南北極和高山荒漠,世界各地均有分佈。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如天牛幼蟲等以外,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生採伐的指示劑。它們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蛾、蝽蟲等有害蟲,每天能吃掉1500條左右。由於啄木鳥食量大和活動範圍廣,在13.3公頃的森林中,若有一對啄木鳥棲息,一個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蟲90%以上。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野鴿子

斑鳩棲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飛行似鴿,常滑翔。鳴聲單調低沉,警惕性甚高。覓食高粱、麥種、稻穀以及果實等,有時也吃昆蟲的幼蟲。巢築在樹上,一般距地面高3~7米,用樹枝搭成,結構簡單。巢形為平盤狀,外徑約30×40釐米,內徑約8.0×8.5釐米。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卵徑33×24毫米。孵化期約18天,雛期約18天 。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鴞形目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佈。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大雁又稱野鵝,天鵝類,大型候鳥,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雁熱情十足,能給同伴鼓舞,用叫聲鼓勵飛行的同伴。

大雁屬鳥綱,鴨科,是雁亞科各種類的通稱。中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雁隊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數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說是一些群的聚合體。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Swallow)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鑽穴,或在城鄉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簷等的牆上或突出部上為巢。每產3∼7卵。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布穀鳥

大杜鵑:是普通杜鵑的中國亞種。體長約32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著羽乾的兩側有白色細點;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均淺灰色,下體餘部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又名喀咕、布穀、子規、杜宇、郭公、獲谷等。

棲息於開闊林地,特別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線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取食鱗翅目幼蟲、甲蟲、蜘蛛、螺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

分佈於中國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野鴨是水鳥的典型代表,野鴨是綠頭鴨(mallard)在北半球的俗名。野鴨屬鳥綱、雁形目、鴨科;其數量非常多,是多種野生鴨類的通俗名稱,有十餘個種類。野鴨能進行長途的遷徙飛行,最高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時速110公里。雌野鴨體型較小,體長50~56釐米,體重約1千克;雛野鴨全身為黑灰色絨羽,臉、肩、背和腹有淡黃色絨羽相間,喙和腳灰色,趾爪黃色。

狹義的野鴨係指綠頭鴨,別名為大綠頭、大紅腿鴨、大麻鴨等,是最常見的大型野鴨、也是除番鴨以外的所有家鴨的祖先,是開展人工馴養的主要對象。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普通翠鳥:小型鳥類,體長16-17釐米,翼展24-26釐米,體重40-45克,壽命15年。外形和斑頭大翠鳥相似。但體型較小,體色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較藍,下體較紅褐,耳後有一白斑。雌鳥上體羽色較雄鳥稍淡,多藍色,少綠色。頭頂不為綠黑色而呈灰藍色。胸、腹棕紅色,但較雄鳥為淡,且胸無灰色。幼鳥羽色較蒼淡,上體較少藍色光澤,下體羽色較淡,沾較多褐色,腹中央汙白色。

單獨或成對活動。性孤獨,平時常獨棲在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岩石上,伺機獵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也啄食小型蛙類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鳥扎入水中後,還能保持極佳的視力,因為它的眼睛進入水中後,能迅速調整水中因為光線造成的視角反差。所以捕魚本領很強。

分佈於北非、歐亞大陸、日本、印度、馬來半島、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

聊城常見野生鳥類

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