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為了高質量發展的後勁更足——記60年中衛投資與建設歷程

60年前,黃沙漫天,戈壁荒涼,中衛百業待興。

60年後,綠樹田園,魚米飄香,中衛發展添翼。

60年,中衛山川發生了滄桑鉅變。

投資與建設——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它的發展,見證了中衛60年的滄海桑田。

細數這60年的發展,中衛人民和建設者嘔心瀝血,成就巨大,碩果累累!

數據能說明一切變遷……

1958年至2003年,原中衛縣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07億元;2004年中衛撤縣設市,2004年至2017年全市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61.79億元。

這種變遷還要從60年前說起……

自治區成立之前,百業待興,投資建設緩慢發展,中衛經濟和社會發展落後,一窮二白,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處於貧困狀態。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縣上下艱苦奮鬥下,各項建設事業從無到有,投資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發展較慢,增長幅度波動較大。20年間,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0.84億元,年均增長8.3%。這期間,全縣上下勒緊褲腰帶,陸續投資建設投產了鍊鐵、造紙、亞麻、糧食加工、農機修造、化肥、煤礦、石膏、水泥等企業,有了初步的工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個體、私營經濟政策逐步放開,固定資產投資由過去單一的政府投資轉變為國有、集體、個人及其他各類所有制共同參與的全方位經濟建設新格局。1979年至2003年,原中衛縣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1.23億元,是1958年至1978年投資總和的72.9倍;年均增長27.3%,是1958至1978年年均增速的3.3倍。這期間,中衛把大力發展縣辦工業和鄉鎮企業作為振興經濟的關鍵來抓,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形成了以採選、冶煉、建材、化工、地毯、製鞋、造紙、印刷、食品、飼料、機械加工等行業為骨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結構,開發了一部分優質名牌產品,具有了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

設市以來,全市上下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東西合作機遇,投資建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由2004年的55.1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346.85億元,是建市初的6.3倍。2004年至2017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61.79億元,年均增長16.2%,累計投產項目2989個,新增固定資產1581.54億元,年均增長29.9%。大批項目的竣工投產,為全市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至此,中衛投資與建設從無到有,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業投資結構可說明問題。設市以來,中衛產業投資結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鮮明特色。設市之初,中衛產業投資結構為8.3:68.5:23.2。到2017年,投資結構變成11.4:35.1:53.5,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投融資體制實現多元化發展。

設市以來,中衛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在戈壁荒灘和低丘緩坡地上建成了中衛工業園區、中寧工業園區、海興開發區3個工業園區,成為中衛承接產業轉移的高地和招商引資的窪地。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軍民融合、精細化工、黑色冶煉、建材及農副產品加工8個產業板塊,建設和培育了全球最大的電解金屬錳生產企業,重點建設了寧夏鋼鐵集團等一大批工業製造項目和新能源發電項目。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533.5億元,是2004年的14.3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2004年的77家上升至2017年的123家,增長1.6倍,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

至此,中衛轉型追趕、高質量發展的後勁更足了。(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張鵬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