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中蘇驗船代理協議簽訂背後的故事

中蘇驗船代理協議簽訂背後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

中苏验船代理协议签订背后的故事

蘇聯疆域遼闊,橫跨歐亞兩大洲。西部人煙稠密,經濟發達,東部人口較少,經濟較為落後,海港少,封凍的時間長。在遠東有一個船隊,稱為北冰洋船隊,大型船主要為雜貨船、冷藏船和水產加工船,按照蘇聯海運部的規定,這些船是十二年一個週期,需要進行大修。如果船齡長,大修範圍還要擴大,稱為基本恢復修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紅軍解放了包括大連在內的我國東北地區。那個時候,大連有造船廠卻沒有大船可造,正好可以用來修船。於是遠東的蘇聯船舶陸續來大連修理。而修船需要驗船部門檢驗。這樣,蘇聯船舶登記局就在大連設立了辦事處並派了驗船師。新中國成立後,蘇聯船舶依舊來華修理。我國原外貿部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與蘇方簽訂修船合同,按常規和習慣修船要接受蘇聯船舶登記局驗船師檢驗。這樣,蘇聯船舶登記局大連辦事處就保留了下來。

那個時候,大連只有一家造船廠,而上海卻有五家。其中,求新船廠規模較小,是專業漁船建造廠;上海船廠屬於交通部,以修船為主;江南船廠是全國最老的船廠;還有屬於第一機械工業部的滬東船廠和中華船廠,主業是造船。江南廠有軍工任務但也只佔小部分生產力,基本業務都是以造船為主,但與大連造船廠一樣,都是沒有大船造。還有以修船為主的上海船廠,其修船的需求也不多。蘇聯船舶登記局局長到上海調研後,通過外交途徑申請在上海設辦事處。那個時候我國船舶登記局還在籌建,修理蘇聯船舶正好滿足船廠需要,就同意了蘇聯船舶登記局在上海設立辦事處,檢驗到上海維修的蘇聯船舶。

中苏验船代理协议签订背后的故事

1962年船舶檢驗局大連辦事處接辦蘇聯驗船處的簽字儀式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造船工業也煥發了生機與活力。1956年,原一機部上海產品設計室就著手做了船舶設計,其中就包括萬噸級的雜貨船。1958年,江南造船廠就開始建造船舶,船舶取名“東風”號,有“東風”壓倒“西風”之寓意。

蘇聯船舶來華修理,大多是大修和基本恢復修理,一進船塢幾乎就拆個精光,只留下少數骨架和船板,上層建築更是全部更新,照原樣修復,很是麻煩,不像新造船等於在白紙上畫畫,自由自在。因此,船廠都願意造船而不願意修船,因為造船不僅利潤高,而且還有榮譽感。那個時候,造船在開工、安放龍骨、上船臺、下水、繫泊試驗、航海試航、交船等節點,都要敲鑼打鼓慶祝,報紙大肆宣傳,上級領導也可能來祝賀。而修船則可以說毫無聲息。

從蘇聯修船需求方面來說,一是隻有遠東的船舶來華修理,二是大修一次要隔上12年。隨著修船任務的減少,蘇聯驗船師的工作量也隨之減輕,他們多次放出風聲,要撤回人員,不過留了餘地,說的是活話——“正在考慮”。實際上,驗船師人數已經減少,拿蘇聯船舶登記局大連辦事處來說,我們去實習時,除主任外,有8個蘇聯驗船師,6年後的一段時期,已減為2人,又聘用了4位中國驗船師,他們分別是蔣希源、王惠臨、趙本浦和梁善慶。上海的情況也類似,先後聘請了陸汝明、周洪喆、陳長興、樓恩地和陳志蓀。他們都曾經是大連或上海實習隊的成員,在兩個辦事處實習過。

儘管蘇方說的是活話,但我國船舶檢驗局還是做了準備,因為這是趨勢。1959年,謝中峰局長專門向部裡報告,要做好人員方面的準備。

世界風雲變幻。赫魯曉夫上臺後採取錯誤的對華政策,破壞了中蘇之間的良好關係。1960年又片面決定,撤回援華蘇聯專家,帶走了在建的工程設計圖紙資料,給我們的經濟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中央果斷地採取兩項措施。一是組織工程技術人員,主要是設計人員學習,激勵中方人員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信念,甩掉依賴思想的柺棍,奮發圖強。把工程建設好。這就是設計革命化運動。二是要求蘇聯撤走其全部在華單位,包括蘇聯船舶登記局的兩個辦事處,只留下外交機構。通知蘇方撤走,那是外交部的工作,對船舶檢驗局來說,則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還在修理的蘇聯船舶,留下的檢驗工作誰來做,二是以後將來再來修理的蘇聯船舶的檢驗工作由誰來做。很顯然,這些工作只能由船舶檢驗局來接辦。

儘管中方有能力接辦,但還是需要有一個代理協議。因為那個時候,我國船舶使用的是蘇聯船舶登記局的安全證書。以大連為例來說,在大連造船廠建造的“躍進”號,使用的是全套的蘇聯設計,申請蘇聯船舶登記局檢驗和發證。在上海,雖然沒有新造船檢驗任務,但有營運船的檢驗任務。那時,我國在波蘭的船舶,噸位不大,只有2600噸,由蘇聯船舶登記局檢驗,造好後,波蘭船員將船開來我國,交由廣東省航運廳經營,這是“南海”系列的船舶。那個時候,香港尚未迴歸祖國,不承認船舶檢驗局的證書,所以保留了蘇聯船舶登記局的證書,以備船舶去香港時用。南海“136”輪就是例子。

之所以使用蘇聯船舶登記局的安全證書,是因為當時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尚未恢復,影響到我國參加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的活動,以及它管理的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不是公約締約國,自然不能享受公約規定的多邊互認安全證書的權利。儘管外交部已通過外交途徑與有關國家建立了雙邊互認關係,但蘇聯船舶登記局兩個辦事處在,安全證書這件事辦起來就相對簡單,現在要撤走了,怎麼辦?這是那個時候船舶檢驗局主要研究的問題,部領導也批示,證書問題要解決好。經過與外交部多個部門商量,最後決定,先由中國船舶檢驗局驗船師對船舶進行檢驗,合格後,再由蘇聯發證。這是最簡單的辦法,只是還需要有個代理協議。

1958年8月,時任船舶檢驗局局長謝中峰去上海出差時,曾率領梁善慶、周洪喆去蘇聯船舶登記局上海辦事處拜訪,受到上海辦事處納琴斯基主任的熱情接待。拜訪中,他提到去蘇聯登記局考察和簽訂代理協議的可能性,得到了蘇方正面的答覆。回京後,他讓我起草一封信,發給蘇聯船舶登記局,很快得到蘇方回覆。蘇方歡迎我們去蘇聯聖彼得堡(原列寧格勒)蘇聯船舶登記局總部考察,同時簽訂中蘇驗船代理協議,還附來了協議草案,並且說明,他們與英國勞氏船級社籤的協議就是這個文本。收到協議草案後,由我譯成中文組織部內單位討論,又聽取了外交部的意見,都認為這是一個工作協議,權利義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樣的。結論是可以籤。但是,由於當時沒有去蘇聯考察,簽訂協議一事也就擱置了下來。

中苏验船代理协议签订背后的故事
中苏验船代理协议签订背后的故事

中蘇簽署代理驗船協議和移交驗船議定書

簽字當天,蘇聯船舶登記局兩個辦事處摘下名牌,停止工作。被聘的中國驗船師分別回到船舶檢驗局大連和上海辦事處。按照雙方的諒解,繼續做蘇聯在修船舶和中國在建船舶的檢驗工作。

這就是關於簽訂中蘇驗船代理協議的故事。

寫到這裡,想起曾有人質疑,蘇聯船舶登記局怎麼就這麼簡簡單單地撤走了兩個辦事處呢?還有資料顯示,中蘇驗船代理協議經過9次談判才簽下來,對此,我也正好在這裡作了澄清。

在舊中國,西方船級社利用國民政府航政局在驗船方面的不作為進入我國,並把持了驗船市場,成為了既得利益者。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船檢事業基礎非常薄弱,但在蘇聯船舶登記局的幫扶下,逐漸成長起來,並擁有了一批專業驗船師隊伍。而蘇聯船舶登記局駐中國辦事處的撤離,正是中國船檢事業真正走向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可以說,從當初的積貧積弱、舉步維艱,到今天擁有自己世界知名的船級社,成為國際海事規範標準的引領者之一,中國船檢事業輝煌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船檢人的默默堅守和不斷開拓創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