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別不信,娃之間的差距在幼兒園就拉開了,前1%的孩子都有這個共性

萱萱今年上中班,幼兒園老師提前一個月就在家長群中說,學校要舉行講故事大賽,讓孩子們每人準備一個故事,家長們利用空閒時間幫助孩子訓練,到時候還會在班裡和學校裡進行比賽和評比,最後班裡三十個孩子中,報名的僅有一半,等到比賽的時候,堅持下來的孩子還不到十個,萱萱堅持到了最後,可是卻沒有得獎。

別不信,娃之間的差距在幼兒園就拉開了,前1%的孩子都有這個共性

萱萱媽媽跟我說,孩子表現得確實比頭三名的孩子差一些,人家講故事繪聲繪色的,還帶有動作和表情,第一名的孩子吐字清晰,表達能力很不錯,一個故事講得頭頭是道,大人都覺得很有意思。再看自己的孩子,跟念課文差不多,全程低著頭,唸完了就快速離開了舞臺,可能大家都沒聽清楚故事的情節呢。

這幾個得獎的孩子還被派去參加學校的評比,競爭就更激烈了,第一名的孩子擠進了全校的前五名,聽萱萱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班裡表現得也很棒,很小就已經養成了閱讀習慣,每天抽出半個小時來閱讀(父母陪同),在同齡孩子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可能也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子還都是玩的年紀,現在能看出來啥?這樣的小孩子活的太累,還是我家的孩子簡單快樂最好。但不得不承認,孩子們的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可能在剛剛步入幼兒園時看不出來,但是差距就是這麼一點點地拉開了,靠的是孩子的天賦和努力嗎?可是其他家長也覺得挺委屈的:對孩子我們也沒少操心啊,咋別人家的孩子就這麼優秀呢?其實,真正的奧秘永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這裡。

別不信,娃之間的差距在幼兒園就拉開了,前1%的孩子都有這個共性

孩子的習慣太重要了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天賦很重要,誠然,天賦高的孩子,學習效率高,對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更深,別的孩子挑燈夜讀都達不到的成績,天賦高的孩子輕輕鬆鬆就做到了,所以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歸結為資質平庸,再怎麼培養都比不上別人。

如果這樣想就太片面了,很多天賦高的孩子最後也成績平平,不了了之,這跟後天的習慣培養有著莫大的關係,後天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才是一個孩子脫穎而出的制勝法寶。

很多學者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排名在前1%的孩子,或者在天賦上突出,或者在習慣上突出,又或者特別努力、方法也得當,又或者平均都很不錯,其中,天賦高的孩子極少,後天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脫穎而出的比例反而更高。

別不信,娃之間的差距在幼兒園就拉開了,前1%的孩子都有這個共性

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是後天培養的,也是跟家長息息相關的,孩子在幼年如果缺乏必要的約束,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最做感興趣的事情,就會對“枯燥的、重複的”事物產生厭煩,這是形成習慣的最大障礙,比如閱讀習慣,是孩子正面的、積極的正向積累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的思維能力起到很大的鍛鍊,一個從小熱愛閱讀的孩子,會比同齡孩子擁有更好的經驗積累,從而把枯燥的理論學習跟實際結合起來,經驗越豐富,觸發的靈感就會越多,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就會很強,也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容易觀察和思考,專注力也會更強,在某個領域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興趣自然越來越濃厚。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不是天生就對數理化感興趣的,這取決於他在這個領域的專注度和鑽研程度,漸漸地,他會體會到其中的奧秘和樂趣,成績也就自然很不錯。但是反過來說,他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做事情三心二意,專注力不夠的話,是很難在枯燥的學習中自得其樂的,這都是從小的閱讀習慣積累產生的思維方式決定的,是最原始的積累,只是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而已,還以為孩子學習好是天賦呢。

習慣的養成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習慣了接受生活中的“低刺激”,而讓孩子感到刺激的、興奮的,往往就是生活中的“高刺激”,對於孩子來說,專注地聽老師講課,認真地閱讀課文、思考問題和做題是低刺激,窗外的小鳥叫聲、同桌的新玩具、昨天看到的動畫片,或者周圍同學的說話聲就是高刺激,孩子追逐高刺激還是低刺激,就是取決於習慣,好的習慣和壞的習慣都可以讓孩子養成依賴,就看家長如何引導了。

別不信,娃之間的差距在幼兒園就拉開了,前1%的孩子都有這個共性

如果一個孩子好的習慣在小時候得以固化,就像一道銅牆鐵壁,習慣會體現在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種孩子也就更容易成功,而壞的習慣也是如此。成功是慢慢積累的過程,厚積才可以薄發,孩子的差距也就一點點拉開了,背後的努力艱辛也許只有父母和孩子自己知道,跟天賦的關係很小。

還記得賣油翁的故事吧,“我亦無他,唯手熟爾”,這就是習慣的可怕之處,讓孩子把好的習慣堅持下來,學會觀察和思考,自然就能夠出類拔萃,名列前茅了。

您覺得孩子成功是靠天賦還是習慣?歡迎說出您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