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大话民国


庚子年的历史,老实说,目前不管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多数都是在胡说八道。

譬如什么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的事。那道所谓的“宣战诏书”,充其量只是一道内部动员令,并不是什么宣战书。

试想,如果真是宣战书,请问哪个国家宣布应战了?又有哪个国家收到了这份宣战书?没有!因为这根本就是发给各省督抚的内部诏令,和外部毫无关系,怎么会成了对列强宣战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慈禧太后和清廷不懂国际规则,虽然是对内动员,也可以说是宣战诏书。这种看法,未免太小看清廷了。

事实上,1894年中日两国可是相互宣战过的,它能不懂宣战书怎么写?能不知道宣战是如何个步骤和程序?1894距离1900年才几年?

还有围攻使馆两个多月竟然连使馆区都打不下来,而使馆区不过区区四百洋兵保护,以此证明清军水平太烂了。

事实上,并不是清军水平差,而是现在的人认知水平太差,才会被那些胡说八道给蒙骗了。

围攻使馆的事件,说白了是清军以进攻为名,行保护之实,以隔离那些拳民对使馆的围攻,如果真要打下来,只是分分钟的事罢了。保护使馆,才是奥妙所在!



2012年时,笔者出版过庚子年的专著《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对以上系列问题都做了重新的剖析与解读。不客气的说,很可能是目前关于庚子年事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本书。

还有这里所谓的张之洞“坐拥江南,死不奉诏”,这明眼人一看就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张之洞不是寻死吗?张之洞会这么傻嘛?

现在网上说到“东南互保”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意,似乎南方汉人督抚不遵清廷命令,隐然有独立态势,并以此作为清廷昏暗、中央式微、地方坐大的证据。

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想象,不存在的。

张之洞绝没有说过“坐拥江南,死不奉诏”这样的昏话就不必再说了,如果说类似的,其实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发给东南督抚的电文,确实有“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一语。



简单说,刚刚被贬到广东的李鸿章对朝局情况十分了解,他清楚朝政已经被端王载漪等人把持,加上拳民入京,京城已经失控,所以此时朝令形同乱命,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而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搞的东南互保,实际上也是机遇以上判断,而且所谓“东南互保”并不是针对朝廷要搞独立,而是针对洋人。

换言之,东南互保实际上是地方上向列强承诺,保护所在区域的洋人,而以此拒绝列强派出军舰进入所在省份自行其是。

换句话说,东南互保是防止洋人借机生事,借机侵略,而不是为了自绝于清廷,这完全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如何能作为汉人督抚要独立的证据呢?

即便在事后,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加罪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肯定了他们在庚子年的做法并加以褒奖,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实吗?

说南方督抚有意独立甚至反叛清廷,这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两江总督刘坤一)

事实上,庚子年的勤王师为数不少,如山东、河南等地派出的万本华、夏辛酉、陈泽霖、张春发勤王师,都曾北上并亲历庚子之役。

还有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都是以督抚大员的身份亲自带领勤王师北上救主,怎么能说清廷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呢?

至于李鸿章等,之所以不能勤王,根本原因在于路途遥远,不能成行而已。而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则主要要防止列强扩大战争,必须守土有责。

事实上,两江总督刘坤一已经派出江苏巡抚鹿传霖北上勤王,而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已经组织军队准备北上,只是因为局势变换未能成行而已。

并非笔者有意美化清廷,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一叶障目,或为了自己的立场或观点就有意隐瞒,这种做法都是非理性的,对历史的认识和历史观的培养并没有好处。

最后,对看完的同学表示感谢!

Ps:想了解更多庚子年事,敬请参考拙著《1900:北京的春天有点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张鸣教授作序推荐)




坑爹史册


清朝是在马背上建立的国家,在其入关后与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争夺天下时八旗兵出了不少力,甚至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但是随着清朝逐步统一天下,八旗军不用征战,也不用劳役承担赋税,所以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就丧失了战斗力,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腐败。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军和绿营军都不堪大用,清廷只得让地方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最为出色,但是这毕竟是地方部队,清廷还是有一定担心的。这也是为何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让东南各地督抚率兵北上时遭到了各督抚的拒绝,毕竟各督抚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湖广总督张之洞甚至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早在慈禧还没正式向十一国宣战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等就商议如何保持东南各省的稳定,防止列强入侵,还提议若北京失守天子和太后遭遇不测,就由李鸿章担任大总统稳定政局。1900年6月清政府正式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奥匈帝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比利时十一国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达各地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回电清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一电报也鼓舞了东南各省督抚。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还写信给孙中山说“傅相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不久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宣称“东南互保”,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明确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他们也称宣战诏书是义和团威胁皇帝下的“矫诏、乱命”,可见他们也是支持东南互保的。这些督抚没有向慈禧一样被愤怒冲昏头脑,他们知道以清朝的实力无法同时向十一国开战,东南互保不仅能够保住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还极大的可能让满清结束对中国的统治,毕竟参加东南互保的大都是汉人,也乐得见到满族的统治崩溃。

李鸿章深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若轻易开战极易亡国,要知道几年前面对刚刚崛起的日本清朝都惨败,如今面对十一国列强,更是没有取胜的可能。可惜李鸿章的总统梦也没做多久,虽然十一国里来了八国进行侵华战争,而且八个里七个都支持瓜分中国,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坚决反对瓜分中国,而且八国联军数目也不多,短时间内也无法肢解中国,最终联军同意了慈禧的求和请求,与清廷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也得以保全,东南互保不攻自破,不过东南互保也体现出了清廷越来越难以控制地方了,清朝离灭亡也越来越近了。


风尘讲历史


单看字面意思的话,可能会觉得张之洞十分狂妄,但他之所以说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有足够的理由。

他说这话是在朝廷对十一国宣战之后!十一个国家啊,等于是对全世界宣战了!

是的,你没看错,我们印象中十分孱弱的清朝,真的曾对世界宣战!这也是中国从古至今唯一一次对全世界宣战!

勇气可嘉,但这决定十分之脑残!其结果更是万分之惨烈!

这个决定并不是所有大臣都赞成的,或者说,只有以慈禧为首的满清贵族赞同,其他智商在线的大臣们都不同意,比如张之洞和李鸿章,以及满清贵族中的“异数”荣禄。

(张之洞)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从乾隆末年起,清朝就开始盛极而衰,到了末期更是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军队纪律败坏,战力一日不如一日。老百姓的日子更是不用说了,苦不堪言,到了过不下去的时候,只能起来造反。

于是内有义和团烽烟四起,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交加!诺大个清廷,就如一个曾经风光过的老人沉疴在身,无药可医了。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第一次,1860年第二次)更加快了清廷的灭亡,这艘巨舰,眼看就要沉没!

有志之士当然不可能坐视国家就此灭亡,大家就来找原因,为什么堂堂大国即将灭于蛮夷之手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慈禧当政。

国家危难之际,一个精力不足、见识有限、不够英明、年老昏聩的女性掌权者显然是不合格的,大家就呼吁她还政于年轻且锐意进取的光绪皇帝。

握惯了权力的人,怎么还放得下权力!慈禧当然不会放权,遂对世界宣战。很多人都说这是她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之后才做出的糊涂决定,我却觉得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一时冲动。

(慈禧)

原因有三:

1、国内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视线。这是政客的常用伎俩,现在的某个西方大国还常用这招。把大家的目光引到对外战争上,也就没人追着要她下台了。

2、也是憋了一口气,你们不是说我软弱无作为吗?行,我就硬气一次给你们看,狠话我是放出去了,怎么打你们看着办!等于是给有志报国的人们出了个难题。打吧,打不过,损失太大;不打吧,让这老太后看轻了,以后就没脸指责她了。

3、义和团闹得太厉害,慈禧招架不住了。在她想来,用义和团去打世界联军,正是让敌人两败俱伤的好办法。你们不是想打洋人吗?那就去吧,我不拦着了!

宣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国联军打入北京了!宣战的十一个国家中的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没来,因为他们当时已经不强大了,没有能力进行这么遥远的作战,但也参与了联军的各种会议并瓜分战功。

清廷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各列强对中华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老百姓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里说句题外话,要是了解过这个条约,一定不会再对清剧中的阿哥们有什么好感(我承认,这就是明晃晃的迁怒)!

老太后有勇气对全世界宣战(反正也不用她自己亲自上战场),可没勇气像崇祯帝一样誓死守国,带着光绪早早跑到了山西。

战争的胜负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战争本身,而是取决于综合国力。清朝当时明显没有大战的国力,当慈禧宣战全世界的信息一传出,张之洞、李鸿章、荣禄等人就知道,清廷完了!

所以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说“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两广总督李鸿章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荣䘵说“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两江总督刘坤一说“慈禧的政府完了”!

于是这几个人,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史称东南互保。意思是你们要打慈禧尽管去打,只要别动东南,我们就不会参战。

此举在当时有卖国的嫌疑,却保住了中华大地上最为富裕的东南地区,使得晚清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在此特别提一句李鸿章,他真的尽力了,只是大厦将倾,他无能为力!

(李鸿章)

但最为讽刺的是,战争打败了,慈禧老太后的目的却达到了,再也没人逼迫她还政了,安安稳稳的活到自然去世!

中华民族这一段屈辱黑暗的历史,真的让人看得愤怒悲伤!而我也相信,这样的历史不会再重演!勿忘国耻,奋勇前行!

【我是一粒沙,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这老寡妇我们要吓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张之洞接到慈禧对十一国的宣战诏书后如是说。就把原来很客气的: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改成了文中所说的。

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在见到诏书的时候,对英国公使如是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意思就是说:这是假命令,是义和团挟持了太后发的。正是这八个字,在后来的谈判中起到了逆天的作用。

荣禄: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荣禄,荣禄是满族人;也是唯一一个到地方上锻炼国的满族官员,相比于哪些一直生长在京城的王爷们,荣禄更懂得时局是什么——首先是自己理亏,对十一国宣战前;义和团在北京肆意妄为,随意杀外国人;其次宣战就是攻打使馆。所以荣禄把主要希望寄托在了地方杜甫身上,他在宣战决定刚做出来,就私告李鸿章说: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这一态度,使得各国公使极其关注,他们认为: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们合作,并反对端王。

刘坤一:慈禧的政府完了。

从北京回来后,刘坤一对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的秩序了。对于主战派的扩大,刘坤一十分的沮丧,

三大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被成为东南互保。同时,北京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京城驻兵接到炮轰使馆的诏书后,荣禄派人在大炮的标尺上做了手脚,使得炮弹并未落到使馆;同时抓到了一个逃出来的洋人,荣禄派人送去了一车蔬菜一车水一车粮食。这是这些救了慈禧太后一命,保住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救了晚清时代的中国一命……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清流的嘴炮不如龌龊的能吏。

那么这些人真的是卖国贼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是清廉的人,但是他们是能吏,他们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但是他们能让国家安定……

东南互保中商议,如果北京发生不测,导致皇帝太后挂了,那么就由李鸿章出任大总统,主持大局。另外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当时主战派是满族贵族(除了荣禄少部分人);而东南互保的总督们都是汉人。

两广总督李鸿章接见十一国公使的时候,直接说:此乱命也。东南互保的总督们称这是被义和团胁迫下的诏书,是乱命,是矫诏,是假命令。在慈禧宣战之前,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就上了奏折,请求不能对十一国宣战,尤其是同时宣战。在此之前的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等人冲昏了头脑,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有神功护体,杀尽洋人的鬼话;在被裕禄等人忽悠说洋人要杀慈禧后。慈禧宣布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义和团起源于山东,开始练拳,又叫义和拳;后来发展到了教派;号称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义和团在山东攻击教堂,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出发点很好,但是方法却十分错误);到处威胁老百姓,凡是家里搜出来跟”洋“有关的,包括洋布、洋钉、洋火、洋油……,一家老小都会被杀。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之后,宴请义和拳大师兄们,问:师兄们真的刀枪不入吗?义和拳大师兄们说:当然。于是袁世凯拉到后花园,大师兄们站一排,表演刀枪不入,让袁世凯的士兵用枪射击;一顿枪声之后,大师兄们全部倒地挂了。

义和拳在山东呆不下去了,于是大师兄曹福田、张德成就跑到了直隶,被裕禄看中。随后呈报给慈禧太后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刀枪不入。随后慈禧下诏义和团进京,结果有十万义和拳涌入京城,慈禧秘密会见义和团,支持义和团。义和团在北京烧杀抢掠、到处设坛,烧毁商家无数;随后发生了虐杀外国教士的事情。

而后,各国公使向慈禧政府抗议,要求惩办凶手。但是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主战势力冲昏了头,在主战派说洋人要杀老佛爷后,慈禧下令对十一国宣战,结果就是攻打外国领事馆,神功护体的义和团们被洋枪打的血流如注,死伤无数。

而后,十一国组成八国联军,一路攻击向北京行进;很快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山西,被称为庚子国难。

从一开始,东南五省的总督们,尤其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就力劝慈禧太后镇压义和团,但是慈禧没听,随后逃出去的慈禧消失了十五个月,出来发声让李鸿章北上谈判……

八国联军侵华确实是国耻,义和团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不受洋人的欺凌,可是开错了药方,跳大神的方式不能治病,同样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希望;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为我们自己祖国富强去努力。


嘟嘟读读


在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慈禧太后原本打算利用义和团运动对抗西方列强,宣布对十一国开战,没想到自己的军队和义和团都不堪一击,八国联军从天津塘沽登陆进军北京。在这种情况下,坐拥南方省份的汉人督抚们并不打算按照清廷的命令对洋人开战,

湖广总督张之洞更是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因为此时对列强洋人开战,对大清朝和子民来说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会带来灭顶之灾。

在接到宣战的上谕后,1900年6月,控制着帝国东南省份半壁江山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等汉人地方督抚,经过商议一致拒绝承认开战旨意的有效性,拒绝接受这一皇室命令。

为避免对西方列强宣战,导致外国军队进攻东南富庶省份引发进一步骚乱,南方督抚们与驻上海的各国领事们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他们不仅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镇压义和团民;外国列强则承诺不会派军队进攻他们的辖区。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东南互保”。应该说,“东南互保”属于抗旨行为,藐视了朝廷特别是慈禧太后的权威。因为李鸿章等人不但不对派兵支持朝廷反而私下与西方列强达成协议。但慈禧太后最后追加官方御令认可“东南互保”这一举动。主要原因在于李鸿章等汉人督抚的意见有理有据有节,且符合清廷和慈禧太后自身利益。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督抚在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的同时,也深知这是抗旨行为,需要说服慈禧太后同意接受他们的所作所为,。张之洞、刘坤一曾会衔电奏慈禧,历陈苦衷,有理有据,明确表示不赞同朝廷向各国宣战和招募义和团民的政策,并劝朝廷改变政策,并得出为全国计、为朝廷计应实行“东南互保”的结论:“就目前计,北事己决裂至此,东南各省若再遭蹂躏,无一片干净土,饷源立绝,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惟有稳住各国,或可保存疆土”。此言将形势说得相当透彻。

慈禧太后在北京被攻破后,也对西方列强可能要求追究自己的战争责任感到后怕。南方督抚们的抗旨行为虽然藐视了朝廷权威,却真的是更加识大体顾大局的行为,因此,慈禧太后为借机有个台阶下,最终同意了南方督抚们的“东南互保”。事实上,张之洞并没有因为这一抗旨行为得到清廷的惩戒,反而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并在慈禧太后去世后成为顾命大臣。


沧海拾遗录


清朝末年,原先强悍一时的八旗军已经完全堕落,清政府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地主武装,剿灭了太平天国、捻军等各地农民武装。


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依然数次下诏调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地主武装进京勤王,试图再次依靠地主武装,打败洋人。




当时的清国公然对十一个国家同时宣战。作为对宣战的回应,十一国中有八个国家出兵应战。 张之洞的态度是:“从来邪术不能御敌,乱民不能保”。这是他批评朝廷利异想天开居然想用义和团去灭洋人。 李鸿章的态度是:“粤断不奉,所谓矫诏也”。


这是他与盛宣怀二人的共同意见,声称朝廷的宣战诏书是假的,我们才不奉命呢。然后有了“东南互保”。

再看看那些入了京的人的结局。

徐桐:八国联军进城后自杀,但清廷仍然没有放过这位“忠臣”,结局是“和议成,褫桐职,夺恤典,旋论弃市”

刚毅:逃跑时因腹泻死亡,清廷追夺其一切官职。

毓贤:革职并充军发配新疆,随后在兰州被处死。

载勋:革职夺爵号,随后赐自缢身亡。

赵舒翘:斩立决。


是阿维啊


对于晚清政府来说,当时所受到的是腹背夹击,一方面清政府受到了来自列强的打击,一方面国内的太平天国势力崛起,对晚清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个时候清政府为了对抗太平天国开始动用了大量的武力,但是当时清朝一直所重视的八旗大军已经非常弱了,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在各地组建军队来抵抗太平天国。可以说清政府的这个决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政权是首要的,但是在地方组建军队也意味着分散了清朝的兵权,藩镇实力自然也会成为晚清政府的一大威胁,但是在当时,清政府已经顾不上这些问题了。

在八国联军开始攻入北京时,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当时慈禧太后十分惧怕八国联军的势力,所以就下令让东南各个地区的督抚上京共同抵抗八国联军,但是张之洞却马上给予反对,表明了他的立场,等同于坐视不管,而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苦衷有缘由的。清朝在对付太平天国时已经动用了大量的军队,也在这个过程中损失惨重,在湘军势力开始渐渐崛起后,清政府就开始依赖于湘军,渐渐的湘军成为了晚清时期的顶梁柱,所以在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太后想要依靠这支军队来打击敌军。

与此同时,张之洞和李鸿章等人也认清了局势,他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加入这场战争,非但无法取得胜利,反而会让这些地区都遭受不幸。因此张之洞等人都认为不能出兵去攻打八国联军,如果一旦开战,会让国家陷入到更加混乱不堪的局面中,也会让国家更加危难。另外当时的清政府和日本之间已经有过很多较量,在这个过程中也拖垮了清朝的实力,并赔付了大量的白银,此时的清政府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再接连作战,毕竟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利和军事实力去和八国联军正面硬扛了。

另外在国家陷入危难时,百姓的生活也并不好过,晚清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百姓生活负担更加沉重,而且通过和日本交战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实力,连一个小国都对付不了,怎么可能战胜八国联军,所以张之洞当时并不是有意违抗慈禧太后的旨意,而是不能看着更多人无辜丧命。


紫禁公子


重说晚清历史,一起来看清代人物。

张之洞没有说过这句话,但却办过这件事。

笔者在《张之洞全集》里面没有看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个说法。张之洞等人“死不奉诏”的说法较早见于徐珂著《清稗类钞》第十四册《强奸香涛一次》一文(香涛是张之洞的号),这个属于野史。学者徐梵澄《蓬屋诗存》等对这个说法有演绎。据说,张之洞收到朝廷的命令后,幕府的人已经拟定了回复的奏折,称“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张之洞一听马上扔掉大烟杆,说“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张之洞宣称的这个说法不胫而走,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也常采用这个说法。

虽然张之洞不见得说过这句话,但却干了不奉诏的事,而且还是东南互保的核心人物。

除了张之洞还有李鸿章和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代表淮系势力、两江总督刘坤一代表湘系势力、湖广总督张之洞主要代表新兴的势力(张之洞并不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大吏,而是依靠清议起家),这些人收到慈禧太后的诏书后并没举兵勤王,而是和洋人达成协议,实行“东南互保”。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义和团不可靠,与洋人开战不值,维护地方安定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另外,“出头鸟”是李鸿章,支持东南互保的督抚极多,四川总督、陕西巡抚、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浙江巡抚、安徽巡抚、广东巡抚等一大批督抚都支持东南互保,所以张之洞也有底气干这种事。


文史工作坊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不止湖广总督张之洞,应该是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三大总督联名“东南互保”。

为什么在国难当头的紧要关头三大总督会不同清朝中央政府的调动呢?

这要从太平天国说起。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有疑问,八国联军怎么和太平天国扯得上关系?

当然扯得上关系。

清廷平息吴三桂叛乱靠的是绿营兵,可是到了清朝中晚期,绿营兵不堪一战,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湘军乘势而起,成了大清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对于以满族为主体的清廷而言,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清廷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了。

再后来,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清廷势力最雄厚的武装力量,特别是那北洋水师,更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要除掉北洋军也不是一见容易的事,一着不慎,恐怕立时祸起萧墙。

所以,慈禧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削弱,几十年不给被北洋水师拨款,不给北洋添加一艘舰船,甚至连维护的费用都不想给。

当甲午战起的时候,慈禧终于看到了一劳永逸的除掉心腹大患的机会。

其实整个甲午战争不是清廷和日本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和日本之间的战争。

战败也就成了定局。

李鸿章拥兵自重的本钱全部付诸流水了。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时兴起的,甲午战败也就意味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西方列强一看,偌大的清廷连个小小日本都干不过,那还不瓜分了他!

于是,八国联军就开始瓜分中国的浪潮。

(八国联军最多是总兵力十二万八千余人,实际参战兵力约三四万人。如果全国上下,齐心抵抗,这伙强盗是进不了北京城的!)

而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三大总督同时按兵不动,这是偶然的吗?绝对不是,他们就是想借西方列强的手教训慈禧,如果清廷就此灭亡,那就更好了。

清廷从中央到地方,各存私心,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怎么能够不灭亡?


洞察旧机


张之洞以臣属身份,说出“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乍一听确实有些奇怪。但他说这话时,是有特殊原因的。

其时,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她的战书言辞激烈,表达了对列强的愤慨,号召全国军民与西方侵略者们“一决雌雄”。这似乎是份有骨气的诏书,奈何张之洞“拒不奉诏”呢?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张之洞久经洋务,认为洋人势不可挡,贸然宣战,必会遭受沉重打击,实力不如人,且先留东南自保。他特意表明“不奉诏”,主要是说给洋人听的。不仅湖广总督张之洞如此,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山东巡抚等也都结成了自保联盟,史称“东南互保”,并且和英国等国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

再者,此时光绪帝已经不理事,在朝政大事上也很少发言,但对于向列强宣战,他还是忍不住表示了担忧,不同意发动全面战争的。张之洞可以借口这是伪诏,拒不奉诏。

有人说,张之洞拒不奉诏,是因为慈禧太后惹怒了洋人,有错在先。 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一国之执政者,难道对侵犯本国领土的外人,吭都不能吭一声吗?我认为,她发动宣战的初衷并没有什么错,错在判错了形势。

而张之洞们,虽也不能说是“卖国贼”,但他们在这件事上,审时度势的能力比慈禧太后强,避免了给东南引来战火。而决意宣战的慈禧,却被赶出了京城,仓惶逃往西安。

张之洞们拒不奉诏,是审时度势的结果,同时,也证明,慈禧太后此时,已经逐步失去了地方势力的控制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