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中,為何日本兵對大佐這個職位夢寐以求呢?

司馬長史


在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從上到下進行了一番大的改革,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他們的改革也是非常有效果,日軍從此成為亞洲頂尖的軍事力量,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實力,在面對不少的強敵,都打得非常不錯,後來日軍更是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災難。

日軍先進的體體制,讓他們的戰鬥力更加強大,日本的軍事理念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他們的軍事制度也有些不同,其中他們軍隊裡面,是佐官制度。

很多日本兵,都非常向往大佐這個職務,那麼他們為何會對大佐有這麼大興趣呢?

其實主要的因素,是大佐這個職務在軍隊裡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類比一下,它和中國軍隊裡面的上校有些類似。不過我覺得大佐的位置,要比上校強不少,他們手下管理的軍隊人數要更多一些,一般到了這個位置,就離著將星不遠。再往上就能夠達到將級的水準,他們離著在軍中飛黃騰達,已經不遠。不過很多的士兵,加入軍隊之後也是沒有辦法做到這個位置。

還有一點,一般做到大佐這個位置,還會兼任著其他的任務,他們常常會兼任聯隊長,還會在軍隊裡面擔任參謀,可以說他們的實權是非常大的,不僅要掌握著不少的軍隊,還專門為上級謀劃各種軍務。

他們和上級官員打交道的時間會更多,因此晉升起來也更加容易,但凡是你到大佐的位置,往上再晉升就非常方便,很多士兵想要得到這個位置,主要是想著要獲得一個更大的跳板,大佐的位置正好就符合他們的利益,只要能夠到這個位置,就表示他們往後晉升更方便。

他們和軍中的各級長官聯繫非常密切,很多上級的命令都是他們負責傳達的,只有得到上級信任的軍官,才會得到這個職務。

還有一點,想要在軍中坐到這個位置,必須要有上級的關照,在軍中有足夠的人脈關係,很多的大佐,也是日本國內的名門出身,他們一開始就是被內定出來的。

這些人都是日本軍中的精英人才,這些人都是日本軍界的未來,後面必然都能成為軍中的大佬,因此他們可以說是日本軍中的希望之星,很多人自然都想得到這個官職。

大佐在不同的兵種裡面,承擔的職權也不一樣,有的大佐手下的兵沒有那麼多,他們管理的兵最多也就是幾千人。很多日本人在二戰的時候當兵,其實也是被洗腦之後,自己就盲目加入軍隊,他們一開始還沒有想過那麼多,可後來他們也開始想到要往上走,畢竟人要有追求,就會想到要往上爬。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在日本軍中,想要當將軍,起碼要先努力到大佐的位置才行,否則是沒有辦法上升到將官。

可想要在佐官中升到頭,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大部分的日本士兵,努力一輩子也達不到這個程度,日本軍隊的等級制度非常嚴密,隨著時代的發展,他們的軍隊制度也在不斷髮生著變化。

可大佐的地位是沒有什麼改變的,因此在軍中,他們始終都是非常吃香的那一類,在抗日戰爭中,不少的日本大佐也死在戰場上,這些人在中國犯下無數的罪惡,他們也是死有餘辜。

不過這類軍官的傷亡,對日軍的影響非常大,讓他們軍隊的精英階層損失嚴重,不得不說,日本軍隊內部的晉升是非常完善的,因此讓他們的士兵在戰爭中變得更加有競爭力,軍隊想要有戰鬥力,必須要有足夠好的體制才行,日本軍隊正是有這麼好的系統的體制,才讓他們在二戰的初期能夠爆發出那麼強的戰鬥力,不得不承認,他們的軍隊一開始確實是非常職業,這也是中日之間最大的差距。


貓眼觀史


日本兵對大佐是不可能夢寐以求的,這輩子也不可能夢寐以求的,因為很簡單:求也求不上。二戰時期(包括以前大多數時候其實也是)鬼子陸軍的軍事學歷教育體系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別說佐官了,就連絕大多數(粗略統計起碼佔95%以上)的尉官都是正兒八經的軍校畢業生。普通的士兵服役期也就兩年,表現極為出色的話可以升任軍曹,再往上升那就是曹長,然後就碰到職務晉升的天花板了。至於士官(日軍把軍官叫做士官,各國軍隊普遍叫士官的東西日本叫軍曹),那就不是你一個大頭兵該想的事情。

士兵是別想當大佐了,普通的下士官想當大佐可也不容易。我們之前說到鬼子陸軍的學歷教育體系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這裡還得加上一句:是一個極為變態的繁文縟節的到處都是坑和天花板的精英教育體系。普通的軍校生甫一入學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分派分層分類,諸如有些人走的是陸軍幼年學校的路子,有些人走的是高中畢業直接考陸軍士官學校的路子,這裡就得分類;有些人在學校裡親皇道派,有些人親統制派,那更得劃清界限勢不兩立;大家畢業了下部隊,有些人下常備師團,有些人去陸軍省或參謀本部,得,再分個派;接著所有人準備考陸大,有些人考得上有些人考不上,那就再分個層吧;陸大畢業進不進軍刀組,進去以後你就可以開宗立派了,進不去的話那不好意思您還是低人一等。

一般來講,如果一個日本學生從陸軍幼年學校開始接觸陸軍,一路讀上去讀到陸士畢業,中間沒有因為皇道派與統制派的內鬥而耽誤了晉升,沒有因為226事件這種大新聞站錯了隊,沒在中國大陸戰場或者東南亞、太平洋戰場翹了辮子,那麼在“終戰”之前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當上大佐的;如果有幸真的考進了陸大,而且同時不犯以上同樣的錯誤,那麼當上大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不過你得注意好時間,比如辻政信那是1931年陸大43期畢業的,一路打到終戰也只當上了大佐。如果比這個畢業時間更晚,當上大佐的可能性就小了不少——所以,想當大佐也是真的不容易。

軍武次位面


日本軍隊登基森嚴,一般士兵成不了軍官

大佐是軍銜,而並非職務,想要當大佐對於大部分的日本軍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但是日本士兵是不可能晉升到大佐的,只有軍官才能夠通過晉升成為大佐,日本的軍官是從軍校畢業後就擔任軍官,從來沒有當過士兵,也就說,日本士兵不可能晉升為軍官,更別提什麼大佐了!

日本的軍銜排序跟正常國家不太一樣,日本分為將官、佐官、尉官,佐官也就相當於大部分國家的校官,少尉之下是准尉,算是預備軍官,然後是曹長、軍曹、伍長,相當於士官了,曹長相當於上士,軍曹相當於中士,伍長相當於下士,對於大部分士兵來說,能夠當一個曹長已經很不容易了。

日本的最小作戰單位是分隊,每個分隊有13個人,其中包括一個分隊長,也就是軍曹,四名機槍射手,其中有一名是伍長,這些一般都由士兵來擔任,主要是幫助管理士兵。

也就是說,日本士兵可以勝任為伍長,然後是軍曹,最後能夠升任為曹長。

在分隊的上一級是小隊,小隊由小隊長來負責指揮,這個小隊長一般都是日本軍校畢業的少尉來充當,曹長不能擔任小隊長,只能擔任中隊副,當軍校畢業的小隊長不斷升遷後,曹長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並且負責協助下一個軍校畢業的小隊長,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日本軍營就是“鐵打的士官流水的軍官”二者不可逾越。

相反,在戰爭時期中國軍事教育落後,所以士兵也有可能晉升為軍官,比如馮玉祥就是丘八出身,也就是大頭兵當上去的,而美國因為是軍隊人數膨脹,所以以前是教書的,在戰爭中也有可能被提拔為軍官,日本重視軍國主義教育,因此,從來就不缺乏軍校畢業的學生。

在二戰時期,日本的大佐是一個什麼樣的級別呢?

實際上對於大部分的日本軍官來說,大佐還真就是夢寐以求的軍銜。大佐在職務上可以擔任旅團或者聯隊級別的軍事長官。

一個標準的聯隊有3800多人,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旅長。

在大多數的電視劇中,我方人員想要殺一個日本軍官簡直不要太容易,在經典抗戰劇《亮劍》中,李雲龍從正面突破坂田聯隊的包圍,一炮轟了聯隊指揮部,幹掉的可能就是一個大佐。而李雲龍在伏擊華北日軍觀光團的時候,更是一下子幹掉一個少將,六個大佐,這其實是不可能的。

大佐在日本是僅位於少將的軍銜,日本沒有準將這樣過度,所以大佐的含金量就高了,在整個抗戰中,中國真正擊斃的日軍少將以上軍銜才40多人,其中還有不少生前是大佐,死後追晉為少將。

可見,對於日本軍官來說,當一個大佐並不容易。


史論縱橫


自古當兵吃糧,基本都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日本兵之所以對大佐這個職位夢寐以求,主要是為了那份高的驚人的收入。


日軍等級森嚴,在工資上就能很好的體現。為了更好的理解,先交代一下日軍的軍銜制度。

日軍普通士兵升遷要經過8級:教化兵——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長——伍長——軍曹——曹長。

日軍見習士官升遷到大佐職位也是8級:見習士官——准尉——少尉——中尉——大尉——少佐——中佐——大佐。

日軍的收入以1943年為例,剛入伍的大頭兵月俸是3日元,二等兵到兵長9日元到13.5日元。到了伍長級別就是一個小官了,可以擔任分隊長或副職,月俸20日元。

日軍的軍曹和曹長從收入上,根據戰功分好幾個等級,月俸從23~75日元不等。可以擔任的職務是小隊副或中隊副。


到了曹長這個級別再往上就踏入了士官行列,不過普通士兵最高能實現的目標就是曹長了,因為士官的要求非常高。

日軍士官的基本條件是幼小接受軍國思想教育和相關的軍事訓練。小鬼子先要讀一年幼年學校,接著讀3年中央幼年學校,然後再讀5年附中學校,畢業後再讀3年士官學校。

但讀了士官學校並不意味著就是士官,還要通過兩項考核。首先是理論課,其次是到部隊實踐,到了部隊也是從二等兵幹起,經過嚴格考核能升到曹長,你才能進入士官行列。

不過普通士兵晉升的曹長也並非完全沒機會晉升士官,立下特殊戰功也可以,但對於講究協同作戰的日軍來說,這種機會普通中彩票。


從士官學校順利畢業後,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深造,以後大多是在後方或本部工作,靠資歷升遷。另一種就是進入部隊靠戰功升遷。

再說回收入,日軍准尉到大尉月俸從80到155日元不等,擔任的職務從小隊長到副大隊長。

少佐和中佐收入從170~280不等,擔任的職務主要是正、副聯隊長。

大佐的收入分三個等級310、340、370日元,對應的職務分別是:旅團參謀長、旅團長、師團參謀長。


日軍大佐到了師團參謀長級別,基本跨入了將官之列,只是無名而有實,日軍的將官名錄裡是有大佐級別的師團參謀長。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日軍大佐的收入是大頭兵的100多倍,是一等兵的30多倍,這個收入大概是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日本當時一名熟練工人月薪大概是5日元。

一等兵收入至少抵得上兩個熟練工人,而大佐收入至少抵得上60多個熟練工人。所以說日本兵對大佐這個職位夢寐以求,是毫不誇張的。



花木童說史


這是個偽命題,二戰時期的日軍士兵一輩子都別想爬上大佐軍銜(稱為職位是錯誤的),無論是穿越還是開掛都不行,能在戰場上因為表現出色提個軍曹或曹長就算是燒高香了,而大佐軍階,則是可夢寐卻不可求的。因為二戰日軍的等級非常森嚴,而近代以來日本陸軍採取的是“精英制”軍事教育體系,它決定著普通士兵根本沒有機會成為佐級軍官。



首先要搞清楚,軍官是“職業軍人”,並且由於二戰日軍沒有“准將”軍銜,大佐已經是非常高級別的軍官,絕不是抗日神劇裡“大佐遍地走,少佐多如狗”的情況,普通軍官晉升大佐便已非常困難;而士兵則是招募的“非職業軍人”,和平時期服役兩年就回家了,戰時可以重新入伍。

怎麼成為職業軍人呢?日本的近代陸軍教育體系師從德國,它的第一個層級,是在青少年中根據體質、志願等條件擇優招錄到“陸軍幼年學校”中,經過三年學習訓練後再去報考軍官學校,也就是說,職業或非職業軍人在少年時期已經區分開了,所以鬼子軍官思想被毒化很深,作戰比較頑固。



二戰日軍共有士兵、士官、尉官、佐官和將官五個基本等級,沒有進入過陸軍幼年學校的鬼子,想爬進後三個等級門都沒有。

日語中把軍官稱為“士官”,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其實是“日本軍官學校”,只有陸軍幼年學校的優秀學生,才能繼續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也只有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才能成為職業軍官,從少尉或者中尉幹起,二戰日本軍隊的所有低級軍官和高級將領,全部出自陸軍士官學校,這是世界唯一的特例。



而普通士兵都是徵招的義務兵,農民、工人、商人、教師各行各業都有,甚至有可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但他們與軍官的唯一區別,就是沒有讀過幼年軍校和士官學校。所以日軍普通士兵想成為軍官,首先就有二個過不去的門檻。

這還不算完,即便一個士官學校的畢業生當上了軍官,就算他趕上了戰爭,其軍銜也一般升到中佐也就到頭了,因為日軍的大佐軍銜是最大戰術單位步兵聯隊長的標配,已跨入高級軍官行列,也是將軍的預備期,如想成為大佐聯隊長,還需要跨過第三道門檻:陸軍大學。



陸軍大學的招生則更為苛刻,它並不是敞開報名的,而必須是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在部隊服役兩年以上、軍銜為中尉或大尉、年齡未滿30週歲,且由部隊長推薦才可以報考。陸軍大學還要進行初審和再審兩次考試,能夠被錄取者不到陸士畢業生的10%,陸軍大學存在的64年間,只有3485名畢業生。

陸軍幼年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的三級教育體系,是日本陸軍“精英制”職業軍人、中下級軍官、高級軍官的培養順序,大佐作為高級軍官的一階,以及通往陸軍高層的節點,如果軍官沒有陸大的學歷幾乎是不可能的,要麼是有特殊功勳,要麼就是戰死追授,更何況普通士兵呢?


度度狼gg


在現而今這個抗日神劇滿天飛的時代,小鬼子的“大佐”絕對可謂是家喻戶曉,甚至連所謂“太桑”(大佐的日文讀音)都已經不是什麼陌生的外語了。網友們還曾經給利比亞前老闆卡扎菲取了個外號,叫“卡大佐”。



大佐到底是什麼級別

既然網友們管卡扎菲叫“卡大佐”,大佐是什麼級別想必無須小編多說什麼了。卡扎菲的終生軍銜是上校,直到被推翻,一直沒有變動過。換言之,小鬼子的所謂大佐,其實就是其他國家的上校。在大多數國家,上校通常都是團長的編制軍銜(部分國家為旅長),我國也不例外。在我國,上校是正團、副旅級的編制軍銜和副師級、副團級的輔助軍銜。



二戰時期,大佐是小鬼子聯隊長及同級職務的編制軍銜。雖然小鬼子聯隊的編制人數、裝備數量要高於彼時國軍的團級建制。但是,出於軍銜對等及其他一些原因,小鬼子的聯隊長仍然被視為了團級建制部隊主官。也就是說,小鬼子的大佐大概其相當於國軍“加強團”的團長級別。



大佐不過相當於國軍的團長而已,雖級別不低,卻也算不得是什麼高級軍官。那麼,為什二戰期間小鬼子對大佐軍銜那麼情有獨鍾,甚至夢寐以求呢?



成為將軍的最後一站

小鬼子的軍銜與現在我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軍隊的軍銜都不一樣,它既沒有我國的大校軍銜,也沒有許多西方國家經常出現的准將軍銜。這一點和國軍比較類似,上校軍銜之上直接就是少將軍銜,沒有過渡。小鬼子大佐軍銜之上便是少將軍銜,這就是為什麼小鬼子對大佐軍銜夢寐以求的原因所在。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晉升大佐軍銜就意味著離將軍夢變成現實又近了一步,眾牲自然趨之若鶩!



等級極度森嚴的小鬼子

前面說到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這句話如果擱在二戰時期的小鬼子身上卻根本說不通。士兵相當將軍,想了也是白想!二戰時期的小鬼子等級十分森嚴,士兵就是士兵,無論你立下多大戰功,永遠都是士兵,最高也就混到軍曹(中士)、曹長(上士),沒有破格“提幹”的可能性!



想要成為軍官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進入士官學校學習,畢業後才能成為軍官。這裡順帶說一下,小鬼子所謂士官學校的士官和現在我軍編制中的士官並不是一回事,小鬼子的伍長、軍曹、曹長才相當於現在我軍的士官,所謂士官學校其實就是軍官學校。



這一點其實和現在大多數國家都比較相似,現在我軍士官如果不考入軍校學習,直接由士官提幹者也近乎鳳毛麟角。但是,二戰期間小鬼子有一個相當變態的規定,那就是士官生以中佐為終點。簡單說就是,士官生畢業之後,由尉官幹起,最高也只能升到中佐,大致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營級軍官(小鬼子沒有副職)。



艱難坎坷的大佐、將軍路

二戰期間,小鬼子想要成為將軍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進入陸軍大學深造!在陸軍大學鍍金之後,中佐才有資格晉升為大佐,進而晉升為將軍。而能夠進入陸軍大學深造的名額非常有限,這就是為什麼小鬼子會對大佐軍銜那麼趨之若鶩、夢寐以求的原因所在。只有成為大佐,才能獲得進入將軍俱樂部的“准考證”。否則,永遠只能是佐官、甚至尉官。其實,小鬼子大佐晉升少將的比例也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即便成為了大佐,也不代表就能進入將軍俱樂部!但大佐的地位與待遇也已經相當高了,是普通軍官可望而不可即的。



這就是提問者所提出問題的答案,說到底,還是利益所驅!別看小鬼子一天到晚武士道、效忠天皇的,骨子裡為的還是現實利益……據說關東軍大阪師第四團的“商人”們為了利益連戰略物資、甚至武器彈藥都敢倒賣給中國人!


農民工歪說歷史


如果知道一點日本“明治維新”後組建近代陸軍歷史,就知道日本大佐軍銜特殊重要性。

日軍大佐軍銜的軍職標配,是日軍聯隊長(正團級)。聯隊長在日軍中擁有飛凡的榮譽,(甚至日本一些將軍也不能相比),是所有日本軍人夢寐以求的軍職。

以下聽我簡單介紹。

日本學西方兵役制,每個適齡青年都要服兵役。日本把一個城市(地區)的青年編為一個聯隊,以後的補充兵員也來自這裡。

聯隊長就成為一個城市(地區)產生的最高軍官,受家鄉父老的眾望囑託,帶領著家鄉的子弟兵在外征戰。

日本陸軍的軍旗,又稱為聯隊旗(這與日本旭日軍旗有區別)。由日本天皇親自授予日本步兵和騎兵聯隊,(而且只授予日軍聯隊)。


日軍聯隊長就又擁有了一項崇高榮譽;進皇宮拜見天皇,接受天皇問話,聯隊長作答。

這套隆重儀式從明治天皇授予近衛步兵第一聯隊第一面軍旗開始,形成了《皇室儀制令》中的《軍旗授予之儀》。

聯隊長(大佐)作為面見過天皇,聆聽過天皇訓令的軍人,而且擁有天皇親授予的軍旗(如同天皇就在身邊)。聯隊長榮譽之極、驕傲無比!甚至連一些將軍也不能比肩。

聯隊旗一般陳列在聯隊長辦公室,表明大佐時時陪伴著天皇。有持槍衛兵日夜看守。只有在重大節日或者新兵完訓成軍那一天,才會拿出來展示,(這可不要與電視劇中,日本軍官辦公室擺設的日本太陽旗、武運長久旗、旭日軍旗混淆)。這份榮譽來自天皇,屬於日軍大佐聯隊長。

至二戰結束前,日本陸軍共被授予步兵聯隊旗409面,騎兵聯隊旗31面(曾授予後備步兵聯隊旗57面,因後來縮編為後備步兵大隊,軍旗被皇宮收回)。日軍聯隊旗從未落入過敵手,聯隊被殲滅或投降前必須焚燒聯隊幟,深埋旗杆頂上的天皇徽記。只有日軍321聯隊旗由於聯隊長不忠誠,偷偷保留下來,現在陳列在靖國神社。

諶人




在《亮劍》電視劇中,李雲龍伏擊日軍觀摩團,一網下去撈到了一群大魚,被他幹掉了一個少將和6個大佐,就連李雲龍的好朋友楚雲飛也激動的不行,說他是一員福將。

李雲龍的原型人物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王近山中將,1943年,王近山接到黨中央的命令率部前往延安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在韓略村附近伏擊了日軍,結果在戰後清點中發現這中間有一個少將,6個大佐,100多箇中隊長,原來這是日軍的一個戰區觀摩團。

大佐在日本軍隊中是一個相當高的職務,基本上等同於我軍中的團長。日軍的普通士兵當然夢寐以求的是能夠當上大佐,哪怕是當上中佐少佐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解放軍的部隊中,一名普通士兵能當上班長都已經相當不錯了,並且最終是要轉業回鄉的。一名軍校畢業生剛畢業從排長做起,混到四五十歲能夠當上團長基本上也是夢寐以求的事,就更不要說是一名普通士兵了。



在二戰期間,日軍對軍官採取的是九等制,也就是將佐尉,每個等級又各分大中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佐是非常高的一個關係,已經非常接近少將了。

大佐可以擔任的職務有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和師團參謀長等。如果能夠擔任中將師團長身邊的參謀長,那這個大作的權利比少將旅團長還要大,甚至在一些日本軍隊中,有大佐軍銜的師團參謀長基本上等同於少將。

在日本軍隊中分了16個等級,分別是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後邊還有準士官、曹長、軍曹、曹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加在一起共16個級別,從普通士兵開始往上升,就算2~3年升一個級別,升到大佐也有20多年。如果中間戰死了或者戰敗被處罰,就根本沒有機會升到這個位置。

因為在日本軍隊中歷來都有以下抗上的習慣,雖然佐官不是將官,但手中仍然有很大的權力。畢竟一個大佐最差也是一個聯隊長,手下有3500多人並且是多兵種混合,由炮兵、機槍兵、步兵等組成。



從表面上看,普通士兵有可能成為大佐,甚至成為將官。實際上這一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普通士兵往往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當上幾年兵如果沒有戰死,基本上就退役還鄉,結束軍隊生涯。

日本陸軍推行的是精英制的培訓和管理模式,只有接受過陸軍幼年學校教育中間的優秀生才能進入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一般都能晉升到中佐,但也基本就到頭了。

日軍軍官向晉升為大佐就要面臨下一個挑戰,基本上必須是陸軍大學畢業。陸軍大學招生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必須是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未滿30歲且服役兩年以上,軍銜必須是中尉以上。進入初審以後還要複審,在陸軍大學存在的64年間也僅有3485名畢業生,可以說是比中國的高考還要嚴格。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張作霖說江湖就是人情世故,更直白一點說,就是拉幫結派。如果你沒有在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學習過,就算能力再突出,也基本上被排除在了晉升的行列之外,想當上大佐那根本就只能是白日做夢了。


新知傳習閣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就效法歐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所以日軍的軍官基本上都是出自各級軍事學校。而且,因為日本沒有經歷反封建革命,所以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始終存在,軍官和士兵基本上是兩種人。軍官一般出自中等以上社會階層的家庭,而普通士兵則出自普通的中下層家庭。在日軍中當軍官不是靠積功積勞就能上位的,而是要看家庭出身。如果家庭出身好,從一開始就上軍校,那麼起步就是中尉排長,後面再逐步晉升,在退役之前晉升為大佐還是有可能的。而對普通士兵來說,這個機會基本上不存在。

簡單來說,日本的這套軍事體系就是模仿的德國的軍事教育體系,地主和貴族當軍官,普通工農子弟當大頭兵。這在十九世紀到一戰的歐洲是常態,也是普遍狀態,英國、法國、德國都是一樣的。德國國防軍就出自普魯士軍官體系,而這個體系和當時德國的容克地主制度基本上是相互配套的。日本維新的時候學了這套,所以後面就一直是這樣,也就是地主貴族當軍官,普通的工人農民子弟當兵。而一個普通士兵就算積功積勞,逐漸當了班長、排長,再要往上,就要先經過軍校培訓了。

日軍如此,民國時期同樣如此。民國時期也模仿日本,建立了各級軍事教育體系,從陸軍小學、陸軍中學一直到陸軍大學,再到黃埔軍校,這些軍校都是培養軍官的。比如黃埔軍校,在1920年代的社會背景下,有能力報考黃埔軍校的,基本上都是中等以上家庭出身,家裡太窮,連去軍校的路費都負擔不起,就沒什麼機會報考了。包括國共兩軍中的黃埔軍校畢業生,基本上都這樣,起碼都是上中農以上家庭出身,真正家裡比較窮的,除了離廣州比較近的湖南、江西和廣東有這樣的機會,其他比較遠的地方都不太可能自己去投考。

在日軍中,大佐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上校,也就是團級幹部。團級在任何現代軍隊中都是一道坎,最起碼的,團級幹部基本上不會直接帶著衝鋒隊衝鋒,犧牲的概率會小得多。這一點大概只有長征以前的紅軍是個例外,團長經常會帶隊衝鋒,到長征的時候軍委特地下命令要求團級幹部儘量在指揮所指揮,不要到第一線去衝鋒陷陣,減少傷亡。而且,紅軍還特別規定了,各級幹部結婚時的條件,也就是二五八團的規定,要求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上,參軍超過八年,擔任團級以上幹部,才能在軍隊結婚,並且家屬可以隨軍。

軍官在現代軍隊中都是一種職業,但真正可以一輩子都幹下去的,基本上都要到團級以上才有可能,團級以下幹部,除了戰時狀態之外,到了一定年齡都是要退役的,也就是必須要轉業了。用現在大學裡流行的考核和晉升辦法來說,就是非升即走。而在轉業的時候,團級以上幹部和團級以下也很不一樣。團級以上幹部轉業到地方後,基本上都能安排實職,而團級以下幹部多數都是擔任有名無實的虛職,有些還得自主擇業,也就是自謀生路。所以,團級在任何現代軍隊都是一道分水嶺。

團級在地方上對應的是縣處級幹部。實際上,對一個普通的體制內的公務員來說,縣處級也是一道明顯的分水嶺。到了縣處級以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當官,縣處級以下,基本上都是普通幹部,不能算是當官。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分析,在今天的中國,如果要在退休之前達到省部級,那麼他就必須在二十八歲到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縣處級幹部,而且要擔任實職,不能是虛職。所以,對今天的普通公務員來說,絕大多數地方上的基層公務員一輩子也到不了縣處級。這和日軍普通士兵一輩子也沒有多少機會升到大佐,實際上是一個邏輯。

所以,像紅軍、八路軍到解放軍一樣,基本上不重視出身,從普通戰士起步,逐步晉升,也能夠成長為團級以上幹部,這是非常少見的。比如粟裕,就是從普通戰士起步的。而在紅軍時期,尤其是在井岡山時期,大量的營連幹部實際上還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而他們從一進入軍隊就是軍官,這和粟裕是很不同的。而且,經過長期的戰爭之後,到1955年授銜時,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已經所剩無幾了,絕大多數都是和粟裕一樣,從普通戰士逐步成長起來的。這個傳統也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絕大多數將級以上幹部,都是從普通戰士成長起來的,這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是比較少見的。


蕭武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很多時候,普通士兵成長為將軍,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二戰時期的日軍普通士兵,要想上升到“大佐”這樣級別的軍銜,幾乎沒有可能。(這裡說的普通士兵,是指沒上過軍校的)

  【二戰中日軍軍銜】

  “大佐”是二戰結束前,日本的一個軍銜。二戰史的日本軍銜,6等級16個級別,\t分別是:將官、佐官、尉官、準士官、下士官、兵。而

  將官(大將、中將、少將)、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這9個級別就算是軍官的軍銜。

  【大佐有多大】

  日軍“大佐”再上一步就是“少將”,地位還是相當高的,成為達成,就等於成為高級軍官。獲得大佐軍銜的軍官,就有資格擔任日軍“聯隊長”、“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這樣級別的職務。這樣看來,“大佐”地位,相當於別國“上校”至“准將”之間。

  “聯隊”是日軍最大的作戰單位(一級作戰單位),地位介於別國團級和旅級之間。人數一般在3000-4000之間。

  【二戰中日軍軍官選拔】

  二戰中日軍,日本的軍官(將官、佐官、尉官)基本上由貴族子弟和士官學校畢業生擔任,普通想要靠立功晉升很難實現。

  日本的軍隊在明治維新開始,模仿德國軍事學校,從幼年開始就培養軍官,軍官講究武士道、精英化、職業化。比如。日本陸軍的軍官,就是陸軍幼年學校、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三個級別的軍校培養出來的。

  一般情況下,假如沒有士官學校的經歷,一個普通大頭兵奮鬥的終點就是准尉級別(準士官),還是屬於士兵。要想再高,“尉官”級別就屬於軍官了,必須是士官學校畢業生。而士官學校畢業生,很多起步就是“尉官”級別——人比人活不成呀。

  而軍官要晉升到“大佐”級別,光靠士官學校也很難了,需要有陸軍大學的經歷。陸軍大學也錄取則必須來自士官學校(另外還有很多苛刻要求)。

  【士兵很難成為軍官】

  抗戰中,我軍很多從小兵到團長、師長的例子,在日軍中很難出現。“大佐”做為高級軍官的門檻,在日本嚴苛的職業化制度下,士兵成為“大佐”例子很少見。就因為日軍從明治維新到二戰,職業化軍人教育做了很多年,日軍根本不缺職業化軍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