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两军对阵作战时,一般多少距离才开枪射击?

用户2699022048941


两军对阵作战,多少距离开枪射击,这种情况没有既定的规律,平原,沙漠在视线宽阔没有遮挡物的地形作战,临敌射击的距离应该在500到700米,山地丛林作战200到400,城市巷战随机选择,见机行事,防御作战,进攻战,突袭战,遭遇战,任何作战任务都是根据地形和敌情变化情况,选择开枪射击的时机,纸上谈兵就是扯犊子。





老虎208626539


两军对阵作战时,距离多少才会开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开枪时依据士兵的直觉与经验来判断,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只不过士兵开枪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中武器的射程。

例如在二战期间,士兵们手中的武器,无论是栓动步枪还是半自动步枪,射程基本上都会在800米~1200米左右,凭借如此远的射界,许多时候只要发现了敌人就会开枪,当然这只限于遭遇战。由于遭遇战的偶然性与突发性,所以作战并不是精心策划的,这个时候只要能比敌人早一步开枪,自己活下来的几率就会大一些,所以这时距离就成了不重要的考虑范畴。

可如果是伏击战就完全不一样了,伏击战讲究的是精准杀敌,利用己方发起进攻的突然性打的敌人凑手不及,而这时敌人距离越近,伏击的效果也就越好,毕竟敌人在500米的位置时,你只能依靠步枪,如果敌人凑到了50米的距离,那么就可以步枪加手雷了。

但这只限于二战期间的正规战,在现如今的城市反恐作战,距离敌人多近开枪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城市作战当中,假设当你发现敌人的时候,此时敌人与你的距离已经是非常的近了。

根据美军在中东治安战的经验来总结,与敌人在城市交火的距离通常最远不会超过150米,距离近的时候甚至达到了20米。这种距离下作战,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交战的距离过近,以至于美军手中的M16A4已经不在适用于城市作战,大量美军都换装了短枪管的M4卡宾。

综上所述:一般士兵距离多少会开枪?只要有信心打死对方,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枪,距离什么的不重要,交给自己手中的武器去操心就可以了,而士兵本身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干掉想要干掉自己的敌人。


九品侍卫


关于两军打仗,文学作品描写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100米、90、80米、70米、60米、50米,“打!”,只听连长一胜大喊,战士们手中的轻重机枪、步枪等一齐开火,打得鬼子或国民党军屁滚尿流。

本文作者描述的文字,不一定和哪部具体的文学作品对上号,但意思却大同小异,一直在脑海中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概念,以为打仗一般都是50米距离开火,无处不在的影视剧也强化了读者和观众的这般认识。

其实,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之所以称为艺术作品,毕竟和现实相差甚远,源自生活又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发挥光大了我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贬低了日军的战斗力,这是作者的阶级立场使然,也是能够理解的,但与真实的战场是有距离的,这个必须很清楚。

年少时,曾与一位不得志的抗战老兵成了莫逆之交,常将小人书(连环画我有成百上千本)拿去给他看,当然,他也讲一些打仗的事,包括用过什么枪械之类的,长大以后本文作者对军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应该与这位抗战老兵不无关系。

他说许多战友都死了(这个说法看来国军和共军没什么区别),真实打仗的时候,实际上大都是遭遇战,一里路光景(原话如此,大概也就500米距离)能看到人影都开枪了,因为日军火力猛,小钢炮厉害(原话如此,长大后丰富了战时日军装备知识,个人感觉不是九二步兵炮就是相当于一门50毫米迫击炮的掷弹筒),打了没几枪基本上就撤了(军事术语,实际上就是逃跑,逃得越快越好,千万别被日军追了屁股打,因为日军步枪射程远且射击精准)。

战友大多数是被小钢炮炸死的,被子弹打死的反倒不多(非常符合军事书上所说死于炮弹、航弹、地雷、手榴弹的人,要远超死于枪弹的人),与日军打了数不清的仗,但确实没看到日军长得什么样,因为还没看清楚日军的脸,基本上都撤了没打什么阵地战。

还是举抗战的例子,除了国军组织的大规模的会战,基本上都有阵地战,打到后面会有短兵相接的战斗,也即投掷手榴弹的距离,如果是遭遇战,有时打不光弹仓内的5发子弹,大都逃之夭夭了,所以那位不得志的抗战老兵,确实没看到了日军的脸,日军长什么模样真的不清楚,所在部队也没有参与对日军的受降。

那位不得志的抗战老兵,老年时落实了政策,生活基本无虞,非常感谢党和人民政府,学校也请其去对学生讲话,进行爱国主义较育,他感到非常惭愧也非常不好意思,问他有没有打死过日军,他真的不好回答。

抗战数年下来,打了不到上百发子弹,都是远距离开的枪,至于他本人有没有打死过侵华日军他真的不知道,只有天晓得,学生们很热情,甚至要求他讲讲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英雄壮举。

看来学生对当年的战争真的不知情,侵华日军枪法很准,装备精良,战车、炮弹、子弹能解决的问题,怎么会和对手拼刺刀呢;战场上,日军300-400米内跪姿射击,几乎都能击中对方,所以抗战老兵眼中,影视剧中无处不在的拼刺刀都是扯淡。

综上,两军对垒,什么距离开枪,真实的战场上,往往400-500百米距离就开枪了,那是步机枪的作战距离,打到近了,防守方除非不跑路,100-200米的距离,有冲锋枪的 话,冲锋枪都开火了。

非要等到50米,有的文学作品更扯淡,30米时,连排长才喊“打!”,实际上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近了,是非常危险的,对方一个军刺冲锋,或一顿手榴弹投来,防御方的人大都报销了,只能说写这些小说的人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


国平军史


战斗只发生在步枪射程内。两军对垒,进攻的一方,侦察好了地形后,将部队隐蔽机动至敌人想像不到的地点,原则只有一条,离对方核心阵地越近越好,或100米,或50米,一般不会超过300米,即可开枪发起攻击了,太远了形不成稳准狠的火力优势。打防御的一方,枪声即是命令,够得着,当即开火,够不着,呼吸支援火力。进攻的一方,有主攻,有助攻,当助攻开火后,作战区域内的敌火力配系便会暴露,这时主攻部队再投入战斗;当然,主攻与助攻亦可同时开火,也有主攻部队先开火的,总之根据侦察好的地形与敌情来决定。防御的一方,为了防止火力配系过早暴露,兵力与火力,亦要按照战斗部署严格执行,以达成隐蔽的火力点有效歼敌的目的。怎么样?这么讲您是否觉得太绕口,下面我们拿战例来说。

烈火中永生

抗美援朝,有这样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不过早暴露我军位置,敌人投下了燃烧弹,草丛中有名英雄的衣服被烧着了,他强忍巨痛,一动不动,直至牺牲。几十年了,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场战斗达成了突然性,他的牺牲也鼓舞了部队杀敌立功的斗志。多好的战士呀,以个人的牺牲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所以开枪射击,要以指挥员的号令为准,不是见了敌人就开枪。尤其我军,有严明的战场纪律,如要视变化了战场形势,而要更改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必须及时报告在得到批准后,才能重新组织战斗。以优势兵力歼敌这一条,是我军用兵之原则,早就写进了战斗条令。

战场的变换

战斗样式各种各样,遭遇战,袭击战,城市战,平原战,阻击战,穿插战等等,使用步枪战斗的老战士,经验只有一条,离得近才能发挥火力优势,连发射击可以形成远距离压制,放近放远都能打,手握钢枪,随时都能以战斗之姿发起战斗。视敌人多少,是远了攻,还是放近了打,总以步枪火力而定。兰州战役中,我军在南部诸岭攻坚战斗中,第一次组织进攻,使敌人兵力与火力配系来了一个大暴露,虽然我方付出了不少牺牲,但也值得。经过精心准备和研究,积极调整兵力与火力,再次发起进攻,反复搏杀之后,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最后关头,敌人不支,发生动摇,我军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是场战役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扬火力的精典战例,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多找点资料学习一下。


魂舞大漠


美国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搞过一个齐射计划,就是要研制新型的步枪,而且也搞出来一大堆新式步枪,包括什么火箭步枪,多头弹,还有一大堆东西,但是这个计划最终的产物是M14步枪。

但是这个齐射计划,取得的大量数据却是表明步兵武器一般的射击距离很短,美国调查了太平洋地区布干维尔战役,几乎所有的命中都是在68.6米内,也就是美国说的75码以内,而美国人又找到了英国的报告还有美国自己的,美国人发现有效的步枪轻机枪射击80%发生在183米也就是200码,90%发生在275米也就是300码。而超过300码步兵武器的命中精度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国军在和日军对射,其实和日军相比,国军在射击方面表现很差,表现就是随意射击,根本不估算距离,造成弹药消耗大但是战果小,而且很多时候是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国军特别有一条射击军纪就是要规范士兵的射击,不能随便开枪,但是效果不佳。


由于弹药缺乏,八路这边是不到150米不开枪,而且要求枪枪见血,发发咬肉,对于射击精度提的标准比较高,象董存瑞里边,由于第一次战斗,打了9发子弹,而没有战果是要受到批评的,而且八路对于军事训练明显比国军紧,国军的训练质量到了抗战结束之后才有所提高。




用机械瞄准具在400米以内可以满足要求,太远了,人的眼睛就看不见了。

而和这个结论相对照的是,美国在一战中的战斗英雄约克中士,在他几乎干掉了了德国人的那场战斗中,射击的距离基本上都在150-200码以内,很少超过250码,为此在二战美国扩军时,当时美军82师的师长布莱德利专门开设了近距离射击的训练,在树丛中安装一些空罐头之类的作为靶子。

这些研究报告就是后来小口径步枪的有效射程控制在400米内的理论基础,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是确定了步枪有效射程,而一般步兵交战距离也就是在400米内,而通常步兵交战距离和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一般的环境中,人也就能识别出200-300米以外的目标,而且要是开火瞄准的的话还需要更近一些。本身枪械的准心就是有宽度的,在200米的距离上,使用机械瞄准具,一个人的宽度50厘米,才和准心一样宽,而到了500米一个人的宽度只有三分之一个准心宽,距离远了连瞄准都做不到。
光学瞄准具的使用,使在战场通视条件好的战场上,步枪的交火距离大大的伸长了。


现在中国的军用望远镜是采用这种密位划分,最底下有一个快速测距曲线,真是到了1000米,就算是在7倍的望远镜里边人也没有多大

这个是在望远镜镜头里边拍的,估计距离不会超过300米,这个就只能看出来人穿什么衣服了。如果要是可以使用高倍望远镜,的确是可以看到更清楚,但是视野更小,而且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象10倍以上的望远镜手一抖镜头里边就晃的厉害。

当然上边的研究都是在二战时期,当时主要使用机械瞄准具,现在大量使用了光学瞄准具,可以提高远距离瞄准的精度,但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战场通视环境这才是更主要的问题,在阿富汗一类的山地缺乏植被覆盖,说白了都是光秃秃的,自然是可以远距离发现目标,同时配上光学瞄准镜可以解决瞄准问题,但是这只是这个特定的战场是这样,其他的地方尤其是到了丛林地带,步枪的交战开火距离不会超过200米,通常都是在100米以内。


红色手电筒


两军对阵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遭遇战,二是进攻作战,三是防御作战。遭遇战只要有一方发现另一方,战斗就打响,多远距离开枪没明确规定,要视情况。进攻作战,按以前步兵进攻战术规定,在总攻打响前,攻击部队要事先隐蔽进入进攻出发阵地,象邱少云就是在进攻出发阵地隐蔽时牺牲的,进攻时间一到,(一般在炮火准备之后)后面掩护火力封锁敌方火力点,进攻部队利用火力掩护,用战术动作迅速接近敌防线,在冲击出发阵地隐蔽待命,冲击出发阵地一般距敌防线几百米以内,当冲锋号或信号响起时,跃出冲击出发阵地,快速接近敌方,只有三十来米时,扔出手榴弹,乘爆炸占领敌方阵地,可以看出,整个进攻作战中,冲锋人员一般不开枪,而开枪一般在占领突破口后打击敌人反扑时。防御作战时,为了有效杀伤敌方进攻人员,一般是把敌方放入有效杀伤距离内开枪,当防守部队弹药不足时,把敌人放入二,三十米时开枪,然后上剌刀越出战壕,利用近战肉博将敌人赶丅去。以上说的是二战时或后一时期步兵作战方式,现在装备发展了,战术应用也不一样了。但决不是有些影视中演的那样。


手机用户62548063670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方志敏》,并没有具体刻画出红十军团谭家桥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除去军团长刘畴西排兵布阵稍有问题之外,一名红军战士在敌人距离500米以外时,步枪发生走火的意外情况,也是导致敌王耀武补充第1旅迅速警觉和展开的关键因素。



谭家桥战斗原本是一次伏击战,红十军团以三师五团6000余人意图围歼补充第1旅5000人,从兵力对比上说本来就十分勉强。王耀武所部的番号虽然貌似杂牌,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央军嫡系部队,装备和弹药携带量都优于红军部队。如果拉开架势正面攻守的话,人数稍稍多些的红军并不占优势。

若想达成伏击战的突然性,必须等到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近距离开火才成,然而走火事件却使伏击战演变成为了遭遇战,进而形成了强攻拉锯战。敌人凭借装备和火力优势,占据603高地死守,使仰攻的红19师伤亡惨重,师长寻维洲重伤,不得不退出战斗,随着更多敌军闻迅赶来,红十军团的局面因此更加被动。



决定两军交战时开火距离的,其实只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部队所装备主要枪械的有效射程,否则无法对敌人进行有效杀伤;第二就是部队采取的具体作战方式,伏击战、遭遇战和阵地战各有讲究,需要指挥员在实战中根据情况具体掌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在抗日战争以及之前的时期,三种主要步枪的有效射程分别是:三八大盖约600米,中正式大约400米,汉阳造和老套筒也是400米,但是汉阳造多为早期生产的步枪已经略显陈旧,有效射程大打折扣,在200到300米上能有准头就算不错了。尤其是红军手中的步枪大多缴自敌人手中,枪龄更长,有的膛线都磨没了。



所以谭家桥伏击战中,红军的最佳开火距离是150米到100米之内,太近了也不成,敌人的尖兵会发现隐蔽起来的伏击部队。然而那名过于紧张的红军战士意外走火,破坏了整个部队的预定开火时机,战斗没有达成突然性,也说明红20师的日常训练和战场经验都存在问题,如果用主力红19师埋伏,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受有效射程的限制,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开火距离就比较吃亏,有经验的部队一般会把鬼子放进200米甚至100米以内才开火,要不然射击没有准头,不能有效杀伤敌人,完全是浪费子弹。而鬼子的三八大盖枪身修长,再加上射击训练有素,在300米以外就可以开火,再配合有效射程更远的歪把子和九二式,在中等距离上对射时抗日军队非常吃亏。



军迷们大多看过《永不磨灭的番号》,李大本事率领九纵独立团的最后一战,是阻击日军主力部队的阵地战,把其它可能是神剧的故事情节抛开,他下令开火的距离倒是经过考究的。

当鬼子最初以散兵队形推进时,李大本事一直用望远镜测距和冷静通报:200米、150米、100米、80米,而当鬼子接近到50米时,才下令全团一起开火。



为什么是50米开枪呢?因为这个距离足够近,战士们射击准头较高,同时还没有达到日军跃起冲锋的30米距离,这是鬼子的战术教程所规定的。而一旦鬼子兵进入最后30米的快速冲锋,八路军的射击效果并不会太好,同时也有被敌人迅速接近和突破防线的危险,近战和拼刺刀,咱们不占便宜,这是事实。

至于遭遇战,那可就没有一定之规了,兹要在枪械的有效射程之内,先敌开火一准是正确的。《亮剑》李云龙华野二师在夜里与大批敌人遭遇,摆脱已无可能,那就抢先在近距离开火,当时解放军的冲锋枪配备数量已经很多,速射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和近距离上恣意倾泄子弹,完全可以把敌人瞬间打懵圈。


度度狼gg


这个答案随着时间和战场环境和枪械技术演变。

排队枪毙的年代,步枪的精度很低,射速很慢,训练有素的军队会顶住伤亡前进到最近距离开火。比如俄罗斯名将苏沃洛夫对士兵的教导就是,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一排枪后马上进入白刃战的自杀战术让毛子拳打土耳其脚踩拿破仑。而英军也曾经让法军百米内先发三枪,踩着鼓点和队友尸体推进到法军18米距离,一排枪就奠定胜局。

在膛线出现后,步枪日益精准,步兵线阵和群射变成了散兵线和精确射击。布尔战争可以说是典型的战例。用无烟火药毛瑟枪的布尔人迎战用黑火药李梅步枪的英军。布尔人从350米外向浩浩荡荡的英军队列射击,5分钟内打倒了700名英军士兵。

之后大家的心思都是如何让自己的枪打得更远更准,连毛瑟手枪的表尺都到了一千米。没想到机枪彻底改变了步兵战术。一战中机枪甚至不需要实时瞄准,只是以高抛弹道向预设区域射击,就可以阻止四五公里以外的一切进攻,不管走跑跳跃,总有一颗子弹适合你。在漫天而降的弹雨下,步枪与烧火棍并没有太大区别。

于是壕堑战成为常态。大规模散兵线冲击变成了暴风小队的突袭,开火距离经常略大于一个工兵铲的长度。于是mp18等射程近火力猛的冲锋枪登上舞台,招呼0到150米的敌人。

对于二战,先进国家就有比较详细的统计结果了。美军的统计认为90%的交战都发生300米以内。当然这是在越南被ak47教育以后,为了m16上位而统计出的数据。统计学并没有帮到美国大兵,伤亡数字才是推动枪械进步的推手。越南丛林的能见度经常小于50米,就算配了8倍镜也只能看蚂蚁上树,这大大压缩了双方的实际交战距离。

进入单极世界,美国的几场战争都是视野开阔的沙漠、山地。观瞄设备的进步使得士兵的瞄准能力超过了步枪的有效射程,500米外的交战变得常见,美军开始重新考虑,要求下一代步枪的有效射程达到600米。与此同时,俄国倒是卷入了多场城市争夺战,也许这是动能比5.8mm弹小25%的5.45弹沿用至今的原因。

考虑长期以来火力薄弱,缺少支援火力的特点,我军擅长的近战,夜战,伏击战,运动战,无一不要求尽力靠近对手,以减小弹药消耗,限制敌军火力应用。如果有统计数据的话,我军的开火距离应该大大小于美军。这在战例、战史、影视中都有所体现。为了最大限度消灭敌有生力量,经常将敌人放至30米以内,甚至先扔手榴弹再打。而通过远距离射击击溃敌人,无俘虏无缴获,则经常被形容为赶鸭子,不被鼓励。

当然,随着我军的正规化,机械化,装甲化,信息化,除了少数特战部队,我军与美军一样,多数士兵只需要将敌人压制在最大射程,让支援火力解决就好。


味冷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非要有个确切的开枪距离的话,在我个人看来,我军应该是在150米内才会开枪。而日军在300米内就会开枪,之所以两者之间大有不同,主要在于所持枪械以及弹药多少的问题。

这里,我们应该确切的知道两个点;第一点:日军装备同八路军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第二点:除装备之外,弹药方面两者之间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下面,我们就这两点给大家切身分析下,为何会出现150米之内的射击距离和300米之内的射击距离。

首先,在抗战期间,我军使用的枪械一般多为中正式步枪以及汉阳造步枪。这类枪械同日军的三八大盖相比较,不论是精准度还是有效射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一来想要在300米内命中敌人,可以说是件十分困难的事。而日军的三八大盖精确度高,有效射程远,穿透力强如果在300米左右就同日军开战的话,显然我军会相当被动。如此赔本的买卖,当然不会干,那和送人头有啥区别。

其次,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根据老兵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那个年代士兵分发到手中的子弹通常只有4-6发。试想下,如果在300米开外看到鬼子就开枪的话,那鬼子围上来的时候该咋办?更何况,精准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乱开枪简直就是浪费子弹,这种行为怎么能忍!而鬼子子弹显然比我们要多,射程还远。

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少影视剧中演的那样,鬼子边走边开枪。到五十米左右,我军才会对敌人开枪,这样不但能高效命中敌人,还能不浪费子弹。等几发子弹打完之后,在上刺刀和鬼子拼命。这点,通常在阻击战中经常会遇到。

而除此之外,我军一般不会和鬼子硬钢,毕竟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拼刺刀我们都处于下风,这样无疑还是在送人头。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影视剧那能信吗?要知道,影视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时候编剧也是经过考量的,并不是赚眼球无脑拍。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军武视界,欢迎关注。


军武视界


两军对阵作战时,距离多少才会开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开枪时依据士兵的直觉与经验来判断,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只不过士兵开枪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中武器的射程。

例如在二战期间,士兵们手中的武器,无论是栓动步枪还是半自动步枪,射程基本上都会在800米~1200米左右,凭借如此远的射界,许多时候只要发现了敌人就会开枪,当然这只限于遭遇战。由于遭遇战的偶然性与突发性,所以作战并不是精心策划的,这个时候只要能比敌人早一步开枪,自己活下来的几率就会大一些,所以这是距离就成了不重要的考虑范畴。

可如果是伏击战就完全不一样了,伏击战讲究的是精准杀敌,利用己方发起进攻的突然性打的敌人凑手不及,而这时敌人距离越近,伏击的效果也就越好,毕竟敌人在500米的位置时,你只能依靠步枪,可如果敌人凑到了50米的距离,那么就可以步枪加手雷了。

可这只限于二战期间的正规战,而现如今的城市反恐作战,距离敌人多近开枪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城市作战当中,当你发现敌人的时候,那么低人与你的距离已经是非常的近了。

根据美军在中东治安战的经验来总结,与敌人在城市交火的距离通常最远不会超过150米,距离近的时候甚至达到了20米。这种距离下作战,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交战的距离过近,以至于美军手中的M16A4已经不在适用于城市作战,大量美军都换装了短枪管的M4卡宾。

综上所述:一般士兵距离多少会开枪?只要有信心打死对方,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枪,距离什么的不重要,交给自己手中的武器去操心就可以了,而士兵本身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干掉想要干掉自己的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