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汉人眼中的王莽,圣人皇帝,被斩首后千余人愿意陪葬

王莽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他所受到的争议关键在就在于他所建立的新王朝是通过篡位窃国的手段达到目的的。但是现代的很多史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但从“正统与否”来评价王莽这个人物有失公允,无论是从王莽的才学,还是他对社会的贡献来看,他都不应该被称为

“巨奸”的名号。

西汉人眼中的王莽,圣人皇帝,被斩首后千余人愿意陪葬

甚至在反莽势力将王莽斩首后,有千余人老百姓和官员愿意跟随一起殉葬,由此也可见,王莽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颇受官员和老百姓的爱戴。所以说,对于王莽这个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物的评价,还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世人眼中的奸臣

在很多人的眼中,王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莽灭亡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这在注重正统的古代史学家的眼中便是万死难辞的重罪。在他们眼中,这与才学无关,与人品无关,只要你做了,那便是错了。

西汉人眼中的王莽,圣人皇帝,被斩首后千余人愿意陪葬

其实,王莽的皇位来的确实虽不光明正大,但是也没有那么龌龊。因为据史书记载,王莽并没有杀死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而是汉平帝看着大势已去,自己没什么本事,王莽又将官员和老百姓笼络的很好,这个国家实在是没自己什么事了,所以,便心一横,将皇位禅让给了王莽。固然汉平帝这里面有不得已的理由,但是与戮皇室之间毕竟还隔了一层面纱,这层面纱没掉,双方便还有些脸面在。

很多人认为王莽心狠手辣。为什么呢?因为王莽杀了自己六个儿子之中当中的四个。的确是心狠手辣。虎毒尚且还不食子,由此可见王莽比之毒虎也不遑多让。但是,这四个儿子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西汉人眼中的王莽,圣人皇帝,被斩首后千余人愿意陪葬


首先长子王宇。长子王宇不满王莽对待汉平帝外戚的政策,便想着编一个异象来胁迫王莽就范,却不曾想计谋败露直接为自己引来的杀身之祸。次子王获在家中杀了一个婢女,本着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原则,王莽大义灭亲杀了次子。四子王临与王莽的侍妾私通,怕行迹败露想下手杀了王莽,却被王莽反杀。五子王兴确实被自己的小舅子死罪株连致死。

其实,看到这里也不难看出,除了五子王兴死的冤枉一些,其他三人也都是罪有应得。虽然王莽的心确实狠了一些,但是也正因此体现出了王莽大义灭亲,国法为重的坚持。

王莽的治国目标是达到孔子眼中的美好世界,遵循的是儒家治国,所以王莽在当时还被称为圣人皇帝。

王莽的改制

王莽登基以后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支持,这和王莽几十年围观的坚持和颁布的有利于民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而王莽在建立新朝以后实行改革,也没有一项不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理念。

西汉人眼中的王莽,圣人皇帝,被斩首后千余人愿意陪葬

1. 土地制度的改革

王莽在土地上实行以王田制为名的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的实行,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的税收,丰盈了国库。

2. 禁止奴隶买卖

王莽在一定程度上非常重视人权。颁布政令,禁止奴隶买卖,这让很多原本是奴隶的人恢复了自由身份,而这个政策也得到了很多民众的支持,大大收买了人心。

3.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西汉时期开始就一直存在。王莽重农抑商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高利贷和物价的管理上。抑制商人对农民的盘剥,直至高利贷,控制物价。

这种政策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王莽在登上皇位了十几年中一直致力于推行自己的改革,因为这些改革政策触动了很多地主豪绅和商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改革推行并不顺利。甚至在新政权末年,有地主豪绅为主要力量建立的军队纷纷起义要推翻王莽政权。

但是王莽的改制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王莽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汉末年百姓穷困潦倒的社会现实,使百姓的生活有了起色,缓和了激烈的社会矛盾,让社会总体上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前进。而这,也是老百姓支持拥护王莽的原因。

西汉人眼中的王莽,圣人皇帝,被斩首后千余人愿意陪葬

只不过,刘氏宗族势力和地主豪绅势力反弹厉害,导致王莽政权的失败,王莽本人的斩首身亡。但是有了这么一位能做到切实让利给民众的皇帝的出现,那么在王莽身死的时候,有很多人想要以死殉葬的想法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