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工匠要在敦煌畫反彈琵琶?

本草百曉生


琵琶在南北朝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從波斯一路傳入中原的,原名叫做烏德,當時是西域遊牧民族在馬背上彈奏的傳統樂器,隨後這種樂器經過歷代工匠和演奏者的改進與創新,才形成了如今的琵琶。古代的波斯人,就是如今的伊朗和伊拉克,他們當時是騎在馬上演奏,橫著彈,有的時候甚至會倒過來彈,因為他們騎在馬上,怎麼彈奏都可以,甚至還可以舉高了彈。

所以說,琵琶這個樂器是中國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一個產物,僅在敦煌壁畫裡,琵琶就出現了六百多次,只要畫裡有樂舞的場面一定會有畫琵琶,以飛天的形式飄蕩在白雲裡面。或者作為道具邊彈邊舞,出現了唐代樂舞的象徵——反彈琵琶也就不奇怪了。


聞泉


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形象,其特有的“藝術性”決定它在敦煌壁畫中的位置。反彈琵琶是一種多元文化複合體的藝術形象,是“五胡”文化、西域文化、中亞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本文在分析反彈琵琶藝術形象的特點的基礎上,討論其與中國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哲學思想之間的密切聯繫,並以此來剖析反彈琵琶藝術形象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

我個人比較認同的說法是: 文化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產物,它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等相關方面的總和。從此意義出發,敦煌壁畫無疑是中國古代文化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敦煌反彈琵琶藝術形象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

很多人認為人類最早的視覺藝術形式就是繪畫。不論是距今萬年以上的非洲巖畫,還是我國敦煌的莫高窟壁畫,都佐證了此點。作為一種以再現為手段、以世間萬物為對象的藝術創作形式,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繪畫早已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中國古代的壁畫作為一種深深紮根民間的、分佈極為廣泛的藝術形式,無疑體現著中國古代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反彈琵琶中伎樂天形象上,身體的主要衣飾不是貼體的衫褐,而是飄蕩飛舞的纏繞著的帶紋,表現了空靈歡樂的精神境界和雍容華貴的民族風格。伎樂天人物形象保持著域外的形式,但構圖及環境、道具則不受域外影響,是畫家根據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加以創造。古代藝術家們大膽地擺脫了佛教清規戒律,打破了封建社會衣不露體的禮教桎梏,巧妙地運用誇張和想象,在有限的空間,用毫放的筆力、對比的色調創作出一幅幅超越宗教內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出美化現實生活的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壁畫。


墨染南國


琵琶是東方持國天王的法器,專司調意。(木克土,肝攝脾,魂攝意)

反彈琵琶,意趣在“返”,返己調達順暢,也有凡事返溯因地、反思自身自心的意思。自彈自聞,令情歸性。返己自省是傳統文化入門初階、鍛鍊必修。佛家以飛天反彈琵琶寓示觀達聖賢之道的門徑。



無卷


反彈琵琶是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它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反彈琵琶實際上是又奏樂又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迷人地集中在這個舞位的肩上。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表現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別饒清韻。

《反彈琵琶》代表了敦煌藝術的最高繪畫水準。其繪畫色彩和舞蹈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是盛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友好見證。

在敦煌壁畫中,作為樂器的琵琶出現了600多次,而手持琵琶、邊彈邊舞的繪畫也有數十幅。舞姿有:懷抱豎彈、揮臂橫彈、昂首斜彈、傾身倒彈、背後反彈,特別是背後反彈琵琶,難度非常高。敦煌第112窟中就繪有一個反彈琵琶的天國舞伎。

舞蹈中,她頭束高髻,上身赤裸身披瓔珞,頸掛佩飾,下穿長褲。琵琶置於腦後,豐腴的雙臂在斜上方反握而彈,左跨重心向後提起,右腳翹起,充滿無限活力。其兩眼微微下垂,神態自若,美若天仙。讓我們試想一下:當她的右腳落下,重心前傾,一連串歡快的舞蹈動作將會快速爆發。

在敦煌第400窟中,繪有一對童子在蓮花上舞蹈,他們穿著小皮靴,一人手抱小琵琶,邊奏邊舞。騰空的右腿和飛舞的綢子帶給人的是歡娛和喜樂。琵琶自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原後,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樂器,隋唐更是風靡一時。後來,又逐漸成為舞蹈的工具。不過,至今在唐朝文獻中並未發現邊彈琵琶邊跳舞的文字資料。


柯仙生


“反彈琵琶”是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她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反彈琵琶”實際上是又奏樂又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迷人地集中在這個舞位的肩上。

“反彈琵琶”見於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為該窟《西方淨土變》的一部分,寫伎樂天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別饒清韻。

大唐盛世之時,胡樂入華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事件,外來音樂和樂器傳入中原在唐代進入高峰時期,於是,華麗的琵琶等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西域樂器散發出奪目的光彩,脫穎而出,與中原本土樂器歌舞融為一體。敦煌的畫工們以能歌善舞且才華非凡的胡姬作為模特,捕捉住了胡姬“反彈琵琶”這一優美瞬間,並揉和了離奇的的想象和傑出的創造,留下了千古經典的畫篇。“反彈琵琶”無論是從反映生活的角度,還是從繪畫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既是大唐文化一個永恆的符號,也是敦煌壁畫中的代表傑作。2012年中國郵政發行的《絲綢之路》特種郵票,敦煌壁畫《唐·反彈琵琶圖》就被搬上了郵票小型張上,成為中華國寶級文化的一部分。



舒駿


我是唐小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看紀錄片《敦煌》有一集裡提到過這個。大致意思是匠人都是把普通民間女子形象融合進去的,又說當時正遇安史之亂,或許是教坊舞姬出逃流傳出來的。

根據他們的研究,眾多莫高窟石窟壁畫中,只發現了一個反彈琵琶的壁畫形象,而且原圖面積很小,如果要按這個動作進行彈奏,手長必須超過膝蓋。

而且,學過琵琶的或者絃樂器,都應該知道,琵琶等樂器真的很重,正常抱著,過一會兒腿上就會出現一片紅紅的皺印,反彈琵琶就更重了。根本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動作,更別說彈出樂曲了。

所以說這個動作很有可能是被加工過的!

而且原版姿勢主要出現在舞蹈表演裡,並不是以奏樂為重點,只是單純為了炫技。

那麼工匠為什麼偏偏選取了這樣一個舞蹈動作呢?

就是因為這個動作好看啊!還能有什麼別的原因……

當然,除了單純好看之外,肯定和當時的文化背景離不開關係。

我們知道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再美的東西在生活裡面也會有一個映射。

而琵琶這個樂器是中國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一個產物,在敦煌壁畫中,琵琶出現了600多次。更有趣的是,只要是有舞蹈的畫面,就一定會畫琵琶。

大唐盛世之時,外來音樂和樂器傳入中原,在唐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敦煌的畫工們以能歌善舞且才華非凡的胡姬作為模特,捕捉到了“反彈琵琶”這個優美動作,加上畫師們豐富的想象力加以美化,於是就有了千古經典。

對現在來說,反彈琵琶已經成為了敦煌壁畫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形象。它特有的藝術性決定了它在敦煌壁畫中的位置。

以上,我的回答僅代表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湘大唐小生


反彈琵琶,不是彈,而是舞。



喜繪畫的道人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用戶南山蜂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一下,那麼工匠為什麼不能在敦煌畫反彈琵琶?


笨魚在天


熟練 精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