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萊蕪名村鎮——鳳城街道

鳳城街道位於牟汶河畔,地理座標為東經117°39′,北緯36°12′,東與鵬泉街道、鋼城區辛莊鎮接壤,西與方下鎮相連,南與高莊街道隔河相望,北與張家窪街道、苗山鎮為鄰。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泰萊、博萊、萊馬、萊新等幹線公路從境內穿過,西接京福,南接京滬,濟青高速南線穿境而過,磁萊、新泰兩條鐵路在此交匯,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快速。現轄20個村居,面積28平方公里。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境內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其中1980年3月在鳳城街道辦事處汶陽村發現的汶陽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秦至隋,或屬嬴縣或屬牟縣。唐初屬博平縣。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起屬萊蕪縣。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萊蕪縣治遷至今鳳城街道辦事處境內,此後,元、明、清都是縣治所在地。民國時期又是萊蕪縣駐地。1941年春,萊蕪劃為三縣,屬萊東(博萊)縣;為礦山、白龍、鵬山區所轄。

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大部分稱礦山區,一部分稱汶陽區。1955年3月稱第一區,後又稱礦山區。1958年3月劃為城關鎮、孝義鄉、王善鄉。同年10月,組建為城關、孝義人民公社。翌年2月合併為礦山公社。1982年1月改稱城關鎮。1984年4月改稱萊城辦事處。1985年10月,分設為城區辦事處、北孝義鄉。1992年11月,縣級萊蕪市升格為地級市,更名為城市街道辦事處。因古萊蕪城的形制有鳳凰的雛形,萊蕪城有“鳳凰城”的美名。2000年12月,鄉鎮區劃建制調整,原城市街道辦事處與北孝義鄉合併,取“鳳凰城”之意,名為鳳城街道辦事處。自地級萊蕪市建立以來,該處一直是萊蕪市委、市政府和萊城區委、區政府兩級領導機關駐地。

萊蕪名村鎮——鳳城街道

淄博市淄川區城子莊

萊蕪初置於漢代,縣城始建於淄博市淄川區城子莊,《水經注》載:“城在萊蕪谷,當路阻絕,兩山夾道,有南北門,漢末有範史云為萊蕪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民國《續修萊蕪縣誌》載:“昔之萊蕪治原山之陰,a今之萊蕪治原山之陽矣”。公元704年,萊蕪縣治遷至舊嬴城。1172年遷至今萊城區政府駐地附近。萊蕪縣城的規模據嘉靖《萊蕪縣誌》載:“萊蕪舊土城周圍十里,元至正間崩壞”。按地形來看,城牆東起東鴨子溝,西到西鴨子溝,南起汶水北岸,北至鵬泉街,長約3裡,寬約2裡,周長正好10裡,土城牆尺寸不詳,但土城牆易被雨水破壞,特別是元末農民起義,迫使元朝統治者北走,城牆失修,所以到了1353-1368年間崩塌。古時,城外建有池,南為汶河,是自然的城池,城北牆外有白天鵝水池等自然泉水和礦山季節雨水,水源充足,北水自然流進北城池和東西鴨子溝,成為很好的防禦用的城外水壕。

萊蕪名村鎮——鳳城街道

明嘉靖萊蕪縣城主要建築佈置示意圖

金代城內的建築佈局不詳,主要沿用宋代的萊蕪監城建築,元代時縣署建築不詳。明代的萊蕪城,據嘉靖《萊蕪縣誌》載:迨國朝正德八年,知縣盧秉彝甃以石,周圍四里,高一丈五尺,東曰通齊門,西曰望嶽門,俱臨通衢,南曰臨津門,當汶水之衝,池闊一丈八尺,深丈餘。萊城規模此時基本定型,周長方4裡(古時建城有定製,周長4裡的城是縣級城)。當時,城牆東至今勝利路,西至鳳凰路,南至汶河,北至鳳城西大街,牆較高,有東、西和南三門,分別叫通齊門、望嶽門、臨津門。城外有池。民國《續修萊蕪縣誌》載:“知縣傅國璧改建南門,直文廟正南,易名曰文明”。新建東、西、南各甕城炮樓一座,北城上北極廟三間,垛口記七百六堵,人名之曰:鐵城。民國八年,城西北隅牆圮數丈,北牆上亦裂縫,水灌循牆,鋪磚及垣堞缺七八,西門望敵樓已久墟,南、東兩門均頹塌過半,適土匪四起,境內受患絡繹。邑人推舉縣總團總李增裕、縣農會副會長何居安整飭一切,並拆建東、西、南三門各瓦房三間,備駐守。城上四角各添築炮臺一座。民國十五年,北城上北極廟改駐隊所,牆外突築炮樓焉,東門外曰東關,迤東、迤南皆居民,南門外迤東池,迤西曰南關,西門外曰西關,迤南居民,迤北池,北城外俱池,池丈八尺,深丈餘,今平覆,均民居田耕矣。”此期的城上有炮臺、炮樓,又稱鐵城。

明代城裡的建築據民國《續修萊蕪縣誌》載:“東西門和南門形成丁形的街,以南門對街北琴堂為中軸線,建築從南至北依次有南門、真武廟、宣化門、鼓樓門、儀門、戌石亭、大廳、改弦堂、正衙等,大廳三楹,原名琴堂,知縣馮盛明改曰親民。清康熙三年,知縣鍾國義重修,改曰如保亭,廳前有東西卷房,即吏、戶、禮、兵、刑、工房,是辦理公務的機構。琴堂東為主簿宅,西為典史宅,琴堂後,明代知縣陳甘雨建改弦堂,後為知縣宅,改弦堂後的正衙西建有西衙,東為東衙,在城西北角有申明亭、總鋪、城隍廟、範公祠等,城東北角有儒學、布政司、按察司、預備倉,城西南角有旌善亭,知縣傅國壁將城西北隅的演武亭改建在此,還有醫學、陰陽學、府館。在東西大街等處有較多的坊表和廟、祠等建築,從以上建築來看,縣屬機構設置較齊全,並以縣大堂為南北中軸線,組成一個較大的古建築群。

萊蕪名村鎮——鳳城街道

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衙署(趙正堂據史料繪製)

萊蕪古代礦冶業發達,礦冶管理機構也多次設於鳳城街道辦事處境內。後周太祖元年(公元951年),於境內置萊蕪監,主管採礦冶煉,監址在今萊城區政府西側。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後周監址又置萊蕪監,下置銅務冶、鐵務冶,管理“三坑、十八冶”。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在縣治西設鐵冶都提舉司。《寰宇記》載:萊蕪監在萊蕪縣界,古鐵冶之務也。管一十八冶,縣監不相統。《泰安府志》載:“萊蕪至道三年,增置萊蕪監。”萊蕪監是北宋時期的重要冶鐵區,元豐年間(公元1083年前後),採冶者達數千人,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路兩大冶鐵中心。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並濟南商山提舉司,更名為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管轄寶成、通利、錕鋙、元固、富國五監。仙人山《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管轄碑》還記載了寶成監、通利監、錕鋙監的內部職務及任職人員,機構設置合理,分工明確。提舉司衙署規模較大,據《濟南萊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管轄碑》記載:有正殿三楹,後置寢殿三楹,東西廊房各五楹,有戲樓大門。正殿東為禹王祠,正殿西有官廳一座。廳之南為樓,以藏錢幣。

萊蕪名村鎮——鳳城街道

萊蕪羊湯

鳳城街道辦事處羊湯館頗多,以金家和馬家羊湯最為有名。其中金家羊湯歷史已逾百年,號稱“中華第一湯”,屬純正綠色食品。金家羊湯加工製作考究,系選用萊蕪山區放養的上等山羊,採用祖傳特製秘方,全羊煮制而成。其特點:湯色乳白,肉質細膩,味道純正,不腥不羶,鮮味爽口,營養豐富。它不僅是一道適口的美食,而且還有許多藥膳功能,具有溫中散寒、強筋壯骨、健脾養胃、滋陰壯陽、養顏美容、助消化、延緩衰老、增加抗病能力等作用。羊肉性溫,是一年四季進補的最佳食品。2002年,金家羊湯被山東省旅遊系統評為“山東省風味名吃”,並先後得到全國各項特色食品評獎活動獎項20餘種,得到了省內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現已陸續推出真空包裝的全羊湯、羊蹄、羊鞭、全羊宴等系列產品,方便攜帶,可供遊客選購,饋贈親友。

萊蕪名村鎮——鳳城街道

萊蕪錫雕

此外,鳳城街道辦事處是萊蕪錫雕的發源地及主產地,還是著名作家吳伯簫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