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天津意租界)

天津曾有“英法德美意日比俄奧”九國租界,其中規劃整體感最強,格局最精緻的,是設立於1902年的天津意大利租界。這裡區域不大,借鑑了意大利小鎮的模式,中間是馬可·波羅廣場和但丁廣場,延展出棋盤狀街道,合圍成規整的街區。界內蓋了大量地中海風格的洋樓住宅。這裡也是意大利本國以外世界上唯一大型意大利風格建築群,並幾乎完好保存至今,如今統稱“天津意大利風情區”。

1900年義和團運動,意大利遠征軍加入八國聯軍,從那不勒斯港出發到達中國,攻佔了天津和北京。戰事結束後,意大利駐華公使薩爾瓦格下令意軍佔領天津海河東北岸。李鴻章表示強烈反對,但1901年李鴻章去世,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繼續與意方談判,此時意大利軍隊早已在佔領區內實施搬遷,佔地收稅,大興土木,意租界既成事實。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天津意租界)

1902年6月,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與新任意大利駐華公使格里納簽訂了《天津意國租界章程合同》,佔地771畝的意租界正式劃定。那時候來華經商的意大利人並不多,意租界開闢十年之後,1911年,意租界只有251名意大利人和5348名中國居民。又過了十幾年,天津意租界才開始設立工部局董事會,掌管一切事物。

意大利首任駐天津領事文森佐·菲萊蒂上尉到任後,對意租界展開全面規劃建設。租界內建成了領事館、菜市場、醫院、辦公樓、俱樂部。1914年,意租界內所有道路都鋪上了瀝青,成為天津道路最平坦,灰塵最少的地區。這也是天津第一個鋪上了柏油路的地方。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天津意租界)

天津意租界地理位置優越,離老龍頭火車站(今天津站)最近,黎元洪、曹錕曹銳兄弟、兩廣總督張鳴岐、奉系湯玉麟、學者梁啟超都來此買房置地,因為一旦聽聞北京政壇風吹草動,他們可以立即抵達火車站。由此這裡漸漸發展成富人區,但也相對冷清,似乎只是個深居簡出的隱秘地帶。

30年代,意大利駐華公使齊亞諾來天津,發現英租界有跑馬場,日租界有煙館,法租界有戲院、商場,為了給意租界提高點兒人氣,他決定開辦一家回力球場。回力球原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山區人的一種遊戲。先是在地中海沿岸國家流行,後傳到南美、中美洲。20世紀初被意大利人引入上海,成了與跑馬場齊名的賭博場所。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回力球)

意租界工部局向意租界界內富商集資40多萬元,從上海回力球場請來意大利人傅家烈和“回力球王”喬爾貴,協助球場的建造和管理。註冊時的正式名稱是“天津義(意)商運動場”。回力球場大樓包括主樓和塔樓。主樓外延有姿態各異的回力球運動員浮雕,窗臺以下是以球賽運動為題材的浮雕。塔樓高36米,四角有四組歐式造型的雕塑,頂端安裝霓虹燈。

回力球賽場大廳寬15.6米,長53.9米,一側是看臺,看臺正對比賽場。回力球和高爾夫球大小相似,但硬度更高,也略重,打球時球速可以達時速240公里。為承受球的撞擊,牆面和地面都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比賽時,運動員手臂戴有柳條編織的手套,一名選手將球擲向牆壁,對手接住從牆面彈回的球,一個回合結束,誰接不住,誰輸。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回力球運動)

球賽分單打和雙打,單打有6名球員參賽,雙打有12名球員,先得5分者為勝,每晚進行8—16盤對決。週末有紅藍兩隊團體賽,每季度有一次“香檳賽”,相當於大獎賽。回力球之所以吸引人,最重要的還是它的博彩性質——觀眾進入球場塔樓,在上臺階處的小窗口內買號下注。出場球員被編為1至6號,比賽結束,買到冠軍球員號碼的人可兌換彩金。

張宗昌的秘書吳桐淵在回力球場輸掉了好幾幢小洋樓;曾任江寧鎮守使的宮邦鐸,沉溺於回力球賭球十年,終至家業敗落,妻離子散,病死於天津;法國工部局一名高級職員,因瞬間輸掉鉅款情緒激動,當場腦溢血喪命。但回力球又算得上一項紳士運動,身穿T恤、西褲、皮鞋的球員瀟灑自如,很多時髦女子喜歡到球場追星。曾有名門閨秀愛上一名球員,送了很多珍寶首飾,後被家人發覺,把這位大小姐監禁起來,竟導致她跳樓自殺。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回力球)

這幢大樓裡,除了回力球場,還有意式西餐廳、酒吧、舞廳、健身房,四層樓頂上有屋頂花園,是天津租界最熱鬧的交際場所。西餐廳主廚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人,食材全部進口,逢星期六或聖誕節都需要預訂。跟上海國際飯店一樣,天津回力球場的西餐品質,在當時遠東也屬頂級。

二戰結束後,猶太人李亞溥與正金銀行買辦魏採臣,聯手出資80萬美金收購回力球場,改名為“海萊運動場”,繼續設賭抽頭,日進斗金。直到50年代初,回力球場停業,改成天津市總工會第一工人俱樂部,球場經過重新設計改造成了大劇場。前些年意大利風情區改造,一宮又改回原貌,劇場取消,改成了馬可·波羅國際俱樂部。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馬可波羅俱樂部)

馬可·波羅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這個名字被用在一宮劇場,也有些淵源,因為意租界規劃伊始,首先建成的就是一座小廣場,被命名為馬可·波羅廣場。這是意租界最具匠心的設計,位於交叉路口,正中央聳立著一座高13.6米的花崗岩石柱,石柱頂端是一尊女神銅像,基座四周有浮雕和噴水的獸頭。這座廣場和廣場中央的女神銅像,曾被大量印在明信片上,傳遍世界各地。

現在馬可·波羅廣場中間的女神銅像,女神手持花環,可是在百年之前初建時,女神手中卻是一把利劍。這位女神曾被住在周圍的人們稱為“銅人”,利劍所指的那幢小樓,被認為是凶宅。這些這都是過去的傳說。(文:何玉新)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馬可波羅廣場)

​百年前意大利人來天津修了座小鎮,鋪設第一條柏油路成為富人區

(馬可波羅俱樂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