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朱棣臨終真想傳位朱高煦嗎?《大明風華》大膽虛構疏漏太多

向敬之

1

《大明風華》熱播,劇情重點反映永宣盛世的悲歡離合,尤其對朱棣臨終一幕的設計,看似驚心動魄,其實顛覆歷史。

劇中設計,朱棣第五次北征失利,病倒移駕榆木川,臨終前夕,召來內閣首輔楊士奇,意欲改變初衷,傳位漢王朱高煦。

劇中的朱棣考慮,太子朱高熾已病入膏肓,不能立這個活死人承襲大統,認為他做不了事就做不了皇帝。他屬意的太孫朱瞻基,雖然年輕有為,但經驗不足,不是老二漢王朱高煦與老三趙王朱高燧的對手。


朱棣臨終真想傳位朱高煦嗎?《大明風華》大膽虛構疏漏太多

王學圻飾朱棣

因為號稱六十萬大軍的永樂軍團,能征慣戰的老二、老三是絕對的主力。

然而,這些只是大膽的虛構,史料未載此事。電視劇的設計,鋪設了朱高煦與朱高燧掌握重兵的前提,打了四年內戰才登上皇位的朱棣,是血海中崛起的天子,他不想子孫重演靖難一役的悲劇。

結果,朱瞻基利用扈駕便利,夥同楊士奇、樊忠、于謙,幹了一件貌似悖逆的大事。

2

易儲為動國本,是國家大事,而且會壞傳位規矩,不利於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

雖然明朝十六帝,大多不是嫡長即位。但是,太祖開國伊始,就以嫡出的皇長子朱標為儲君。儲君英年早逝,朱元璋曾考慮過改立英武的皇四子朱棣,卻被堅守儒家繼承宗法制的翰林學士劉三吾打破。於是,朱元璋以朱標次子朱允炆(嫡長子早逝,朱允炆生母為繼立太子妃,故朱允炆也就成為了新的嫡長子)為皇太孫。

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卻因靖難一役,失落大位。

朱棣登基,也曾在已有嫡長子為太祖指定燕王繼承人的情勢下,考慮過改立嫡次子,卻最終又被擁護儒家宗法制的大學士解縉等打破,還是確定繼承太祖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

故而說,易儲,斷然不是朱棣臨終一念之間所能決定的。這,牽動著整個朝局,受到了內閣與諸部院士大夫集團的集體掣肘。

朱棣於永樂二年立長子朱高熾為儲君,九年立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為太孫,而且將漢王朱高煦強令就藩樂安州,察覺趙王朱高燧意圖簒弒而將其嚴密監控。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歲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金幼孜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時值盛夏酷暑,於是張輔和楊榮命人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朱棣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

與此同時,由張輔等鎮守大軍,楊榮與少監海壽進京密報。留守京師的儲君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有驚無險,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3

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劇與歷史有很大的差距:

1.朱棣此次御駕北征,朱高煦被強制在樂安州藩地,朱高燧被監管在京城,朱瞻基也沒有從徵。

隨駕統軍的大將,為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武安侯鄭亨、成山侯王通等,由他們掌管左右軍。出征前,朱棣下令: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為前鋒,開始永樂最後一次北征。

2.此時的朱高熾,並沒有病入膏肓。他即位後,還做了十個月皇帝,而且頗有建樹,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


朱棣臨終真想傳位朱高煦嗎?《大明風華》大膽虛構疏漏太多

梁冠華飾朱高熾

朱高熾掌權的次日,就釋放了因反對永樂帝第三次遠征蒙古而被囚禁的前戶部尚書夏原吉。登基第一天,恢復夏原吉的戶部尚書。隨後,他兩次恕免忠於建文帝而被永樂帝處死的齊泰、黃子澄等官員的家屬;改組內閣,起用先帝貶黜的能臣進行集體領導;選用賢臣,任命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輔政,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廣開言路,不包庇貴族及皇族違法;取消皇帝專享,推行公平購買制度;減免賦稅,改貸為賑,減輕農民負擔;在思想上,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崇尚儒學,褒獎忠孝,推行王道;改良科舉制度,顧及南北合理取士;取消宮刑,慎用株連,限制皇帝法外用刑等。

3.朱棣病逝,大營主事者為英國公張輔與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學士楊士奇留守京師,並未前往迎駕。張輔為永樂朝軍事統帥,且有姐妹於永樂七年被冊立為貴妃(即昭懿貴妃),且有一女(即張敬妃)嫁給了太子朱高熾。他自然會為女婿入承大統傾盡全力。

4.朱高煦之子朱瞻圻當時在京師,偵知永樂駕崩,密報朱高煦。朱高煦秘密派人至京城,圖謀大事,被朱高熾察覺。於是朱高熾將其召回京師,賞賜兩萬石,其實就是不使其逃離視線。

5.劇中掌管御林禁衛的樊忠,是明朝人物。但他不是永樂年間的人,而最早出現在明英宗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為皇帝護衛將軍。他最英雄的事情就是舉錘擊斃禍國太監王振,而最悲壯的事蹟卻是在掩護英宗撤退時被亂箭射死。此時,距離永樂二十二年,有二十五年。

6.劇中稱朱棣此次北征一年有餘,其實不然。朱棣第五次北征,始於永樂二十二年正月,他七月病逝,前後僅半年。而朱棣統兵出征,則是四月出行,三個月後病逝。此前第四次北征,於永樂二十一年十一月結束。

7.朱棣病逝在七月,雖在關外漠南蒙古地區,也不可能是大雪紛飛。

8.此次北征的對象,為蒙古韃靼部首領阿魯臺。也先的祖父馬哈木,是瓦剌的首領,但沒有潛入明朝軍營養過馬。他於永樂七年被朱棣冊封為順寧王,七年後死於征討蒙古大汗阿魯臺的戰敗。此時,瓦剌的首領為也先的父親脫歡,他雖然只是表面上對明朝表示忠順,而討得了順寧王的襲封,但還不敢公然挑戰大明王朝。瓦剌挑戰明朝,需要明正統年間。


朱棣臨終真想傳位朱高煦嗎?《大明風華》大膽虛構疏漏太多

俞灝明飾朱高煦與朱亞文飾朱瞻基

9.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在翰林院任職,並沒有參加永樂的最後一次北征。

綜上,可知編劇對這一段歷史及人物關係,是不甚瞭解的。

他們甚至為了突出朱棣“誤我事小,誤國事大”的帝王心術,召來楊士奇承擔書寫易儲遺詔的重任,殊不知楊士奇是強烈的反漢王領袖、忠誠的擁太子鐵桿。

這,無疑是把最高機密當兒戲。

朱棣登基不久,建立內閣,楊士奇便在其中參預機務。朱棣每次北征,都是楊士奇輔佐太子留守京師,燮理政務。

朱高煦與朱高燧恃寵,離間太子,甚至趕走、害死了支持朱高熾的大學士解縉。楊士奇毫不畏懼,而是一再對朱棣說太子“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託”(《明史·楊士奇傳》),使疑慮的朱棣龍顏大悅,深感欣慰。

永樂十二年、十八年,楊士奇兩度被短暫下錦衣衛詔獄,都是因為涉及太子,一是袒護太子而因免責受集體攻擊,一是輔佐太子失職而被朱棣懲處。楊士奇被釋放後,仍不改初衷。

朱高煦奪儲之念,一直存在,故而朱棣兩次命他就藩都不赴任。朱棣耳聞其有覬覦之舉,問吏部尚書蹇義。事關皇家骨肉親情,解縉死於非命就是前車之鑑。蹇義裝傻充愣,楊士奇果斷諫言,最終使朱棣於永樂十四年下定決心,將朱高煦趕出京師就藩,並削除他兩個護衛營。

正是因為楊士奇的忠誠,朱高熾即位後,將其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加少保、少傅,任內閣首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