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工匠要在敦煌画反弹琵琶?

本草百晓生


琵琶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一路传入中原的,原名叫做乌德,当时是西域游牧民族在马背上弹奏的传统乐器,随后这种乐器经过历代工匠和演奏者的改进与创新,才形成了如今的琵琶。古代的波斯人,就是如今的伊朗和伊拉克,他们当时是骑在马上演奏,横着弹,有的时候甚至会倒过来弹,因为他们骑在马上,怎么弹奏都可以,甚至还可以举高了弹。

所以说,琵琶这个乐器是中国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一个产物,仅在敦煌壁画里,琵琶就出现了六百多次,只要画里有乐舞的场面一定会有画琵琶,以飞天的形式飘荡在白云里面。或者作为道具边弹边舞,出现了唐代乐舞的象征——反弹琵琶也就不奇怪了。


闻泉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其特有的“艺术性”决定它在敦煌壁画中的位置。反弹琵琶是一种多元文化复合体的艺术形象,是“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本文在分析反弹琵琶艺术形象的特点的基础上,讨论其与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此来剖析反弹琵琶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说法是: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物,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相关方面的总和。从此意义出发,敦煌壁画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反弹琵琶艺术形象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很多人认为人类最早的视觉艺术形式就是绘画。不论是距今万年以上的非洲岩画,还是我国敦煌的莫高窟壁画,都佐证了此点。作为一种以再现为手段、以世间万物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形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中国古代的壁画作为一种深深扎根民间的、分布极为广泛的艺术形式,无疑体现着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反弹琵琶中伎乐天形象上,身体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舞的缠绕着的带纹,表现了空灵欢乐的精神境界和雍容华贵的民族风格。伎乐天人物形象保持着域外的形式,但构图及环境、道具则不受域外影响,是画家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加以创造。古代艺术家们大胆地摆脱了佛教清规戒律,打破了封建社会衣不露体的礼教桎梏,巧妙地运用夸张和想象,在有限的空间,用毫放的笔力、对比的色调创作出一幅幅超越宗教内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出美化现实生活的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壁画。


墨染南国


琵琶是东方持国天王的法器,专司调意。(木克土,肝摄脾,魂摄意)

反弹琵琶,意趣在“返”,返己调达顺畅,也有凡事返溯因地、反思自身自心的意思。自弹自闻,令情归性。返己自省是传统文化入门初阶、锻炼必修。佛家以飞天反弹琵琶寓示观达圣贤之道的门径。



无卷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位的肩上。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表现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

《反弹琵琶》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其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是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

在敦煌壁画中,作为乐器的琵琶出现了600多次,而手持琵琶、边弹边舞的绘画也有数十幅。舞姿有:怀抱竖弹、挥臂横弹、昂首斜弹、倾身倒弹、背后反弹,特别是背后反弹琵琶,难度非常高。敦煌第112窟中就绘有一个反弹琵琶的天国舞伎。

舞蹈中,她头束高髻,上身赤裸身披璎珞,颈挂佩饰,下穿长裤。琵琶置于脑后,丰腴的双臂在斜上方反握而弹,左跨重心向后提起,右脚翘起,充满无限活力。其两眼微微下垂,神态自若,美若天仙。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她的右脚落下,重心前倾,一连串欢快的舞蹈动作将会快速爆发。

在敦煌第400窟中,绘有一对童子在莲花上舞蹈,他们穿着小皮靴,一人手抱小琵琶,边奏边舞。腾空的右腿和飞舞的绸子带给人的是欢娱和喜乐。琵琶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隋唐更是风靡一时。后来,又逐渐成为舞蹈的工具。不过,至今在唐朝文献中并未发现边弹琵琶边跳舞的文字资料。


柯仙生


“反弹琵琶”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她劲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谐,“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把高超的弹奏技艺、绝妙的舞蹈本领优雅迷人地集中在这个舞位的肩上。

“反弹琵琶”见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的一部分,写伎乐天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

大唐盛世之时,胡乐入华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外来音乐和乐器传入中原在唐代进入高峰时期,于是,华丽的琵琶等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西域乐器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脱颖而出,与中原本土乐器歌舞融为一体。敦煌的画工们以能歌善舞且才华非凡的胡姬作为模特,捕捉住了胡姬“反弹琵琶”这一优美瞬间,并揉和了离奇的的想象和杰出的创造,留下了千古经典的画篇。“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既是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也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2012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敦煌壁画《唐·反弹琵琶图》就被搬上了邮票小型张上,成为中华国宝级文化的一部分。



舒骏


我是唐小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看纪录片《敦煌》有一集里提到过这个。大致意思是匠人都是把普通民间女子形象融合进去的,又说当时正遇安史之乱,或许是教坊舞姬出逃流传出来的。

根据他们的研究,众多莫高窟石窟壁画中,只发现了一个反弹琵琶的壁画形象,而且原图面积很小,如果要按这个动作进行弹奏,手长必须超过膝盖。

而且,学过琵琶的或者弦乐器,都应该知道,琵琶等乐器真的很重,正常抱着,过一会儿腿上就会出现一片红红的皱印,反弹琵琶就更重了。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动作,更别说弹出乐曲了。

所以说这个动作很有可能是被加工过的!

而且原版姿势主要出现在舞蹈表演里,并不是以奏乐为重点,只是单纯为了炫技。

那么工匠为什么偏偏选取了这样一个舞蹈动作呢?

就是因为这个动作好看啊!还能有什么别的原因……

当然,除了单纯好看之外,肯定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离不开关系。

我们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再美的东西在生活里面也会有一个映射。

而琵琶这个乐器是中国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一个产物,在敦煌壁画中,琵琶出现了600多次。更有趣的是,只要是有舞蹈的画面,就一定会画琵琶。

大唐盛世之时,外来音乐和乐器传入中原,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敦煌的画工们以能歌善舞且才华非凡的胡姬作为模特,捕捉到了“反弹琵琶”这个优美动作,加上画师们丰富的想象力加以美化,于是就有了千古经典。

对现在来说,反弹琵琶已经成为了敦煌壁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象。它特有的艺术性决定了它在敦煌壁画中的位置。

以上,我的回答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湘大唐小生


反弹琵琶,不是弹,而是舞。



喜绘画的道人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用户南山蜂友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一下,那么工匠为什么不能在敦煌画反弹琵琶?


笨鱼在天


熟练 精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