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儿吗?

六道轮回220010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宰相和丞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确实是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情!

先来说宰相,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以宰相为官名的朝代其实并不多,在我印象中只有辽朝大概有以宰相命名的官职。但,宰相却是在中国历史上普遍存在的。那么宰相是什么呢?宰相其实就是政府首脑。皇帝是国家元首,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明白。但皇帝不可能直接领导政府,他一个人纵然三膀六臂也管不过来,于是就有了宰相来作为政府首脑协助皇帝治理天下。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宰相的称呼却是不同的。

我们就从秦始皇确立皇权制度之后来说起吧。秦朝的宰相官名就是丞相,丞相可以有多人,比如左丞相、右丞相。到了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宰相也是以丞相为官名。萧何、曹参等人,因为特殊的贡献,他们又被尊为相国。西汉的丞相也可以有多人出任,比如周勃、陈平就曾经同时任丞相。但在他们两个人之后,西汉一朝的丞相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担任。到了西汉末年,汉哀帝将丞相孔光的官名改为大司徒。之后一直到东汉末年,就再也没有丞相一职了。但并不是说从此后汉朝就没有宰相。东汉王朝建立后,以三公为宰相,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是百官之首。

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些权臣,这些权臣都以丞相的身份来控制政权。比如曹操的身份是汉朝丞相,诸葛亮也是蜀汉的丞相。除了这些权臣之外,其他时候,三国魏晋时期朝廷还是以太尉、司徒、司空为宰相。同时,从东汉开始起,相当于皇帝秘书性质的尚书台重要性逐渐提升。到了魏晋时期,太尉、司徒、司空虽然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权力。相反,尚书令、中书令等则成了事实上的宰相。于是到了东晋、南北朝的时候三公就成了名誉性职务,而尚书令、中书令就发展而为真宰相。

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了。三省长官,尚书令、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侍中、中书令共同组成了宰相班底。这一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延续。只不过后来由于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于是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就废黜了尚书令一职,而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到唐太宗后期,又给一些其他的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义,让他们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他们也成了宰相班子的成员。到后来,甚至三省长官如果没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义,也不是真宰相。

到了北宋初年,以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官职组成宰相班子。其中平章政事是正宰相,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到了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后,北宋又开始设置了丞相的官职。这种局面一直到南宋灭亡都没有改变。

金朝入主中原以后,也在原宋、辽等国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制度。金熙宗天眷改制,颁布了金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则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金朝的制度,只不过他们在三省之中,只保留了中书省。元朝以中书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二人、参知政事二人、左丞、右丞组成了宰相班子。其中,中书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是正宰相,参知政事、左丞、右丞是副职。中书令一职并不常设,一般都是以太子为中书令。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起初他基本上照搬了元朝的制度,只是废黜了中书令。在发生了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下令永远废黜宰相制度,今后不设丞相一职,任何人提议设立丞相就要被杀头。朱元璋真的做到了皇帝而兼宰相!不过,朱元璋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忙碌的皇帝之一。后来,他自己也实在受不了了,决定要找一些人帮忙。于是他让一些人以内阁学士的身份来帮助他起草文书。这些人就是皇帝的秘书。

从永乐皇帝开始,内阁学士的地位不断提升。后来逐渐形成了明代的内阁制度。明代的内阁,从官制上说,不是宰相。但他们发挥了宰相的作用。内阁设大学士数人,其中首辅大学士地位最为重要。内阁首辅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他们也基本照搬了明朝的制度,以内阁来行使宰相的功能。但到了雍正皇帝以后,逐渐设立了军机处,部分取代了内阁的功能。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其中地位最重要的是首席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共同组成了清朝的宰相班子。这种局面,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新政开始才有所转变。

总结一下,从秦朝到清朝,宰相作为政府首脑辅助皇帝治理天下。但,宰相的官名却在每个朝代里有所不同。在西汉、宋朝、元朝等为数不多的朝代里,宰相的官名是丞相。而在其他的朝代里,宰相的官名却五花八门。真正设立丞相的朝代不多,但每个朝代里都有特定官职来行使宰相的职能。


野叟杂谈


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宰相一职!

其中以齐国的管仲最为出名。宰相的宰是指主宰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仅次于君主,总管国家的行政服务。



秦朝将宰相改成丞相,并被多个朝代沿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则进一步被削弱。


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和宰相权利有所区别!

它们两者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权利范围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权利更大。而秦朝以后的丞相虽然和宰相的职能一样,但是他把一个宰相分成了多个丞相,以此来限制相权威胁皇权。

宰相是最高官职的通称,也是一种制度;丞相是最高官职的一个称呼。宰相不一定都叫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如若不知,那就悟空!我是观史谈兵,欢迎点赞留言加关注】


观史谈兵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这个可以用官和职来区分。这就和军队的职和衔差不多。如军队中的团长和政委都是上校,那么团长、政委是职务;上校是军衔。

宰相是职务,而丞相是官名。在明废宰相之前,各个朝代的官名是不一样的。夏朝为相,西周为太宰,秦汉为左右丞相,唐初为中书令、侍中和左右扑射,唐中期以后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宋朝沿用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明初为左右丞相。


历史军魂


宰相和丞相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关联密切。

丞相是官职,宰相是指类似丞相职务的官职统称。

一.丞相是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二.宰相,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宰相是在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统称。

如唐宋,不设丞相一职,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

又如,明初设置丞相,不久裁撤,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亦称宰相。

再如,清朝始仿明制,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但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殿阁大学士变成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如清朝重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


z山海


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你,宰相是一个部门,丞相是一个官职,宰相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一群人,是为国家出谋划策引导国家前进的团队,国家大事皇上第一个要找的就是宰相,和现在的中南海智囊团队有些相似,但地位和权利远远大于现在的中南海智囊团队,宰相应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丞相只是一个官职,只指定一个人,也是属正一品大员,但地位和权利亚于宰相,


咏春鸟


宰相多半是一种荣誉性称号,一般官员的官阶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可以被称呼为宰相,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称号,达到一定级别后是可以被这么称呼的,人数不唯一,但是,丞相则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只有你担任了这个职位后才能这么称呼你,而且数量也一定,这些都有制度规定,一般秦汉都称丞相,唐宋称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