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别不信,娃之间的差距在幼儿园就拉开了,前1%的孩子都有这个共性

萱萱今年上中班,幼儿园老师提前一个月就在家长群中说,学校要举行讲故事大赛,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故事,家长们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孩子训练,到时候还会在班里和学校里进行比赛和评比,最后班里三十个孩子中,报名的仅有一半,等到比赛的时候,坚持下来的孩子还不到十个,萱萱坚持到了最后,可是却没有得奖。

别不信,娃之间的差距在幼儿园就拉开了,前1%的孩子都有这个共性

萱萱妈妈跟我说,孩子表现得确实比头三名的孩子差一些,人家讲故事绘声绘色的,还带有动作和表情,第一名的孩子吐字清晰,表达能力很不错,一个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大人都觉得很有意思。再看自己的孩子,跟念课文差不多,全程低着头,念完了就快速离开了舞台,可能大家都没听清楚故事的情节呢。

这几个得奖的孩子还被派去参加学校的评比,竞争就更激烈了,第一名的孩子挤进了全校的前五名,听萱萱老师说,这个孩子在班里表现得也很棒,很小就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来阅读(父母陪同),在同龄孩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的。

可能也有的家长觉得,小孩子还都是玩的年纪,现在能看出来啥?这样的小孩子活的太累,还是我家的孩子简单快乐最好。但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可能在刚刚步入幼儿园时看不出来,但是差距就是这么一点点地拉开了,靠的是孩子的天赋和努力吗?可是其他家长也觉得挺委屈的:对孩子我们也没少操心啊,咋别人家的孩子就这么优秀呢?其实,真正的奥秘永远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长这里。

别不信,娃之间的差距在幼儿园就拉开了,前1%的孩子都有这个共性

孩子的习惯太重要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天赋很重要,诚然,天赋高的孩子,学习效率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更深,别的孩子挑灯夜读都达不到的成绩,天赋高的孩子轻轻松松就做到了,所以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归结为资质平庸,再怎么培养都比不上别人。

如果这样想就太片面了,很多天赋高的孩子最后也成绩平平,不了了之,这跟后天的习惯培养有着莫大的关系,后天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才是一个孩子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排名在前1%的孩子,或者在天赋上突出,或者在习惯上突出,又或者特别努力、方法也得当,又或者平均都很不错,其中,天赋高的孩子极少,后天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脱颖而出的比例反而更高。

别不信,娃之间的差距在幼儿园就拉开了,前1%的孩子都有这个共性

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是后天培养的,也是跟家长息息相关的,孩子在幼年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做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对“枯燥的、重复的”事物产生厌烦,这是形成习惯的最大障碍,比如阅读习惯,是孩子正面的、积极的正向积累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起到很大的锻炼,一个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会比同龄孩子拥有更好的经验积累,从而把枯燥的理论学习跟实际结合起来,经验越丰富,触发的灵感就会越多,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会很强,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观察和思考,专注力也会更强,在某个领域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兴趣自然越来越浓厚。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不是天生就对数理化感兴趣的,这取决于他在这个领域的专注度和钻研程度,渐渐地,他会体会到其中的奥秘和乐趣,成绩也就自然很不错。但是反过来说,他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做事情三心二意,专注力不够的话,是很难在枯燥的学习中自得其乐的,这都是从小的阅读习惯积累产生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是最原始的积累,只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而已,还以为孩子学习好是天赋呢。

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习惯了接受生活中的“低刺激”,而让孩子感到刺激的、兴奋的,往往就是生活中的“高刺激”,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地听老师讲课,认真地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和做题是低刺激,窗外的小鸟叫声、同桌的新玩具、昨天看到的动画片,或者周围同学的说话声就是高刺激,孩子追逐高刺激还是低刺激,就是取决于习惯,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可以让孩子养成依赖,就看家长如何引导了。

别不信,娃之间的差距在幼儿园就拉开了,前1%的孩子都有这个共性

如果一个孩子好的习惯在小时候得以固化,就像一道铜墙铁壁,习惯会体现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种孩子也就更容易成功,而坏的习惯也是如此。成功是慢慢积累的过程,厚积才可以薄发,孩子的差距也就一点点拉开了,背后的努力艰辛也许只有父母和孩子自己知道,跟天赋的关系很小。

还记得卖油翁的故事吧,“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这就是习惯的可怕之处,让孩子把好的习惯坚持下来,学会观察和思考,自然就能够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了。

您觉得孩子成功是靠天赋还是习惯?欢迎说出您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