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如何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和朋友圈中的董卿一樣美!

剛剛過去的5月8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的這篇《董卿:我跪著,是因為穿著裙子不好蹲!你有教養的樣子,真美》的文章不知您看過沒有。如果您還沒看過,一定得去搜來看看。因為小編看過後,真是被觸動到了。而且因為被觸動,起了“貪念”,要給大家說說今天的這個話題。

如何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和朋友圈中的董卿一樣美!

文章不長不短,文字配圖片,也就不過千字。但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畫面和隻言片語,讓小編我深切感受到了“溫暖”。想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如文中人物,如董卿一樣的“教養”,那世界的和諧真的就不再是問題。如果我們能從小教育孩子,注意這些細節,那他的人生會有更多閃光點。

其實,“教養”這個話題,現在已經被大家炒的火熱了。動不動,就要用了“你這人沒教養”“他是個有教養的人”來形容。而“教養”,最出名的就要數中國古時《三字經》所提到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了,它認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小編想到蒙特梭利所講孩子是“有吸收力的心靈”,對周圍的一切都會吸收,自然很是贊同《三字經》中的這個說法。

那“教養”到底是什麼呢?重要嗎?作為父母和老師,應該從哪些地方培養孩子的“教養”呢?接下來,我們就來集中說說這幾個問題。

如何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和朋友圈中的董卿一樣美!

一、教養是什麼?

定義教養,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概念。在百度百科中,“教養”被定義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但在我看來,一個人是否有教養主要體現在一些小細節,比如吃飯不要吧嗒嘴兒亂翻菜盤,注意餐桌禮儀,和人說話平視對方雙眼而不是玩手機不抬頭,與人交流不要尖酸刻薄等等。說到底,有教養,就是言行會讓對方覺得舒服。或許會有人說了:我為人就是這樣隨性,耿直少年老講實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是,耿直不代表輕重不分,隨性不代表口無遮攔。不懂得尊重別人,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二、教養很重要。

說起教養的重要性,想著小編我就不用再拿類似“我爸是李剛”這樣的例子出來說服大家了。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前幾天,有個朋友跟我講了他們公司招聘時發生的一件事。

當時有個應聘的新人,名牌大學畢業,簡歷漂亮極了,筆試高分錄取,被邀參加公司高管出席的面試飯局。飯局中,這個新人高談闊論,唾沫星子橫飛,視其他客人為無物,令人大失所望。最後,公司告訴他:雖然他能力優秀,但是不懂得尊重別人,沒有教養,不能錄取他。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太高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而後者一定可以因其教養的優勢獲得更多的認可和尊重。教養本是小小的個人習慣,但我們不知道,這其實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這種教養的養成,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永恆而無限的。

三、如何培養孩子從小有“教養”?

1、掌握自己的音量

在一些公共場合,我經常會聽見有孩子尖叫,那種孩子細細的嗓音幾乎讓我的耳膜爆炸,嗡嗡作響。愛吵愛鬧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數時候,孩子開心或者不開心,都會嘗試著發出巨大的聲音來引起身邊人的關心。但父母要明白,這樣的“噪音”首先是對家人不尊重,其次若是在公共場合,即是對別人的一種打擾。

所以,在聲音這件事上,我們對他們一開始就要教一件事兒:懂得控制自己的音量,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如住公寓就不要在家裡拍球了,樓下鄰居受不了;看電影不要說話,實在要說一句半句的可以趴在耳朵上小聲說。提高音量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表現,不論是在什麼地方,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平心靜氣的講話。深呼吸,是控制音量的好方式。

如何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和朋友圈中的董卿一樣美!

2、懂得餐桌禮儀

在餐桌上,越來越多的父母們關注著孩子的營養,卻對孩子的教養關心甚少。我們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裡夾的,有喝湯時吧唧著嘴呼呼有聲的…… 對此,家長卻見怪不該、習以為常,甚至寵溺的一笑置之。

如何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和朋友圈中的董卿一樣美!

當你忽視了孩子的餐桌禮儀,你就關閉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門。那麼我們可以給孩子培養的餐桌習慣有哪些呢?

1)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2)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餘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並養成習慣;

3)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用餐時,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吃飯時不能邊揮動筷子邊說話或指人;

6)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7)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8)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以上這些餐桌習慣,一定要從小養成,最好從能坐著吃輔食開始。難嗎?日日堅持就不

難。這只是又一個家長和孩子互相建立尊重的過程。

3、擁有社交禮貌

從小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給別人一點兒耐心和謙讓。例如不擠、不搶、排隊;例如基本的禮貌用語。每次只教一個基本的禮貌用語,比如,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等。

如何帶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和朋友圈中的董卿一樣美!

爸爸媽媽給買了東西也要說一聲“謝謝”。

打完球游完泳要跟教練說“謝謝!再見!”

拒絕別人的好意時要說“不用了,謝謝”。

聽到別人誇獎自己時要說”謝謝“。

跟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禮貌用語適用於任何人,包括給他們開車的司機、給他們開門的門童、給他們上菜的服務員。時間久了,說多了,孩子自然也會成長為謙虛、有禮貌的人。爸爸媽媽也不要吝嗇自己的眼神,當孩子做的對的時候及時的表揚他,得到了肯定的孩子,會有更大的激情去做好這件事情。

以上僅僅是小編總結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公共場合的“教養”,其實真正的“教養”就藏於孩子的生活細節中,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挖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好的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作用,就像陽光對草木的呵護,雨露對大地的滋養,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好的教育不是被動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啟發學習的自覺,在不知不覺的生活中受教。

董卿在養育了自己的兒子之後有一段時間過的很迷茫,她找不到平衡,不知道如何給孩子最好的成長,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後來她說,在一次交談中,她的朋友一句話及時點醒了她,“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於是她決定努力的將自己的變得更好,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身上學到很多,也能令他尊敬和喜愛自己。

人生來一樣,卻養而萬種。沒有生來就懂得禮儀之道的寶貝,也沒有天生就任性妄為的熊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言傳身教,重要的是身教這部分。這也表示,即使是嘴上說的再好,也不如身體力行的教育影響力大。所以想要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父母本身就要有教養,否則我們要怎麼說服自己的孩子呢?希望我們都能從小事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做和董卿一樣讓孩子尊重的有“教養”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