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適應的育兒方式也不盡相同。

世界各地的專家聲音也是五花八門,甚至不乏相互矛盾的聲音。

比如:

希爾斯的親密育兒法說:要讓孩子時刻體會到關愛,所以孩子哭要及時回應;

可是曾經風靡一時的“哭聲免疫法”的鼻祖華生,卻提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兩者都是專家,可是育兒觀念完全相反。

在十年前,我也看到了“哭聲免疫法”,這個方法被傳到國內,一些中國媽媽也用了這個方法。結果,後來有研究證實孩子經過“哭聲免疫法”的訓練之後大多都不幸福,抑鬱甚至自殺,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很多都有睡眠障礙,甚至人格障礙。

幸好,當時我沒捨得用。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 孩子一哭就去抱,是否是溺愛孩子?
  • 孩子哭了不去抱,是否是冷淡孩子?
  • 孩子,到底何時應該抱?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無論各大專家的意見是否相左,但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

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這個過程中對孩子的影響,會滲透進孩子的一生。孩子現在及將來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繫。

偉大女性宋慶齡曾說過一句話,“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在不同的家庭文化中,有著不同的育兒方式;不同的育兒方式,對幼兒的成長有著不同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分辨自己與孩子的性格差異,瞭解自己的育兒方式及其對孩子的影響,我們就能更好地調整,成為成長型父母,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現在,有這樣五種主流的育兒方式。

有的人是其中某一個類型,有的人在兩個類型中來回搖擺,有的人正在從這個類型向那個類型過渡。

瞭解自己屬於哪一種育兒方式,不是為了“貼標籤”,因為這個標籤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瞭解這些,是為了更好的調整,不斷改善,讓我們和孩子能更加和諧,彼此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類型的含義,我每個類型都舉同一個事例,根據不同的反應方式,反思自己屬於哪一種。

(一)權威型(控制型、專制型)

這樣的父母,控制感很強,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說的做,就會很生氣,會批評孩子,會強迫孩子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不去管孩子是否開心。

有意見,保留。

按我說的做,就可以了。

比如:

降溫了,孩子想出去玩。這樣的媽媽會說:

——孩子,今天降溫了,出去玩的時候加一件衣服,不然會感冒!

然後不管孩子同意與否,拿過一件衣服,就給孩子套上。如果孩子反抗,她就會吧啦吧啦說一堆“必須要穿上,感冒還得吃藥”、“必須得聽我的”、“媽媽都是為你好”……直到孩子穿上為止。

這個類型中的媽媽,如果偏堅定一些,根本不會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如果偏和善一些,則會在形式上問問你的意思,但是根本不去聽你的想法,而是想法設法讓你最終聽從她的話。

【結果:】

這種方式養育下的孩子,大概會有這樣四種情況

  • 會反抗,會叛逆,怎麼擰巴怎麼來;
  • 還有就是“順從”深入骨髓,一輩子唯唯諾諾,遇到任何權威都不敢反抗;
  • 將父母的控制學到爐火純青,將控制用在自己身邊的人身上,比如下屬,孩子;
  • 另一個就是對這種“控制”討厭至極,將來自己做了父母,絕不對孩子用控制手腕。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二)溺愛型(嬌縱型)

這樣的媽媽,沒有自己的立場,非要說一個她的立場,那就是:只要孩子高興,做什麼都行。

孩子一哭,遙控器趕緊給他;

孩子一鬧,零食趕緊拿下來;

孩子一打滾兒,趕緊把玩具買下來;

看到孩子笑了,她便滿足了。

如果降溫了,孩子想出去玩兒,這樣的媽媽會說:“寶貝,降溫了,來,媽媽給你多加一件衣服。”

如果孩子不樂意穿,媽媽不會強迫孩子穿,而是會拿著衣服跟著孩子出去,隨時準備著。

當孩子發現外面真的很冷,媽媽就會趕緊把外套給他穿上;

如果孩子一直沒冷,媽媽就再把衣服拿回家,毫無怨言;或者一邊唸叨著白拿了,一邊下次還繼續拿上衣服跟著。

【結果:】

在這種養育方式之下, 有可能會出現這樣三種情況

  • 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斷索取,啃老啃得理直氣壯;
  • 孩子到了學校和社會上,也認為他應該被照顧,別人應該以他為中心,如果沒有這樣,他可能會覺得別人過分,感覺自己很受傷,形成受害者心態;
  • 孩子學會了父母不求回報的愛,感謝父母的愛,同時回饋給父母同樣的愛。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三)建議型(解釋型、講道理型)

這樣的媽媽,會直接把自己的建議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否接納。採納媽媽的建議,媽媽開心;不採納媽媽的建議,媽媽也能接受,也不會強行扭轉孩子的做法。

這類的父母比較理智,能夠分得清自己與孩子。

比如:

——孩子,今天降溫了,你應該再加一件衣服,不然會冷的。

——媽媽,我不想加衣服。

——你看,昨天溫度15度,你穿了一件毛衣和一個外套正合適;天氣預報說今天最高溫度才10度,你要是不加外套容易凍感冒,最好把外套換成薄棉衣,應該差不多。你都長大了,要慢慢學會看天氣,或者你可以開窗先試試外面的溫度,然後再選合適的衣服……

如果道理都講完了,建議都說完了,孩子採納,她們會開心;如果最終還是沒有采納,他們也能接受。

這個類型的媽媽,有一定的界限感,不會過度控制,也不會過度溺愛。

【結果:】

這種養育方式下的孩子,大多會有這樣三種情況

  • 越來越厭煩父母講了N遍的大道理,不太願意和父母聊天,免得總是被教育;
  • 懂得父母的心,接受父母的道理,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將來做了父母也會給自己孩子講道理,也會給孩子提建議,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 知道道理說幾遍就記住了,說再多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以後會盡量避免給別人講道理,同時懂得如何對他人表達愛。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四)忽視型(冷漠型)

這個類型的父母,就是孩子願意幹啥就幹啥,願意穿啥就穿啥,我不在意,與我無關。

這樣的父母,估計都不會看天氣預報,提醒孩子多加一件衣服吧。

因為他們忙,要忙著工作,忙著做家務,忙著打遊戲,忙著追劇……實在沒什麼心情,沒什麼精力去管孩子的細微之處。有的父母還會冠冕堂皇地對外號稱:“散養對孩子更好。”

如果孩子自己也沒注意,凍感冒了,沒準等到第二天他的父母才會發現孩子擦鼻涕擦的鼻子都紅了,然後說一句:“你這是感冒了嗎?怎麼這麼不小心?一會兒帶你看看醫生,拿點藥。哎,又得和領導請半個小時的假了。”

僅此而已。

【結果:】

  • 有反社會行為的人,大多數都來自於這種家庭。
  • 自己成長的三觀正,獨立能力強,堅強勇敢,不怕挫折,可獨當一面。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五)成長型(正面管教型)

這個類型的父母,堅定而和善。

  • 既有規矩,有邊界,有堅定的堅持,不溺愛孩子;
  • 同時,也能保持對孩子的尊重,和善相待,不發脾氣,不懲罰,不打罵。

如果天氣預報降溫了,這樣的父母可能會以提問的方式對孩子說:

——“孩子,你能想到什麼辦法知道今天比昨天冷一些還是熱一些嗎?”

——“寶貝,還記得昨天你穿啥衣服嗎?今天這樣的溫度,你覺得穿什麼合適?”

讓孩子自己思考得知溫度的方式,自己思考衣服是否需要增減。

通過生活中每件小事的如此引導,孩子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父母會越來越輕鬆。

這個類型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沒有命令與反抗/順從,也沒有溺愛和厭煩/不懂感恩。

只有尊重和成長。


這五種主流育兒方式,有你用的那一種嗎?效果如何?

結束語

瞭解自己的育兒方式,不是為了貼標籤,也不是為了破罐子破摔,更不是為了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斷自責。

瞭解自己的育兒方式,才能看到不足與需要改善之處,看清我們努力的方向,去用心前行,就足夠了。

現在的我,還沒成為“成長型”。

我現在依然在

控制型(生氣時、繁忙時、在負面情緒中時)與溺愛型(開心時)之間來回搖擺,只是隨著我不斷學習,這種搖擺的振幅越來越小,大方向一直是在向著成長型前進的。

不知道我何時才能達到成長型的狀態,但是我相信:只要一直在前進,即使步伐再小,也有實現的那一天。

你們呢?

你們在哪個類型中?

有沒有和我一樣在控制型與溺愛型之間來回切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