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杜甫到底是哪里人?

飘逸的历史


杜甫是哪里人呢?许多河南人说杜甫是河南巩县人,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种说法缺乏依据!

首先看史料记载。


  • 《旧唐书》记载“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这里正史明确确认杜甫为“襄阳人”,虽然“徙居河南巩县”但并没有说杜甫是“河南巩县人”!

  • 此后在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直斋书録解题》,明代《明一统志》、《续文献通考》、《广谐史》,清代《杜诗详注》《李太白诗集注》《详注昌黎先生文集》等多种史料都明确记载“杜甫字子美,襄阳人”。

  • 而仅在清《(嘉庆)大清一统志》中有一处提到“杜甫,巩县人”,但同时在《(嘉庆)大清一统志》中却有六处记载“杜甫,襄阳人”。

其次,看唐代朝庭认为杜甫是哪儿人呢?

据《清乾隆岳阳府志》记载,明弘治年间平江县修县志时,当地杜甫后世子孙贡献出收藏的唐代勅书上记载:“勅襄阳杜甫尔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为宣义郎行在左拾遗.....”。

该唐勅内容也收入了《乾隆平江县志》。

由此可知,在唐代的官方朝庭只认可“襄阳杜甫”,即杜甫为襄阳人。


第三看,巩县在历史上如何看待杜甫是哪儿人呢?

目前我能找到的巩县最早的县志是《明嘉靖巩县县志》。

该县“祠祀”条记载了巩县有杜甫祠堂。

该县志“陵墓”条记载了巩县有杜甫墓。

但是在该县志“人物”条的唐代人物中,仅有唐代刘济一人,并无杜甫的记载。

因为该县志此前就收录了杜甫祠和杜甫墓,这里未将杜甫列入巩县人物,显然不是遗漏,只能是因为当时并不认为杜甫是巩县人。


最后,杜甫自已认为是哪里人呢?我们看看杜甫自已是怎么说的吧!


  • 杜甫给唐玄完上的《进〈封西岳赋〉表》云:“臣本杜陵诸生,年过四十,经术浅陋,进无补于明时,退尝困于衣食,盖长安一匹夫耳。”

这里杜甫自认为本“杜陵诸生”和“长安匹夫”,显然认为自已是长安杜陵(即京兆杜陵)人。

  • 杜甫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开头说:“维唐广德元年岁次癸卯犯九月辛丑朔二十二日壬戌,京兆杜甫敬以醴酒茶藕鲫之奠,奉祭故相国清河房公之灵”

这里也说自己是“京兆杜甫”啊!

  • 在《祭外祖祖母文》开头说:“维年月日外孙荥阳郑宏之、京兆杜甫谨以寒食庶羞之奠。”


这里还是“京兆杜甫”啊!


综上所知,史书明确记载杜甫是襄阳人,虽徙河南巩县但并未说他就是河南巩县人,唐代朝庭也认可杜甫是襄阳人,同时杜甫自已则多次亲口承认他是京兆(杜陵)人,而从没说自已是巩县人。因为杜甫的祖籍为襄阳,而杜甫是在长安(京兆)长大,而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所以从籍贯上说他是襄阳人,从身份认同上说,他认为自已是长安(京兆)人。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出杜甫是河南巩县人的结论,甚至在明代巩县自已也并不认为杜甫是巩县人,


所以说杜甫为襄阳人或长安人都可以,但肯定不是河南巩县人。


飘逸的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湖北襄阳人后任职河南巩县县令。

杜甫祖父杜审言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后随其父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葬于偃师首阳山前祖茔

杜甫父亲杜闲河南巩县人,曾任郾城尉,奉天令(杜陵),葬于偃师首阳山前祖茔

杜甫叔父杜并河南巩县人,杜审言收拾儿子遗骸,于四月十二日,瘗于洛阳建春门东五里(杜氏祖茔偃师首阳山前)

杜甫于30岁时,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杜甫曾祖父从襄阳迁居洛阳,杜甫父亲曾任职京兆杜陵,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杜甫死后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在诗人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元稹亲自题写墓碑。

所以襄阳是杜甫祖籍地,西安杜陵是其父的工作地,河南巩县是杜甫出生地,河南洛阳首阳山是杜甫归葬地。

从杜甫曾祖父迁到河南到杜甫已经过是4代人了,如果这样算杜甫是襄阳人,那孔子岂不是也可以说是河南人?

西安杜陵只是杜甫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杜甫虽然在那生活过,怎么就成西安人了?况且杜甫父亲在开元五年(717年)为郾城尉(漯河),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擢为奉天令(西安),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擢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山东),怎么不见其他两地来争杜甫故里?

而唐朝的洛阳市杜甫出生,娶妻生子和归葬之地,也是自杜甫曾祖父以来他们家的祖坟所在地,竟然不能说杜甫是巩县或者洛阳人?

开篇一首诗,杜甫已经明确说了洛阳是家乡,所以杜甫是哪里人?当然是洛阳人(巩县原属洛阳)!

再欣赏几首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唐代)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至后》

唐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恨别

唐 ·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前两天刚看到新闻说杜甫研究会在西安成立了,邀请了甘肃等地区就是没有河南和湖北,作为杜甫的祖籍地和家乡襄阳和洛阳表示很无语啊,当时就有人说西安这是准备抢杜甫了,没想到这么快网上就流传了杜甫是西安人的说法,贼都果然名不虚传!


云星午夜


杜甫祖籍襄阳,生长于长安,对于杜甫的生平,他在很多文献中写的非常详细,这里就不一一的叙述,虽然杜甫祖籍襄阳,后来迁徙到河南巩县,但在河南巩县所居住时间不长,或者可以说杜甫对河南没有认同感,一直把襄阳和长安作为自己的故乡,并没有在自己的诗句中体现出河南元素。作为一名襄阳人,我重点说说杜甫与襄阳的关系。

杜甫深爱襄阳“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

我先来说说杜甫写的一首诗,名叫《回棹诗》,里面这样写的:“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可见“汉江”和“岘山”这些襄阳元素深深的印在了杜甫的心中,特别是“吾家碑不昧”更是直接表达了杜甫把襄阳当作自己的故乡,认为襄阳就是“吾家”,杜甫和襄阳深深的联系在了一起!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地地道道襄阳人

祖父就是大家俗称的爷爷,杜甫的爷爷就是杜审言。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以五言律诗见长。杜甫说“吾祖诗冠古”,来称赞自己的爷爷,可见杜审言在杜甫心中的地位之高。杜审言是地地道道的襄阳人,自己的爷爷在襄阳长大,杜甫对襄阳也有很深的感情。

杜甫的先人杜预与襄阳不解之缘

杜甫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子孙,基本上可以说杜预是杜甫的先人。杜预和襄阳关系更加密切,杜预在襄阳镇守了七年,改变了从江陵至襄阳“此无通路”,绕道数百里的问题。在襄阳的威望很高,老百姓都十分爱戴他。杜预死后刻二石碑,记载着杜预的勋绩,一块沉万山下,一块沉岘山下,但可惜的是,这两块碑至今尚未发现。




襄阳和杜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襄阳甜


杜甫的祖先是襄阳人,但杜甫却是土生土长在河南巩县站街镇(今巩义市)。襄阳当今虽没归属河南,但民俗风情一脉相承,这片热土养育了无数名人志士。所以,这个没什么可争的。附:关注历史关注人物是好事,但请关注国家、关注官媒发布。这网络上鱼龙混杂,小道消息、个人解读历史的特别多,有些滥引用、乱解释古文,可信度低的可怜。甚至我见过某些“历史学家”为骂洛阳居然把河南巩义也划给洛阳管辖了(巩义是河南省直管县,没有归洛阳管辖,洛阳躺枪了),还有的说夏朝二里头是偃师市的不是洛阳的等等无知的言论(偃师本就是洛阳管辖的)。这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所以他们所谓言之凿凿的理论不过是曲解历史、一味抹黑罢了,一群跳梁小丑而已!更改不了国家、官媒的认定。


TD问道


争名人,无非是茶余饭后同家人、朋友吹下牛皮,一则显摆自已博闻广见,二来开心消食。如果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就失去了吹牛皮的本意。如果是搞名人经济,不依史、不合常理,那就是胡球搞了。

先说个笑话:

小时候邻居何二蛋家跑来只安哥拉长毛兔,村东头原种场的。那只兔子两个月后死球了,但下了窝仔儿。二蛋爹把兔仔子拉到镇上去卖,严打时被判了盗窃国家财产罪,五年。现在我还纳闷:不就国家进口时挺贵吗?那兔仔子明明生在二蛋家呀!

这说明个问题,人不贪不捞就不受罪。至于“诗圣”老杜的籍贯,那肯定以史书说的为准。

因为籍贯古今标准不同。现在大家人事档案籍贯一栏,一般填的是父母户籍所在地;但古代讲究礼制,论的是祖籍。所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平民百姓也供奉三代祖宗,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叶落归根为人生之要。秦汉即有户籍制度,规矩大得很,乱不得。你太爷你爷你爹在外地做官,仕途迁移,干的地方肯定不止一个,就算做到丞相,致仕后还得还乡;无论你生在哪儿,籍贯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曾祖之籍,你参加科考也只能回到原籍。所以籍地县令虽只有七品,仍是师长和“父母”,所谓“现官不如县管”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旧唐书》)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新唐书》)


那我们就来理一理:杜甫实西晋杜预第13代孙。杜预历史上很有名,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京兆杜陵人,作为晋室驸马爷力主灭吴,后出任大将军镇守襄阳。镇襄时刻有两碑,一沉万山下,一沉岘石下。西晋灭亡,衣冠南渡,襄阳侨置雍州,杜预五世孙杜逊东晋初年南迁襄阳,成为襄阳杜氏的始祖。杜甫祖父襄阳杜审言年少时虽恃才傲物,却是“五言律诗”和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一生以此为荣,曾经写道“劳生系一物,为客费多年”、“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并多次讲“诗是吾家事”之类,足见其对家乡襄阳的认同。当然,杜甫也曾自称“京兆诸生”、“少陵野老”,以表达他对长安杜陵的敬仰和对自已人生的期许。但老杜诗文,无一句提“巩县”倒是可以确定的。


杜甫授左拾遗时,朝廷诏书上写着:“勅襄阳杜甫 尔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为宣义郎行在左拾遗”。“襄阳杜甫”,他的籍贯还有争论的必要吗?

看些河南网友答题挺有意思的:襄阳曾属河南,与河南民俗风情一脉相承,那就不是吹牛,而是放屁了。楚国来源连司马迁都搞不清,“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还是个错的,因问世楚简《楚居》无一字“丹阳”,倒是说楚人居今襄阳南漳的荆山“夷屯”,因妣历难产身裹荆条下葬,始得名为“楚”;而且那些“熊”不过“酓”的假字。春秋战国时黄河以南除了雒邑属周王室,宋郑属与国(若不听楚王也早给灭国置县了)外,哪个地方又不是楚国呢?韩、魏都地跨今数省,河南也只占其一小部,都不过楚秦齐暴打的对象,有个卵的“中原”呢?襄阳境内本楚国发源地、早期郢都所在,鄂西山区受历代战乱影响较小,故楚音、楚俗遗留至今,历史上的荆州、山南(东)道、襄阳路都管着今河南大部,随枣也曾侨置“河南郡”(后世洛阳府)。但数千年战乱,河南多有北方游牧民族扎根,哪个地方讲的还是楚音、留的还有楚俗呢?


自己把道德文章整好,流传后世,又何必去捞千余年前的古人呢?吹牛皮没事,但一本正经地反历史,胡乱攀扯就叫扯蛋了。如果那样,我发小“何二蛋”家的悲剧保不准哪天就发生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