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引言:90年代以来的丁玲小说研究在80年代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基础上向着更加深广的境界拓展,本文拟对近二十年来丁玲小说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整体性,规律性的梳理与点评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期寻找新的研究突破口。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之一,自30年代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莎菲形象轰动文坛起,丁玲究其一生都用一支凌厉的健笔以强烈而独特的女性意识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然而身为左翼作家,丁玲的文学命运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风暴的冲击和主流话语的影响,它的荣辱沉浮引证着现代文学的发展变迁,因而备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研究热情久盛不衰。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80年代丁玲小说研究已取得实质性突破:由主题观念的把握转向思想文化的探究,从整体上的政治功利评判转向艺术上的审美评判。90年代以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向着更深广的境界延伸,新批评理论的引进带来研究视角的拓展与方法的革新,学界对丁玲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多方位多侧面的探讨,本文拟对其进行整体性,规律性的梳理与点评,总结其中的“得”与“失”,以期寻找新的研究突破口。

一、关于丁玲小说女性意识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兴起并在批评实践中得到一定发展,90年代以来日益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批评视角。这一批评方法的引介,为丁玲小说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学者白露首次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阐述了丁玲女权主义的思想核心。80年代末国内已有学者关注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此深入挖掘,并以开阔的眼光将丁玲小说放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生发展的全局背景上,探讨丁玲创作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

万直纯《女性寻找: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从丁玲看现代中国女性精神的历程》以丁玲的创作勾勒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变迁的全过程,指出丁玲创作揭示了中国女性的命运,第一次纰漏了中国女性的心灵密境,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

董炳月《男权与丁玲早期小说》从男性角度分析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认为早期小说“逆向性别歧视”的反男性特征作为一种潜意识贯穿于作家整体创作程序中,具有某种潜在规定性,将男性作为审美对象,以对女性存在方式的再认识塑造新的女性形象,从而形成丁玲创作的特质。

陆文采,王建中《论丁玲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纪念丁玲诞辰一百周年》论述了丁玲创作对20世纪新女性形象的影响,独到地阐发了丁玲创作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价值陆、王以宏阔的眼光,论述了丁玲小说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源流、承袭关系,肯定其文学史意义,也使人们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流变轨迹有了更全面,本质的认识。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丁玲与胡也频


从浅显的女性形象的梳理到深入作家独特的女性意识的探究,并在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勾连中把握丁玲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这种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路径是可资效尤的。关注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对深入认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演变规律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对廓清“女性文学”这一众说纷纭的概念指涉也具有学术意义。

二、关于丁玲小说审美风格的探究

90年代以来,在新的开放态势和多元化研究格局的指导下,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在我国兴起,学界此纷纷投入对丁玲小说审美风格的探究。

杨义最早把丁玲与萧红相比,他说“丁玲是一座突元的山,萧红是一江明澈的水。山有‘群峰共驰骛,百谷争往来的气势,水有‘缥碧千帐见底,泉水击石成韵的魅力。并对丁玲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作了贴切的分析。

万直纯《“心理现实主义”—论丁玲小说的创作特征兼谈新文学的方向》一文,指出丁玲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手法,揭示主人公幽隐的内心世界。它所蕴涵的美学特质不仅深触到人物灵魂深处和时代精神实质,更推动新文学跨越五四初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向更深层发展。彭漱芬概括出丁玲小说女性主体美,怪诞美,雄性美的特质。)

万直纯则以西方女性文学史为背景,以丁玲创作为典范,归纳出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女性心灵世界同构又与西方女性文学同步,从而具有世界意义。(万莲子《“20世纪湖湘女性文学”文化创造的特征》从文化学角度探讨了湖湘区域文化在丁玲审美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彭淑芬《丁玲与湖湘文化》一书更是探讨了丁玲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等所蕴涵的文化深层根源。彭著从湖湘文化本质特征方面观照丁玲的文化风格,以因枝振叶的研究方法透视丁玲的文化个性,创作风格,15极大地丰富了丁玲研究的内容。

对丁玲小说审美风格的探究,学界集中于心理描写和美学特质两方面,在具体分析中,紧密结合主题及作家的女性身份,并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的兴起,开始探索艺术方式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丁玲作品细腻的语言风格似乎很少受到关注,笔者以为从语言角度探讨丁玲小说的艺术风格会突破略显不足的研究现状。

三、对丁玲30年代“向左转原因的探究

由以鲜明女性意识写作闻名的作家转而走向革命文学创作,丁玲30年代这一转型历来是人们探讨的一个焦点。早在1948年冯雪峰对此作过预言。日本学者中岛碧也有详细解析,90年代以来的探讨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1953年的全家合影。前排丁玲、蒋祖慧,后排蒋祖林、陈明。


林伟民认为丁玲的转变是由于经不住批评的诱导:邹午蓉指出生存环境的险峻使得作家陷入创作困境,是转型的内因;惨痛的经历,左翼思潮的影响与推动是作家转变的外因。孟悦,戴锦华则认为1930年的转变是作家内在危机与意识形态特点的合力促成的。

以上的阐释兼顾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丁玲创作转型的原因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剖析全面,见解深刻。但无论是迫于时代的召唤还是自身书写的压力,研究者们都仅止于阐释作家走向转型是一种必然,而忽略了革命如何成为现代知识分子自发的诉求,以及转向革命的选择与知识分子自我之间的关系。贺桂梅以转变时期的作品为对象,从知识分子的革命诉求与现代个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角度,重新阐释了丁玲“向左转前后的内在思想动力角度独特,剖析深刻合理。《自我的困惑及其克服—论丁玲小说创作转变的心理内涵》通过对创作主体心理内涵的深层分析,得出丁玲转向革命不仅是为解决个人话语困境,也是寻求自我救赎。

对丁玲30年代创作转型原因的探究,从90年代初简单的外部环境影响论到新世纪以来的深入创作的主体心理层面,学界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询作家创作转变的真正动因,将问题转变为一个实在的文学话题,从而有可能贴近问题的实质。

四、关于丁玲解放区小说的研究

长期以来,学界将丁玲解放区前期创作置于社会政治学层面分析,这一套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遮蔽了丁玲恢复了曾因一度思想左倾而中断的女性自我意识,从而淡化了作品中所包含的作家女性性别色彩,把丁玲基于女性性别立场对“妇女问题”的独特且极富个性深度的思考纳入到单一的政治话语模式中加以褒贬,忽略了作品中凸显的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强烈关注。90年代以来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状况,并由此引发了大批研究者对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话语复杂性的探讨。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 版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7年


周可《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潜女性话语》一文,对丁玲解放区前期代表作中的女性性别话语的构成形态及其深层寓意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作品对女性的生存境遇做了深入的体察。周文用女性文学批评方法深入分析,将潜藏在文本中的作家强烈的女性意识揭示出来,打破了以往狭隘的社会政治学解读,开启了丁玲解放区小说研究的新局面。王明丽、黄科安的文章沿袭周文的观点,分别指出40年代的丁玲关注新的政权体制中女性的生存命运,以及构成女性种种困境与政权体制的关系,以此展示深化了的女性意识。

在对解放区前期小说重新解读的基础上.学界也将目光投向丁玲整个40年代的创作。万国庆《徘徊在“五四”文学传统与战时文化规约之间——论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指出政治功利目的与个人艺术追求,五四文学传统与战时文化规范之间不可调和的两难处境,使得延安时期丁玲创作呈现出矛盾性,复杂性与多样性。

常彬认为40年代初是丁玲女性立场的强烈反弹,而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热衷于塑造“政治化”了的“狐狸精”型坏女人,已停止了性别思考笔者以为,这一推理多主观臆断而少学理化的思考,不切合作品实际,也背离了作者的创造初衷。贺桂梅以丁玲创作个案为切入点,引出40年代文化体制蕴含的性别秩序问题的讨论,通过对《在医院中》细节分析指出身处其中的作家所面临的身份政治的冲突及其暧昧的解决方式。贺文从思想史的角度介人,对丁玲进行文化方面的研究,这一视角无论对丁玲还是对解放区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识和理解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与政治,作家创作与政治操纵这些规约着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是很有启示的。

90年代以来丁玲小说研究述评


纵观近20年来的丁玲小说研究,理论方法的革新,批评视角的拓展,独立谨严的批评态度的形成使得丁玲小说研究空前活跃起来,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对丁玲小说创作的研究不只局限于作家作品的孤立研究,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中审视丁玲创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有贡献,作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丁玲对20中国文学的贡献得到研究界的充分认可。

然而丁玲研究中依然存在着不足对丁玲小说审美风格的探讨由于止于女性意识所呈现的美学特质和心理现实主义两方面的探讨,显得薄弱,而且对心理现实主义这一特征的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表现技巧上的分析,未探讨这些技巧如何在与作家的女性创作心理妥帖地缝合中显示其独特性;另外,丁玲小说细腻而带有抒情性的语言常常为研究者们忽视,而这也恰恰是彰显作家女性身份的独特之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解决,让我们共同期待丁玲小说研究另一个崭新局面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茅盾女作家丁玲[A]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

[2]钱荫榆.丁玲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文学评论丛刊,1982.

[3]王友琴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和妇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3)

[4]赵园.艰难的选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万直纯.女性寻找: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