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他與王維“同居”,與杜甫交往,他是隱士,也是一位詩人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這首詩讀來是不是非常肉麻?換在現代,也是一首讓無數多情男女淪陷的詩歌。然而沒想到,這首詩竟然是王維寫給好友裴迪,一個大老爺們的詩!

對於這個名字,相比大家並不陌生。沒錯,他就是詩人王維的基友。裴迪早年與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王維寫給裴迪的詩竟然多達三十多首!比如《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酌酒與裴迪》《贈裴十迪》《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菩提寺禁裴迪》……裴迪也寫過《輞口遇雨憶終南山因獻王維》、《留別王維》等。不過可惜的是,裴迪留下的史料很少,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

除了以與王維的友誼出名外,裴迪自身也是一位詩人。比如這被收入唐詩三百首的《送崔九》,《送崔九》又名《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



送崔九

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他與王維“同居”,與杜甫交往,他是隱士,也是一位詩人

崔九:即崔興宗,嘗與王維、裴迪同居輞川。南山:即輞川南邊的終南山。馬上口號:在馬背上順口吟成詩句。崔九不僅是王維、裴迪的“同居好友”,也是王維的小舅子。王維曾寫過兩首關於崔興宗的詩,即《送崔興宗》和《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崔九早年與王維、裴迪唱和,後出仕為官,官至右補闕,但不久即對官場生活產生厭惡情緒,去官歸隱。裴迪為之餞行送別,作此詩以勸勉。

全詩的意思是說,你若要歸山無論深處淺處都要去看看;要盡情地賞玩山巒溝壑的清淨秀美。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暫時遊了遊就匆匆出山。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世說新語·品藻》載:“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

這首大約作於唐玄宗後期。那個時候由於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和李林甫的黨羽,寵幸楊貴妃。而崔興宗、裴迪作為王維的親戚好友,都和王維一樣,屬於李林甫的政敵張九齡一黨。張九齡被罷相,王維心灰意懶,看破仕途,醉心山水。而崔興宗和裴迪,與王維志趣相投,一起遊覽賦詩,琴酒自娛。所以,裴迪寫這首詩,不僅僅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因此作者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託,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或許這也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這些士大夫唯一的選擇。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繁榮昌盛的大唐迎來它最大的危機。

裴迪的好友王維被叛軍俘虜,關押在洛陽寺廟中。裴迪冒險來看王維,王維就偷偷寫了一首 《菩提寺禁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王維的弟弟當時做刑部侍郎,正三品,相當於現在最高法院的副院長。他提出把自己官職削了,為王維贖罪。他還將這首《菩提寺禁裴迪》呈給唐肅宗。唐肅宗最後赦免了王維。

值得一提的是,裴迪與唐詩雙子星座的杜甫也是好友。肅宗時任蜀州刺史,曾與杜甫唱和。杜甫有詩《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表示對裴迪和他來詩的推崇。

我們都知道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對李白崇拜至極。而李白最崇拜的是孟浩然,曾經寫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孟浩然與王維的關係過密,有詩《留別王侍御維》,稱王維為知音。而王維顯然和裴迪關係最為親密,不僅同居輞川,更志趣相投,詩酒酬和。王維去世以後,為避免睹物思人,裴迪離開了輞川,來到了蜀州。杜甫此時正寄居在成都,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詩《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給杜甫,表示對杜甫的懷念。杜甫深受感動,便寫詩作答。

是啊,誰不會感慨?當年曾經一起喝酒作詩,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在戰亂中失去音訊。山河破碎,故人再相見,淚眼婆娑。世事蒼茫,人世無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