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岳飞如果不死会不会发展成刘裕桓温?

高碳胖子


五代十国,朝代的更替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开国的皇帝都是前朝手握重兵的大将,包括大宋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所以,北伐,对赵宋王朝而言,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从赵构个人利益来看,北伐成功,自己也要失去位子;北伐失败,自己要成为阶下囚。北伐成功或者失败,都是败局。刘裕北伐成功一半,转眼屠灭司马家族;桓温以北伐为手段,以篡夺为目的,把由于北伐而增进的实力和威望用之于篡夺。倘若岳飞真的北伐成功,要当刘裕、桓温,谁能挡住?

那么,岳飞如果不死会不会发展成刘裕桓温?我认为不会,理由如下:

1、宋朝以后,朱熹等发展儒学成理学,忠君爱国的思想成了内核。因此,只要不想被人指责无节(即气节或节操),就必然会忠于国和君。长期的教育下,不知不觉已经深入人心。

2、人生信念坚定如一。岳飞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3、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一点岳飞和恒温是不同的。北伐一日不成功,则岳飞一日战事不停。恐怕也没有时间造反。

岳飞作为南宋的抗金名将,为南宋做出了许多贡献,可是最后就因为小人给安的莫须有罪名而丢了性命,不仅伤了军中将士的心,也伤了南宋百姓的心。岳飞的忠义在每个朝代都被帝王弘扬传颂。到宋孝宗时,岳飞得以平反昭雪,皇帝把他的墓改到了西湖畔栖霞岭,并追谥为武穆,后又追谥为忠武,封鄂王,岳飞在宋、元、明三朝,到备受帝王和百姓的尊重和崇拜。正如孙中山先生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岳飞长命百岁,也成不了刘裕、桓温。

南宋、东晋的对比

1142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也就是岳飞的大限之年。距离1127年南宋建立,仅有16年之久。虽然从地理环境来看,南宋与东晋的版图大致相似,其根本的军事理念都是划江而守,但此时的南宋刚刚在江左站稳脚跟,尚处于草创阶段,与偏安已久的东晋朝廷并不相同。

在桓温真正步入权力中心时,即他成为荆州刺史的永和元年(345年),距东晋建国已过去29年。刘裕兴起得更晚一点,要等到东晋末期,桓玄篡位之时才得以崭露头角。

时间上的差距,加上外来压力的区别,造成两国军事倾向的不同。金国刚刚结束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行动不久,趁其军力正盛,寄希望于一举歼灭残存的大宋政权,因此不断施加军事压力,战事频仍。反观东晋这边,北方正处于大分裂的十六国时期,在桓温、刘裕把持朝政的时期,存在着前秦、前燕、后秦、南燕、北魏等多个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很难有机会展开对东晋的战争。甚至在政治舆论上,东晋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这也是北方势力未敢大规模入侵的原因。前秦苻坚手下的谋士王猛就曾留下遗言: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东晋虽然半壁江山,但人心所向,是南宋立国时不能比拟的。

从两国内部政治环境来说,南宋的宋高宗是个皇权欲望极强的人,不愿迎回徽钦二帝(实际上也不可能),即使做了太上皇也要把着权力不放。《宋史》评曰“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高宗以守成之主的姿态临国,虽然任用奸臣,但大权不落,这点则是弱软的东晋不能比的。

东晋朝廷是从“王与马共天下”发展而来的,其特点就门阀士族参政,分割皇权甚至超越皇权,《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对此给出了总结:“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桓温本身就是门阀士族的代表,是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的产物,但与他同时期尚有谢安、王坦之等人在朝,因此可以阻止桓温进一步坐大,到了刘裕时朝廷内外无人,刘裕自然能做了皇帝。

岳飞之世不具有这样的环境,他是没机会发展的。

岳飞、桓温、刘裕

大环境说完,在说小的个人。桓温、刘裕都是有志于天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岳飞相比之下就没有这种野心。

同样是北伐,岳飞率领军队的目的就在于克复神州、恢复版图,桓温、刘裕的目的则在于为自己造势,在朝廷上加重声望,赢得政治砝码。

岳飞曾面见宋高宗,述说自己北伐的经略:

“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遣王师前进...京畿、陕右可以尽复。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

其中可谓把具体步骤都陈列出来,供宋高宗参考,可见岳飞确实一心扑在北伐事业上,只求能击退金兵,别无野心。

反观桓温,其北伐时只攻打到长安附近便撤兵,毫无进取的态度,还曾扬言要朝廷迁都到洛阳,借以恐吓朝廷,拥兵自重。甚至在他亲手扶立的简文帝病重时,不敢入朝觐见,生怕有去无回,可见其疑心之重。

至于刘裕,虽然北伐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攻克长安之后,因为听闻大后方建康留守的刘穆之去世,怕略有闪失,快马奔回朝廷,致使长安失守,再度沦陷。可以说这些北伐都是假象了。

总结

在客观事实上,南宋不具备被岳飞篡夺的政治环境;在主观态度上,岳飞也不像桓温、刘裕那样野心勃勃,因此即使岳飞不被奸臣所害,也不会成为叛臣。


闲饮东窗


大家认为驱除鞑虏还我河山最重要,而对宋高宗来讲,他的位子最重要。所以在不妨碍他位子情况下,是可以打一下的。但如果妨碍了就不行了。再说,老赵家传统上重文轻武,为什么,继承五代教训,对武将造反忧心忡忡。我们看历史,穿透一切去看、就是2个斗争,一个是权力斗争,一个就是权力的继承的斗争,这2个是最大的政治,什么主义,什么革命,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相关的。\u2028\u2028那么赵构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还真有。岳飞最大问题有2点。1. 有道德洁癖。2. 喜欢结交文人,自己还能写出小重山,满江红(怒发冲冠就算存疑,另一首也相当不错) 这都是犯了大忌的。先看中兴4将,张俊能文不能武,总参谋长的角色,没什么好担心的。韩世忠能武不能文,能打仗但粗鲁,娶的还是梁红玉,没有任何反叛的动力,就算反叛了也不过叛将而已。刘光世,更拿不上台面了,就是凑数了。最大愿望就是拿钱走人做富家翁。最后得到罢免兵权的要求立即领了钱走人,后续都不管了,最后酿成淮西兵变,手下10万人都投降了金国。只有岳飞,第一为人品行端正,自己不贪财不好色,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这真是大好事,但反过来赵构就要想了,民心得了以后怎么办?岳飞第二个优点更致命了,就是有文化水平,能诗文,和文人阶层交往很好。这更是大忌了,岳飞从小是雇工出身,应该没有机会正经上过学,后来一直打仗,最后居然能写出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种句子,真是天赋奇才\u2028\u2028但对岳飞是天赋奇才,对赵构就是心腹大患。岳飞有兵,岳家军,有民心,有读书人的追捧,最后再立大功,那真是无人能制,只能靠岳飞的道德自觉了。我们就讲刘裕,包括曹操,开始时候都也只是想为朝廷立功而已,但最后他们不再上层楼他们手下人就先不干了,我们在公司里也看得见,销售部门觉得功劳是他们的,但后勤市场包括人事财务都不干了,老大要摆平的。这是销售部门或者分公司没有造反能力,如果有,再不满意就自己拉出去单干了。所以很多时候老大也是被逼的,要为手下人为盟友争福利,否则真就是宋江要一杯毒酒送李逵了。\u2028\u2028扯远了,历史上在这种想立功时候一定要防功高震主。案例也有很多,王剪出兵灭蜀前,不断问秦王要房要地。萧何把子女亲属都送到刘邦军前,类似做人质。郭子仪皇上说回来就回来说打哪里就打哪里,哪怕因此吃败仗全军覆没都在所不惜。这些岳飞都做不到。既不能贪财自污,有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岳飞又超级年轻,死的时候才39岁,让他再打20年仗,真可以恢复中原的。\u2028\u2028于赵构,对岳飞真是越来越不放心。对岳飞,自问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按直道而行。于我们吃瓜看客,不仅十分叹息。归根结底还是赵构太弱了,朱元璋会在意徐达吗?李世民大手一挥李靖谁敢造反?刘邦大不了就亲征么,先灭项羽转手再灭了韩信彭越就好了。赵构承接大乱之后,虽然政治手腕可圈可点,再建南宋十分不容易,比南明的那帮败家子好多了,但和刘秀比起来差太多太多。可惜了岳飞。那么最后问北伐成功会不会造反呢?这问题和问诸葛亮北伐成功后会不会造反一样。他们是有道德洁癖的人,是对自己有很高道德要求的人,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念是甘愿献出生命的,他们就是。所以不会。


zgh411422


不会。

首先,精忠报国是岳飞的信仰,所有行动都是朝这个目标而努力。心中那种忠君为国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其次,所有跟随他的人,也大多抱有和岳飞相似的理念,如果他反叛,所有人的信仰就会崩塌,不一定会跟他一起反叛。

第三,南宋皇帝虽然软弱但不昏庸,更不是儿皇帝,南宋政权牢牢掌握着,时刻在提防着岳飞,所以岳飞没有机会。

第四,环境不允许,当时金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团结一致的南宋都不一定是对手,如果再起内乱,金国极有可能趁乱而动,进而得到整个中国,当时的各阶层绝不想看到这个情况,因此即便有这个机遇和想法,也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繁华已逝


你这话问的正是宋高宗想问的,也是宋高宗所担心的。我们现在认为驱除鞑虏还我河山最重要,而对宋高宗来讲,他的位子最重要。所以在不妨碍他位子情况下,是可以打一下的。但如果妨碍了就不行了。再说,老赵家传统上重文轻武,为什么,继承五代教训,对武将造反忧心忡忡。我们看历史,穿透一切去看、就是2个斗争,一个是权力斗争,一个就是权力的继承的斗争,这2个是最大的政治,什么主义,什么革命,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相关的。\u2028\u2028那么赵构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还真有。岳飞最大问题有2点。1. 有道德洁癖。2. 喜欢结交文人,自己还能写出小重山,满江红(怒发冲冠就算存疑,另一首也相当不错) 这都是犯了大忌的。先看中兴4将,张俊能文不能武,总参谋长的角色,没什么好担心的。韩世忠能武不能文,能打仗但粗鲁,娶的还是梁红玉,没有任何反叛的动力,就算反叛了也不过叛将而已。刘光世,更拿不上台面了,就是凑数了。最大愿望就是拿钱走人做富家翁。最后得到罢免兵权的要求立即领了钱走人,后续都不管了,最后酿成淮西兵变,手下10万人都投降了金国。只有岳飞,第一为人品行端正,自己不贪财不好色,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这真是大好事,但反过来赵构就要想了,民心得了以后怎么办?岳飞第二个优点更致命了,就是有文化水平,能诗文,和文人阶层交往很好。这更是大忌了,岳飞从小是雇工出身,应该没有机会正经上过学,后来一直打仗,最后居然能写出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种句子,真是天赋奇才\u2028\u2028但对岳飞是天赋奇才,对赵构就是心腹大患。岳飞有兵,岳家军,有民心,有读书人的追捧,最后再立大功,那真是无人能制,只能靠岳飞的道德自觉了。我们就讲刘裕,包括曹操,开始时候都也只是想为朝廷立功而已,但最后他们不再上层楼他们手下人就先不干了,我们在公司里也看得见,销售部门觉得功劳是他们的,但后勤市场包括人事财务都不干了,老大要摆平的。这是销售部门或者分公司没有造反能力,如果有,再不满意就自己拉出去单干了。所以很多时候老大也是被逼的,要为手下人为盟友争福利,否则真就是宋江要一杯毒酒送李逵了。\u2028\u2028扯远了,历史上在这种想立功时候一定要防功高震主。案例也有很多,王剪出兵灭蜀前,不断问秦王要房要地。萧何把子女亲属都送到刘邦军前,类似做人质。郭子仪皇上说回来就回来说打哪里就打哪里,哪怕因此吃败仗全军覆没都在所不惜。这些岳飞都做不到。既不能贪财自污,有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岳飞又超级年轻,死的时候才39岁,让他再打20年仗,真可以恢复中原的。\u2028\u2028于赵构,对岳飞真是越来越不放心。对岳飞,自问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按直道而行。于我们吃瓜看客,不仅十分叹息。归根结底还是赵构太弱了,朱元璋会在意徐达吗?李世民大手一挥李靖谁敢造反?刘邦大不了就亲征么,先灭项羽转手再灭了韩信彭越就好了。赵构承接大乱之后,虽然政治手腕可圈可点,再建南宋十分不容易,比南明的那帮败家子好多了,但和刘秀比起来差太多太多。可惜了岳飞。那么最后问北伐成功会不会造反呢?这问题和问诸葛亮北伐成功后会不会造反一样。他们是有道德洁癖的人,是对自己有很高道德要求的人,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念是甘愿献出生命的,他们就是。所以不会。


从拒绝甜食开始


南宋环境和东晋不一样,宋代限制武人无所不用,到南宋虽然有了变化,但中央一直有制衡各路的实力,举个例子,中央十几万的禁军就问他们谁能不当回事,这可不是北宋养坏了的都门仪仗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偶尔放出去打仗一仗就打得伪齐抱头鼠窜,别当他们和刘光世手下的怂包一样,岳飞韩世忠等人的粮草和后路都靠中央禁军守着,保证他们生不出来啥异心,也就四川吴阶部有点远了管不住。赵构对武人军阀化的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当年安史之乱唐明皇手里的武力都没他赵构雄厚,不知道怕个什么,赵构一个马上天子,却连一点马上天子的感觉都没有。


韦格蒂乌斯


如果岳飞能发展成刘裕或桓温,就不会被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


抬头大笑45


岳飞主观上没那个打算


凌河野叟


不管怎么说,南宋掌门人太昏庸,软弱,可惜了一代名将。


用户44126743823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