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他走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长途,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但他却向朝中、边关那些庞然大物,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

——余秋雨

少年天子对抗朝堂枭雄

顺治皇帝中道弃位大行,留下国运不臻民生多艰百废待兴的摊子。康熙八岁继位,年少且朝政危蹙,四大辅臣忠心不统难为协力:首辅索尼资望、才德俱佳,惜乎年老体衰后值病恙;苏克莎哈颇有才具,敢于任事,却乎资望过浅,身微言轻;遏必隆胆小怕事,凡事不出头,仅至于不生事而已;而鳌拜英明果断,兼有文武之才,却恣肆刚躁,索尼一死,无人可遏制,遂暴戾恣睢,恣意妄为,欺君罔上,犯君作乱。其专权欺主,擅杀大臣,圈换民地,涂炭生灵,文武大臣莫不畏之而受摄,对他敢怒不敢言。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鳌拜自恃三朝重臣,战功显赫,权重功高,遂专权横行,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及至后来,诛戮异己,欺君犯上,举止粗暴,不尊朝仪。其上奏苏克萨哈案与判决书,被康熙果断的“坚执不允所请”[1],他却气势汹汹,“攘臂上前,强奏累日”[2]。至于“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3]“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而后施行。”[4]欺君专权,堵塞言路,甚至目无君上,私传矫诏,其“意气凌轹,怀抱奸诈,存蓄异心,欺藐主上。”[5]朝中大臣“多惮之”[6]。

“儿皇不做刘阿斗,儿皇不做汉献帝,儿皇不做后周柴宗训!儿皇要自己主宰天下,做一代令主!”在慈宁宫,年仅十五岁的康熙在太皇太后孝庄面前痛陈大志,信誓旦旦,决意铲除国凶,擒拿鳌拜:

“鳌拜身受先帝不次之恩,身为托孤重臣,近八年来欺凌同窗,杀害大臣,践踏朝纲,屡次咆哮金殿,中外臣工莫不侧目而视,若容这等乱臣贼子立于朝堂,我大清河山,迟早要落入鳌拜之手……鳌拜胆敢依仗权势,肆行无忌……其公然矫诏,搜查大臣府邸,围剿民家宅院,意在弑君自立……且不说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单就他不经诏命,搜查大臣府邸,已是罪无可逭……。”

鳌拜权高势众,康熙志在除凶,但兹事体大,恐事有不成,伤及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他孝意拳拳的说:

“儿皇已作安排,没敢惊动老佛爷,今日事不得已,特预先告知,但胜负未决,恐遭不测,儿皇想请老佛爷暂且起驾奉天,以作规避,待大局稍稳,儿皇再亲迎鸾驾归京。”

孝庄感其孝意,决意坐镇京城,亲见敖拜倒台。他说:

“老佛爷尊意如此,儿皇也不敢违拗,万一事有不谐,请老人家往儿臣身上推便了……”说罢嘤嘤啜泣。

朝局微蹙,形格势禁,当此间不容发刻不容缓之际,他毅然决然的发出了攘除奸凶前激动、悲壮的锄奸令:“诸位壮士!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贼臣鳌拜专权欺主,擅杀大臣,圈换民地,涂炭生灵,其心奸险,其罪难赦……社稷垂危,有被鳌拜篡夺之虞……朕每念及此,五内如焚,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中夜推枕,绕室煎虑……朕决意托祖宗在天之灵,擒拿鳌贼……列位壮士皆我大清忠贞之臣,望能奋发用命,卫我朝纲,靖我社稷……若有不测,吾敬尔母如朕母,待尔妻如朕妹!”

他向自己眼前那个庞然大物发起了挑战,也向自己发起了一个巨大、艰难和严峻的挑战。最终,他成功了。

在处置鳌拜一事上,又显示了他以少年之躯老成谋国的治国英才:“鳌拜弥天大罪,作何处置皆不为过分,至要之点不在于鳌拜本人如何,而在于是否有益于君主图制之大计。”他没有像历代君王那样,一旦夺得政权,便开始肆无忌惮疯狂横行的屠戮诛杀,他通情达理又很有策略性的对鳌拜结党专权一案进行了处理,对鳌拜,他最终“不忍加诛”[7]只“著革职,籍没拘禁。”[8];而对一时苟图进用,同该案稍有牵连的微末之人一律予以免死,从轻治罪;至于内外文武官员或有“畏其权势”[9]、或有“身图幸进”[10],而依附鳌拜的,一律宽免,告诫他们“自后务须洗心涤虑,痛改前非,遵守法度。”[11];鳌拜的亲戚没有重大罪行的,一律据实情给予宽大处理;对鳌拜一手造成的一批冤案一概平反昭雪,或恢复名声,或官复原职;而只对“依附权势,结党行私,表里为奸,擅作威福,罪在不赦。”[12]的内大学士班布尔善、鳌拜弟都统穆里玛、侄塞本得、吏部尚书阿思哈等人依议处死。正如伍次有说的:“倘剐了鳌拜便是一大失策:四位顾命大臣,立业之时,皆有盖天功勋,索尼老死,余下的戳的戳,剐的剐,败坏的败坏,竟没一个好下场,朝廷能不虑到百官寒心。更要紧的,南方不靖,战事将起,诸多将领皆鳌拜故旧,杀了鳌拜,难保众等不起疑虑之心。”

在智斗与处理鳌拜专权案中,年轻的康熙已开始显示出机智、沉著、勇敢与正直的本色。在缔造未来的伟业中,他跨出了成功的一步,并显示出卓越的天子之才。

圣人出,则河清海晏

自古至今,黄河都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故而治理黄河亦乃各朝各代亘古而常新的话题,然而,屡治屡败,治黄黄衰。它就像一个无可攻破的顽症,让人对其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屡屡咆哮华夏大地,祸及炎黄子孙,令数万计灾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置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康熙十七年秋,阴雨连绵,降之不绝,黄河滔天狂浪,浊流奔急,决口处不计其数,尤萧家渡,决口洪流所到之处,摧毁农庄,淹没地田,致数万计生灵蒙难,悲惨可陈。

作为“靖藩、河务、漕运”,三大事之一,康熙决意治好黄河,并将其书于廷柱之上。在三藩军事尚未完全平定施琅练水兵意图收复台湾而粮饷银两吃紧的情况下,他依然每年拨出几百万两银子投入治河。他任用治河能臣靳辅治理黄河,经过数几载艰苦卓绝的艰辛努力,终于建成了萧家渡减水坝、排水闸、引水道、分水渠等等规模巨大、成效显著的治黄工程,使千年为患不止的黄河水终于在这些减水坝、排水闸、引水道、分水渠等的屹立之下变得温顺、乖巧,难再为祸,不仅有效的冲刷了长年累月淤积在黄河河床上的大量河沙,还因此屯出数万顷良田。

黄河的治理成功,在治河史上堪称一个奇迹。千百年来,兴风作浪的黄河之患曾让多少帝王耗费民力、财力、物力,劳民伤财,伤透脑筋,结果仍对它束手无策,望河兴叹。但康熙,在他的治下,他却史无前例的让多少年桀骜不驯的黄河水为患不复,变得乖顺起来,而且水质清澈,捧在手里,掌纹依稀可见,以往那混浊不堪,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水彻底不见了。

在治理当中,他本人也精心研究,亲身筹划,为治理黄河潜心尽力,更亲至黄河,探测勘察。他学术精深,精天文,明地理,算术几何登峰造极,水平之高就连教他的外国传教士亦不能及。他曾说:“现在的皇帝不比秦汉之时,只懂得用人为将之道,那就太平庸了。”

“圣人出,则河清海晏。”上天故意设了一个局,让他这位皇帝独享这份光环,并让后世铭记他在中国历史上所拥有的地位,如果这个局是真的,那么这个荣耀光环应该归他所有。

朝廷曾杀马盟誓,为何还要撤三藩

康熙的魄力是巨大的,在除鳌拜的四年后——19岁,就决意撤藩。除去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三个拥兵自重图谋造反的藩王。在朝中,这一决议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持反者尤多。然他力排众议,决意撤藩。

早在剪除鳌拜之时,康熙就注意到了三藩之状,竟有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拥兵自重十几万,虎踞云贵,开矿、煮盐、铸币、制造兵器、围屯粮草、储藏军火,并向各省选派官吏。还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坐镇广东、福建,俱有图谋不轨迹象。大清岁入三千七百万两银子,吴三桂一人即占据九百万,其余二王每人五百五十万,如此巨据朝银,又拥兵自重,且图谋不轨意图造反,不行撤藩,只能养疽成患,祸害无穷。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然而撤三藩依旧在朝堂受到了百官的极力阻挠,上书房大臣熊赐履就力谏说:“国家如今元气未复,骤然下旨撤藩,如生不测之变,筹饷更是绝大难题,兵源亦缺,此当如何应付?三藩如今虽自成门户,却不见叛逆实迹,当初朝廷与吴三桂杀马盟誓,让他世守云南,如今无端撤藩,怕引起朝野非议,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

康熙驳斥道:“你熊赐履学坛领袖,每日讲的三纲五常,你说说,养疽遗患,日后恶疾大发,刀兵四起,还怎么个‘君为臣纲’法?无端撤藩,你们说说,吴三桂每年从西藏私购一万匹马仍不敷用,又暗地到内蒙古征马,这作什么用?他库中兵器已能装配七十万人,为何还要日夜铸造?朝廷官吏不及南方,四处皆西选官[13]!这些人在底下胡作非为,朝廷无法节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竟是一句空话!《孟子》云:社稷为重,君为轻!朕决意撤藩乃为天下社稷,生死置之度外,惟天下大权,不可旁落,一人操之。藩朕是要撤的,朕意已决!”

“朕何尝不知撤藩之难?朕已准备好事败自尽……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有天下之权不可旁落,当统于一!朕宁为唐宗、汉武帝业而死,不效东晋、南宋苟安而生!目下大敌当前,朝廷君臣皆当同仇敌忾,共赴前驱,大丈夫立德、立信、立功,在此一时……”

尽管一批批派往云南的信使有去无回,使为方便军事而移居通州行宫的康熙愈来愈焦灼不安,宁静有时候便是无声的恐怖,沉重的压力在宁静中无形加强,迫得这位年仅十九的皇帝的他透不过气来……自十一月来,京官们纷纷告假,“丁忧”[14]的愈来愈多,各种不祥之兆风起云涌,纷至沓来。与吴三桂决战于湖南,打的天昏地暗,难舍难分,兀自难分胜负,且两败俱伤。

“朕要御驾亲征,朕宁为战死皇帝,不为偏安之主……”

在战局最为艰险为难的时候,他以弱冠之年的稚嫩身躯顶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时局和巨大压力,除了整日耗费绝大部分心思调兵撤藩,他还得上朝、听政、见大臣、批奏折,而批起奏折来常常熬夜至三更半夜。此外,他还得时时面对百官在撤藩一事上的屡屡微词,并耐心说服臣他们。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康熙终于在艰苦卓绝付出巨大心血的情况下平定三藩,平西王吴三桂死。

收台湾于撤三番之时

康熙二十二年,彗星提前而来,一时间引起朝臣议论纷纷,诸官员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其中户部尚书梁清标一言既出,语惊四座,言辞直冲康熙收复台湾一事,云:

“既然上天示警,必是最大的事,何谓朝廷今日最大之事?自是台湾!记得‘三藩’之乱粗定,我皇曾下诏明言,今大逆削平,疮痍未复,罢兵、养民,与天下休息。臣当时聆旨,不觉欢欣鼓舞,感激涕零,以为天下承平有日。不料圣谕明发不及两载,不知何故皇上又改初衷?夫台湾乃化外一隅之地,顽寇盘踞,隔海相争,实劳民伤财之举!兵凶战危,胜负不测,所谓‘罢兵、养民’何在?又闻皇上尚在筹划西部战事,如此看来,连年兴军兵,所谓‘与天下休息’岂非空话?……上天垂警,臣以为指的就是皇上自食其言,若能改弦更张,撤施琅水师屯田养息,罢西征之计划,则彗星必悄然而逝……臣以为福建将军赖塔所奏,乃是老成谋国之言——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亦永无涂炭之虞!”

康熙驳斥道:“台湾自汉以来已入中国版图,宋时已为晋江县治辖区。梁清标,你和赖塔一样,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朕是说过‘与民休息’的话,但如今国土不全,金殴有缺,海域有顽寇割据,四塞有不安之民,敢问你梁清标,叫朕如何‘休息’……君子畏天命是圣贤之言,但天变之理定要格外慎重。康熙八年彗星出,有人说于朕不利,朕恰在那一年除了鳌拜;十年地震,京师谣言蜂起,朕镇之以静,安然无事;十二年彗星再现,吴三桂谋反,朕决意撤藩,结果如何?你们都看到了!朕劝你们一句话,要做贤臣、能臣,不要做忠臣、烈臣。有贤臣,便有明君,有能臣,则有治世;出了忠臣,便是君昏国乱之时。诸臣工清夜扪心自问,尔等所言所行,是为朕、为民、为社稷想得多,还是为你们自家沽名钓誉、树帮立党想得多?——散朝。”

闲下,他推心置腹的对上书房近臣说:“秦皇扫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才有汉兴,国家一统百姓乐业,百废俱兴,有了张衡仪、蔡伦纸、相如赋。至魏晋八王之乱,天下便不可收拾,至唐一统,天下更呈勃勃生机。五代乱,百姓又复流离失所,百业凋敝,人民涂炭……纵观史册,想要国强民富,非一统不可!朕八岁御极,十五岁擒鳌拜,十九岁决议撤藩,冒险犯难,力排众议,内内外外无一日安乐,所为何来?……朕难道不想安逸?还不是一心想把一统大业建起来!你们皆是朕的股肱大臣,心要与朕想在一起,造成如同贞观之治的康熙之治。天下百姓,后世青史,不会忘了你们的!诸臣,好自为之啊!”

又是在百官极力阻挠所赞同者惟数人而已的情况下,他坚定不移的不易初衷,毫不动摇,意决收复台湾。他任用熟悉海况,又长于海战的施琅为水师提督,但台湾远隔大洋,孤悬海外,且海战凶危,又气象难测,变幻莫测,诡谲不定,飓风骤雨时发,兵船难行,甚至船毁人亡,清军多次出征,皆为风浪困、阻,不果而返。

经过长期准备和因海象无常而无数次延期攻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看准时机,统帅水师官兵,进兵澎湖,经过海上激烈恶战,台湾终于收归清廷。

对收复台湾有卓著功勋的施琅也因此晋封靖海侯。

平定西北是靠东南的钱粮堆出来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历来是行军打仗千古不变的用兵法则。为此,康熙将素有“清廉爱民”名声的于成龙擢升为江苏巡抚,目的是要求每年向朝廷多交纳七百万石粮。为此,君臣之间又展开了一段争论。

“朝廷的岁入,三分有其二出自江浙,生民已经苦于赋敛太重,‘三藩’荡平,百姓刚刚出了一口气,眼巴巴的等着朝廷轻摇薄赋,臣岂敢于此时贪功做赋敛之臣?苛政猛于虎,臣不敢奉诏。”

康熙听了一笑,说道:“谁和你吵架了,这不是和你商量嘛。朕就是想着这件事难,所以交你来办。五年内西北要用兵,没有几千万石粮,这个仗怎么打?”

“皇上难道还没打够仗?臣期期以为不可!灭‘三藩’逆乱已是元气大损;平台湾又雪上加霜,再加赋,百姓怎么活?万一激起民变,朝廷何以善后?”

“所以这差使非你办不可!要是贪官,必定激起民变,但你不会,你是他们的‘青天’,即便皇粮重些,顶多叫苦,却造不起反来。待西北平定,朕再下诏减免江南钱粮。你是大臣,应有这点气量。”

“臣不是不愿担负苛政名声,但请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勿以暴敛失去民心,有伤皇上尧舜之德。”

“朕正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西北人民亿兆,地方千里。如今正在葛尔丹的铁蹄之下苟延残喘;罗刹国雄视西北已经多年,朕若偏安中原坐视不理,有朝一日土地、人民、玉帛丧于敌手,御辇皇图不出嘉峪关。朕问你,后世该怎样看待朕这个皇帝,又怎样评说你这个‘爱民如子’的清官呢?……清江城被水围困,你截粮救民,朕升你的官;你讼平赋均,剿灭境内盗贼,朕再升你的官。如今西北膏腴之地惨受蹂躏,数十万饥民涌入关中避难,你于成龙看不见,听不着,所以就不管,是么?”

一席话说得于成龙理屈词穷,他心里不禁一阵灼痛,烧得面孔通红,半晌才道:“臣目光短浅,皇上圣明烛照,被发毛角之地应当皆受恩泽,既如此,臣勉受圣命。”

康熙这才一笑,说道:“这才是国家大器!忠臣,朝里能选出不少来,食禄俸君,只要有点天良,都能做到个‘忠’,难得的是‘明’臣,识大体,顾全局,吃得起眼前亏这样的大丈夫,就难能可贵了。

对于摄于葛尔丹咄咄逼人的凌厉攻势而依附的蒙古王公,康熙又采取极灵活的策略,又镇又抚,连揉带搓,恩威并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让他们服服帖帖,声明“至死效忠朝廷”。

对科尔沁王卓索图,康熙以军饷不足为名套出他收受葛尔丹黄金贿赂一事,不知不觉间让卓索图吞吞吐吐道出实情,然后借此说他“不够聪明”中了葛尔丹的“远交近攻”之计,“待及葛尔丹攻破漠南,即会挥戈东蒙,将其余等部一一收拾”,遂指出他“贪一时蝇头小利,忘君臣大义,结果身死家亡,实为不值”,让卓索图惊惶之下恍然大悟,愤愤而道“蒙古这只恶狼,他休想”,康熙顺破下驴,直陈其事,让卓索图判明形势,澄心明理,使卓索图又进一步道出“奴才糊涂,收了他的礼,上了他的当,还道他是好意,经主子这一点拨,奴才心里也就清亮了”。接着康熙从葛尔丹“远交近攻”之计出发,将计就计,正好欲就近歼灭而无需远途涉跋,指示卓索图对葛尔丹黄金照收不误,以让葛尔丹深信不疑。同时以皇宫后妃之中不少就是出自蒙古部族,对这些部落视为手足,一腔真情实意道出对科尔沁及其它蒙古王公的深切之情,让卓索图感恩戴德,心中感怀,说“奴才有三万英武的勇士,像雄鹰一样矫健,全都是皇上最忠实的奴才,自今而后,全为朝廷效命是从。”康熙有赏有罚,为斥责卓索图私受外藩贿赂,又在自己面前文过饰非,同时也是更好的稳住葛尔丹“褫夺掉他王冠上的东珠”。这是个不轻的处罚,王公齐会,头上没了东珠,是极其丢人颜面的事,让卓索图惊愕惶恐,一时脸面胀得通红,但接着,康熙又给了他意想不到至高无上的莫大赏赐,“除大逆外,着免死贰次,子及孙各免一次,世守科尔沁,与国同休。”并将喀喇沁左中右三旗之地全拨归与他,乃至该地满蒙汉军营旗,驻防披甲人及绿营将佐,统属科尔沁王调遣。这份恩情,比起几颗东珠,十几万两黄金白银自是更尤为甚,喀喇沁三旗之地东西五百里,南北四百五十里,驻营兵七万余人,一下子全给了他,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赏赐。对于蒙古人来说,有什么比得上草原、牧场、军马更为宝贵的。卓索图感激涕零,热血沸腾,破指血书起誓:“哪怕太阳和月亮从此不再从草原升起,哪怕狂风暴雨弥漫了整个世界,科尔沁上空所有的雄鹰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永远是大清皇上忠实的奴仆……”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第三次御驾亲征,伐葛尔丹。这次御驾亲征,途患重疾,令他差点病死;后值索额图暗中作祟,将粮草全部东调乌兰布通,又恃权作梗,使大将飞扬古天罗地网布置似的布局在乌兰布通之战中让葛尔丹逃走,致康熙帝追歼葛尔丹,粮草供应不上,竟又差点饿死在茫茫大草原。最艰难时刻,康熙下旨,自己至马夫,中军一日只在午间供应一餐。而将自己西征前在延安、榆林秘密安置的几个粮厅百万石粮食全部供给早已断粮长久的飞扬古前线将兵。并说:“朕和众人一样,士气才保得住,不然,走的更慢……”诏旨传下,将士无不失声痛哭。他召集从驾千总以上官佐,语重心长的说:

“朕虽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也知道很难过的。好在我们是在草原上行军,野羊獐狍之类的偶尔能见,还能边打猎边行军。北路军要切断葛尔丹归复八城之路,又要攻城略地,路途遥远,断不可无粮。从朕的将士,朕已令人记名,朕是忘不了你们的。今日有难同当,异日自然有福共享,这是朕这会子想的头一件。第二层,如今国家处于大清开国最为兴旺之时,昨日朕看了邸报,山左大熟,山右大熟,江南也是大熟,国库的粮食多得十年吃用不尽!我军乏粮,只是一时运不上来而已。葛尔丹困守塔米尔,也是兵疲粮尽,且是毫无粮源。不数日间我军粮食就会运上来,大家何必为一时之困忧心?朕此役乃为了天下一统,西域中原永不再遭兵乱,师出有名,堂堂正正,慢说有粮在后,即便无粮,朕就是吃雪,也要穷追到底,剪除乱我中华的祸根……看到你们受累挨饿,朕心里很难过……”说到此,他低下了头,场中一片唏嘘之声。

“抖擞起精神来!”康熙陡地提高嗓门喊道,“河南巡抚的奏本说黄河清了,这就是天将之祥瑞。黄河清,天下一统,这是朕多年的心愿!违天不祥,顺天者昌,愿与诸君共勉!”诸人听至此,齐声跪起,腰刀马刺碰得叮当作响,雷鸣般应答:

“扎!”

待飞扬古北路军与回部会师,葛尔丹西逃南窜之路被阻,侄子阿拉布坦又递表归顺朝廷,其率百人突围不成,终在阿察阿穆塔台吞金自杀,死前的绝命书上写着:

“雕弓断,羽翼飞,亲朋叛,士众散,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尼布楚条约》是打出来的

三藩未乱之时,罗刹国就在东北搅扰边境,占我木城,杀我百姓,甚至用死人尸体搭起架子烧小孩子吃,又勾结葛尔丹,可谓野心勃勃,狼子野心。按后来熙朝名将周培公[15]的话说:“罗刹国狼子野心,

与葛尔丹勾结极深,东北扰边,西北策反,看似两件事,其实搅在一起。罗刹国新君彼得乃当世奸雄,对葛尔丹又打又拉,在我东北骚扰却不遗余力。葛尔丹借罗刹势力,意在割据,却不知罗刹国利用他两边取利,我军击东,则西应;击西则无力东顾。彼得这一手不可不辣!”康熙“嗯”了一声,说,“说的是,不过朕也不是好惹的!”周培公说:“用施琅为将东取台湾,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台湾的事用不了多少时日。但台湾事后,主上用兵何处?是东北,还是西北?”康熙想了想,甚英明的说道:“先敲掉葛尔丹,罗刹便无内应了,黑龙江这边他们就会老实点!”一句话让周培公激动、钦佩、称赞不已。

罗刹国使臣戈赖尼回国之前,求见康熙帝,说:“为了求得对阿穆尔地区[16]事件的谅解,请博格达汗[17]做出明智的选择!”口气不恭。

康熙不禁一笑:“黑龙江地域自古乃我中国邦土,与你罗刹国有什么相干,要朕如何‘谅解’?”

戈赖尼耸耸肩,“我无意否认陛下的话,但是,那块土地对你们富有而辽阔的中国来说,不过是小小的——”他选不出合适的中国词语,只好伸出小指头比了一下,“而对我国来说,用处却是很大很大,我们与欧罗巴做交易,需要皮货,您明白吗?而贵国需要边境的安定……”不等戈赖尼说完,康熙冷冷顶了一句:“你这是说,你想要的,你就去抢,是吗!”最后一声“是吗”,震得人心神受摄,乾清宫正殿也嗡嗡作响。

这个绕舌的外交家吓了一跳,一时间语无伦次。但经过霎间怯懦,又强硬起来:“请陛下听完我的话,我受沙皇之命转告陛下,博格达汗应该以这块荒凉的土地作为交换条件,求得沙皇的恩宠与关怀,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陛下国内的和平与安定。”

“这倒奇了,”康熙顾盼众臣,“我国河清海晏,有什么不安定的?即便有事,也是我天朝家务,与你们罗刹何干?”

“我提醒皇上,我强大的哥萨克在著名将领巴哈罗夫将军的统率下已经进驻阿穆尔地域,用你们中国的话说,叫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康熙“啪”的一声拍案而起,下了御座,橐橐走了几步,指着戈赖尼说道:“你回去告诉米哈伊洛维奇,中国并无内乱,即或有,朕也自能平叛,不劳他万里之外操这份狂心!我华夏天朝,万国冕旒臣服之圣地,叫他早收妄想,安分守土!不然总有一天兵车相会,才知我大清天威难犯——凭你今日无礼,朕本当诛你首级以示惩戒,念两国相交不斩来使之古义,赦你不死——来!押他回译馆,限明日午时前离开京师!哼,朕倒不信,这个巴哈罗夫,难道会比斯捷潘诺夫[18]下场好些?”

沙俄屡屡骚扰边境,康熙以礼为先,后发制人,在其侵略成性愈来愈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康熙也当仁不让的予以了迎头痛击,他命宁古塔将军巴海重修战船;在黑龙江东岸古城废墟上建立黑龙江城(即爱辉),预备炮具船舰;并两次巡视盛京、吉林、乌喇等地,详询边防实情,对黑龙江的形势及敌情了若指掌,两次进行雅克萨之战,将俄军困在雅克萨城内不能越雷池一步,屡屡突围,都被清军击退,迫使俄方不得不进行和谈。

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奉旨赴尼布楚与罗刹国划定界限,签署了中俄之间正式缔结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该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黑龙江、乌苏里江都是中国的内河,俄方同意把注入黑龙江地区的沙皇军队撤回本国。

在三藩未靖,台湾用兵,西北战事将起等等一系列纷繁政务困扰着康熙清廷的艰难情况下,康熙依然有条不紊的逐个解决疑难,最终击败不可一世野心勃勃的罗刹沙俄,签订《尼布楚》。

史上学识最好的皇帝

康熙的内圣是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所无一能及的,他的品格、修养极高,他不是一板一眼面容冷峻的国君,恰则相反,他始终是那样的平和、亲切、友善,温雅,他总笑着,举止之中有一种雍容华贵、不怒自威而亲而难犯的君王气质。他极少对臣子恼羞发火,即便有时气的脸上发黑,也绝不会随意发作,他以其高深的修养平静地说出打动人心的话语,让臣子自掂,或者一笑置之,不与臣子计较什么,包容着。

康熙为什么被称为圣祖仁皇帝

他常教育臣子:“读书人养气为先,心怀应当开阔。”

“一定要朕讲,朕就讲,不要朕说,朕就包容。”也是他说过的话。

“君子小人本无鸿沟,只是你不读书、不养气,一辈子也休想脱胎换骨。”

“惟因主子学问渊博,所以有包容之量。”

“岂止是明君,乃五百年一出之圣君!前头的文武功业不说,即学问一道,能诗词,会书画,辨八音之律,通七种夷语,算术几何登峰造极,自测黄白二道,精天文,明地理,撰数十篇学术文章,即医理一道也不次于你高江村[19],江村学有五车之富,无书不读,敢问:即主子不是皇帝,你比得过他吗?”

他学问之渊博,在朝廷中如李光地这等胸藏万卷之书的饱学大儒,学坛领袖,也未必及得过他,也许在那个时代,康熙若非皇帝,他本人的学问才情,足堪学坛领袖,鲜有人及。

他对臣下是很恩慈而皇恩浩荡的。云贵总督甘文焜老母患病,他专差御医至其家诊视;老臣范承谟在福建疟疾,他令六百里加急送去金鸡纳霜。

作为皇上,他极尽勤政,由于自小就练的得一身好筋骨,所以他精力充沛,料理起朝政来,“丙夜披阅,每至霄分。”就连精力充沛的壮年臣子都觉得吃不消。正可谓在位几十载,“于国计民生,夙夜兢业,一切政务,不徇偏私,不谋群小,事无久稽,悉由独断,亦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位一日,勤求治理,断不敢稍懈。”

九子夺嫡四子胜

历史上,汉质帝聪明灵秀,最终难逃毒饼之劫;赵匡胤英雄一世,临死烛影斧声,成千古之谜。多少英明皇帝,待至晚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终晚节难保,葬送一世英明。康熙晚年,身体欠安,儿子们为夺皇位你争我斗,各怀心机,但康熙始终保持着极其清醒的头脑,心澄明净。“清醒之际不想后事,临危之时,人已经昏迷不省人事,才叫子孙寻个大臣,任意撰写遗命,语气不是本人语气,说的话也不是本人想说的,何其可悲!朕虽不敏,前辙俱在,岂能轻易堕入鼠辈之手。”对废太子胤礽,康熙始终顾念赫舍里氏皇后[20]情谊,对他眷顾有加,几次不德之行对他开诚布公,既往不咎,但他不思上进无药可救,康熙两次废黜,对他可谓仁至义尽。虽然身体欠安,又因种种事情困扰着他,令他不堪其忧,但他对时势弊政却看的清清楚楚,正如他对臣子说的:“一是吏治不清,天下无官不贪,好官如陆陇其辈不得升迁,赃官如丰昇运辈不得严惩,这不是要逼良为娼吗?二,官员结党营私,门生故吏、亲朋好友一经援引即入门户,一团团一伙伙盘根错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方有难,八方呼应——这件事与头一件事连在一起,朕是望而生畏,焉得不惊心骇目?至于丁银田赋不均,谳狱弊端、考场纳贿,库银亏空,耗羡太重这些事,朕也是洞若观火。但朕想,天下第一要务是刷新吏治,这一关过好,百事都好办!”方苞问:“皇上,既然您都知道,何不大振龙威,乾纲独断,痛加整饬?”他说:“朕太累,做不动了,朕原寄厚望于胤礽,谁知他不争气,试着整顿两次,朕已明白,这些事朕不亲自办,断难办好,朕若亲自办……设如中途身体有变,将来连儿子们也难以为继,更会把朕一生功名事业付之东流,天下后世将视朕为玄宗,先明而后暗。方先生,你说朕难不难?”对于臣下对继位新君的忧虑,他总说“我会给你们找个坚刚不可夺志的主子。”

就在最后龙体欠安,自知不起,预备后事的时候,仍然圣明烛照,为新君、为朝廷官员顾虑周全。当时形势,阿哥们逐鹿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他担心朝廷官员陷于党争,于将来朝局不利——辅错了人,将来新主登基难免大开杀戮,辅对了,又容易恃功骄主,难以驾驭。所以,他临终之前,将那些能员干吏全部降职、废黜、监押起来,这样新主登极,一纸诏书,立地就成了新皇帝得用臣子。将他们监押,其实也是将他们保护起来。

他最终将大位传给了办差无数,事无巨细,又做事秉公持正,认真负责,但性格坚如铁石,因过分认真,落了个阴鸷刻薄的“冷面王”名声的四王子胤祯。在临终前,告诫他:

“朕原寄希望于废太子胤礽,可是他根本就不是仁君之选。八阿哥胤祀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边已经放纵过渡,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既便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十四阿哥嘛,这些年整兵旌武很见成效,可是他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许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十三阿哥嘛,性情中人,他的心地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是他疾恶如仇,不会权变,朕圈禁了他十年,就是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结果把你也给牵连进去,那怎么收拾啊!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也会成熟起来,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朕把这千斤重担交付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够刷新吏治,匡补朕的过失。带着这串念珠,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过于急躁,待人有欠宽和。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是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他的一生经文纬武,一统环宇,虽是守城,实同开创,所以为圣祖,仁孝性成,天赐智勇,是为仁,故称圣祖仁皇帝。

余秋雨说:“他走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长途,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但他却向朝中、边关那些庞然大物,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


[1]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3]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4]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5]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6]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7]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8]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9]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10]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11]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12] 蒋兆成,王日根:《康熙传》,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13] 西选官:就是吴三桂选派的文武官员,这些人并不受朝廷吏兵二部节制。吴三桂手握重兵,盘踞云南,一举足则朝野震动,就连康熙也要让他三分。如若朝廷和他共选有官员赴一地就任,他的官先到,朝廷选用的官就只能罢任。西选官在仁上胡作非为,朝廷无法节制。

[14] 丁忧:父母离世,子女为官的须请官离任,回乡守孝三年。

[15] 周培公,康熙朝极有名的将帅,文韬武略,鲜有人及。在撤三藩攻打吴三桂湖南战局胶着,时势最是艰难的时刻,他请康熙降御旨一道:将在京诸王、贝勒、贝子及旗主家奴全数征来,得精兵三万,而后与图海(熙朝著名将领)共同率领,只用十二天时间就扫平察哈尔之变,后来又大败王辅臣,使湖南战场顿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撤三藩最关键当头上,他的作用可谓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16] 所谓阿穆尔地区,指的就是黑龙江流域。

[17] 博格达汗,即皇上的意思。

[18] 斯捷潘诺夫:俄将,在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时,被清将沙尔虎杀死在松花江口。

[19] 即高士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医术也甚高,在明珠府中因才华出众,被康熙看中,一日七升,直入朝廷机枢之地上书房当值,侍康熙身侧。

[20] 赫舍里氏皇后,康熙初年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原来上书房大臣索额图的侄女。她与康熙自幼青梅竹马,入宫之后,又贤德端庄,治宫严谨。那年,假朱三太子叛乱,赫舍里氏因护驾受惊,难产而死,生下的就是这个胤礽。康熙顾念皇后的情谊,改变满人不立太子的祖制,在皇后咽气之前,破格立胤礽为太子,而且从那时开始,一直对他十分钟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