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岳飛如果不死會不會發展成劉裕桓溫?

高碳胖子


五代十國,朝代的更替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開國的皇帝都是前朝手握重兵的大將,包括大宋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所以,北伐,對趙宋王朝而言,根本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從趙構個人利益來看,北伐成功,自己也要失去位子;北伐失敗,自己要成為階下囚。北伐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敗局。劉裕北伐成功一半,轉眼屠滅司馬家族;桓溫以北伐為手段,以篡奪為目的,把由於北伐而增進的實力和威望用之於篡奪。倘若岳飛真的北伐成功,要當劉裕、桓溫,誰能擋住?

那麼,岳飛如果不死會不會發展成劉裕桓溫?我認為不會,理由如下:

1、宋朝以後,朱熹等發展儒學成理學,忠君愛國的思想成了內核。因此,只要不想被人指責無節(即氣節或節操),就必然會忠於國和君。長期的教育下,不知不覺已經深入人心。

2、人生信念堅定如一。岳飛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3、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一點岳飛和恆溫是不同的。北伐一日不成功,則岳飛一日戰事不停。恐怕也沒有時間造反。

岳飛作為南宋的抗金名將,為南宋做出了許多貢獻,可是最後就因為小人給安的莫須有罪名而丟了性命,不僅傷了軍中將士的心,也傷了南宋百姓的心。岳飛的忠義在每個朝代都被帝王弘揚傳頌。到宋孝宗時,岳飛得以平反昭雪,皇帝把他的墓改到了西湖畔棲霞嶺,並追諡為武穆,後又追諡為忠武,封鄂王,岳飛在宋、元、明三朝,到備受帝王和百姓的尊重和崇拜。正如孫中山先生說:“岳飛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岳飛長命百歲,也成不了劉裕、桓溫。

南宋、東晉的對比

1142年,宋高宗紹興十二年,也就是岳飛的大限之年。距離1127年南宋建立,僅有16年之久。雖然從地理環境來看,南宋與東晉的版圖大致相似,其根本的軍事理念都是劃江而守,但此時的南宋剛剛在江左站穩腳跟,尚處於草創階段,與偏安已久的東晉朝廷並不相同。

在桓溫真正步入權力中心時,即他成為荊州刺史的永和元年(345年),距東晉建國已過去29年。劉裕興起得更晚一點,要等到東晉末期,桓玄篡位之時才得以嶄露頭角。

時間上的差距,加上外來壓力的區別,造成兩國軍事傾向的不同。金國剛剛結束了“搜山檢海捉趙構”的行動不久,趁其軍力正盛,寄希望於一舉殲滅殘存的大宋政權,因此不斷施加軍事壓力,戰事頻仍。反觀東晉這邊,北方正處於大分裂的十六國時期,在桓溫、劉裕把持朝政的時期,存在著前秦、前燕、後秦、南燕、北魏等多個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很難有機會展開對東晉的戰爭。甚至在政治輿論上,東晉是佔有絕對優勢的,這也是北方勢力未敢大規模入侵的原因。前秦苻堅手下的謀士王猛就曾留下遺言:

“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

東晉雖然半壁江山,但人心所向,是南宋立國時不能比擬的。

從兩國內部政治環境來說,南宋的宋高宗是個皇權慾望極強的人,不願迎回徽欽二帝(實際上也不可能),即使做了太上皇也要把著權力不放。《宋史》評曰“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高宗以守成之主的姿態臨國,雖然任用奸臣,但大權不落,這點則是弱軟的東晉不能比的。

東晉朝廷是從“王與馬共天下”發展而來的,其特點就門閥士族參政,分割皇權甚至超越皇權,《東晉門閥政治》一書對此給出了總結:“門閥政治,質言之,是指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桓溫本身就是門閥士族的代表,是在這種政治體制下的產物,但與他同時期尚有謝安、王坦之等人在朝,因此可以阻止桓溫進一步坐大,到了劉裕時朝廷內外無人,劉裕自然能做了皇帝。

岳飛之世不具有這樣的環境,他是沒機會發展的。

岳飛、桓溫、劉裕

大環境說完,在說小的個人。桓溫、劉裕都是有志於天下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岳飛相比之下就沒有這種野心。

同樣是北伐,岳飛率領軍隊的目的就在於克復神州、恢復版圖,桓溫、劉裕的目的則在於為自己造勢,在朝廷上加重聲望,贏得政治砝碼。

岳飛曾面見宋高宗,述說自己北伐的經略:

“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則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遣王師前進...京畿、陝右可以盡復。然後分兵浚、滑,經略兩河...社稷長久之計,實在此舉。”

其中可謂把具體步驟都陳列出來,供宋高宗參考,可見岳飛確實一心撲在北伐事業上,只求能擊退金兵,別無野心。

反觀桓溫,其北伐時只攻打到長安附近便撤兵,毫無進取的態度,還曾揚言要朝廷遷都到洛陽,藉以恐嚇朝廷,擁兵自重。甚至在他親手扶立的簡文帝病重時,不敢入朝覲見,生怕有去無回,可見其疑心之重。

至於劉裕,雖然北伐取得了一些進展,在攻克長安之後,因為聽聞大後方建康留守的劉穆之去世,怕略有閃失,快馬奔回朝廷,致使長安失守,再度淪陷。可以說這些北伐都是假象了。

總結

在客觀事實上,南宋不具備被岳飛篡奪的政治環境;在主觀態度上,岳飛也不像桓溫、劉裕那樣野心勃勃,因此即使岳飛不被奸臣所害,也不會成為叛臣。


閒飲東窗


大家認為驅除韃虜還我河山最重要,而對宋高宗來講,他的位子最重要。所以在不妨礙他位子情況下,是可以打一下的。但如果妨礙了就不行了。再說,老趙家傳統上重文輕武,為什麼,繼承五代教訓,對武將造反憂心忡忡。我們看歷史,穿透一切去看、就是2個鬥爭,一個是權力鬥爭,一個就是權力的繼承的鬥爭,這2個是最大的政治,什麼主義,什麼革命,歸根結底都是權力相關的。\u2028\u2028那麼趙構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呢?還真有。岳飛最大問題有2點。1. 有道德潔癖。2. 喜歡結交文人,自己還能寫出小重山,滿江紅(怒髮衝冠就算存疑,另一首也相當不錯) 這都是犯了大忌的。先看中興4將,張俊能文不能武,總參謀長的角色,沒什麼好擔心的。韓世忠能武不能文,能打仗但粗魯,娶的還是梁紅玉,沒有任何反叛的動力,就算反叛了也不過叛將而已。劉光世,更拿不上臺面了,就是湊數了。最大願望就是拿錢走人做富家翁。最後得到罷免兵權的要求立即領了錢走人,後續都不管了,最後釀成淮西兵變,手下10萬人都投降了金國。只有岳飛,第一為人品行端正,自己不貪財不好色,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糧。這真是大好事,但反過來趙構就要想了,民心得了以後怎麼辦?岳飛第二個優點更致命了,就是有文化水平,能詩文,和文人階層交往很好。這更是大忌了,岳飛從小是僱工出身,應該沒有機會正經上過學,後來一直打仗,最後居然能寫出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種句子,真是天賦奇才\u2028\u2028但對岳飛是天賦奇才,對趙構就是心腹大患。岳飛有兵,岳家軍,有民心,有讀書人的追捧,最後再立大功,那真是無人能制,只能靠岳飛的道德自覺了。我們就講劉裕,包括曹操,開始時候都也只是想為朝廷立功而已,但最後他們不再上層樓他們手下人就先不幹了,我們在公司裡也看得見,銷售部門覺得功勞是他們的,但後勤市場包括人事財務都不幹了,老大要擺平的。這是銷售部門或者分公司沒有造反能力,如果有,再不滿意就自己拉出去單幹了。所以很多時候老大也是被逼的,要為手下人為盟友爭福利,否則真就是宋江要一杯毒酒送李逵了。\u2028\u2028扯遠了,歷史上在這種想立功時候一定要防功高震主。案例也有很多,王剪出兵滅蜀前,不斷問秦王要房要地。蕭何把子女親屬都送到劉邦軍前,類似做人質。郭子儀皇上說回來就回來說打哪裡就打哪裡,哪怕因此吃敗仗全軍覆沒都在所不惜。這些岳飛都做不到。既不能貪財自汙,有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岳飛又超級年輕,死的時候才39歲,讓他再打20年仗,真可以恢復中原的。\u2028\u2028於趙構,對岳飛真是越來越不放心。對岳飛,自問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按直道而行。於我們吃瓜看客,不僅十分嘆息。歸根結底還是趙構太弱了,朱元璋會在意徐達嗎?李世民大手一揮李靖誰敢造反?劉邦大不了就親征麼,先滅項羽轉手再滅了韓信彭越就好了。趙構承接大亂之後,雖然政治手腕可圈可點,再建南宋十分不容易,比南明的那幫敗家子好多了,但和劉秀比起來差太多太多。可惜了岳飛。那麼最後問北伐成功會不會造反呢?這問題和問諸葛亮北伐成功後會不會造反一樣。他們是有道德潔癖的人,是對自己有很高道德要求的人,我們要知道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理念是甘願獻出生命的,他們就是。所以不會。


zgh411422


不會。

首先,精忠報國是岳飛的信仰,所有行動都是朝這個目標而努力。心中那種忠君為國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其次,所有跟隨他的人,也大多抱有和岳飛相似的理念,如果他反叛,所有人的信仰就會崩塌,不一定會跟他一起反叛。

第三,南宋皇帝雖然軟弱但不昏庸,更不是兒皇帝,南宋政權牢牢掌握著,時刻在提防著岳飛,所以岳飛沒有機會。

第四,環境不允許,當時金國正處於國力上升期,團結一致的南宋都不一定是對手,如果再起內亂,金國極有可能趁亂而動,進而得到整個中國,當時的各階層絕不想看到這個情況,因此即便有這個機遇和想法,也得不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繁華已逝


你這話問的正是宋高宗想問的,也是宋高宗所擔心的。我們現在認為驅除韃虜還我河山最重要,而對宋高宗來講,他的位子最重要。所以在不妨礙他位子情況下,是可以打一下的。但如果妨礙了就不行了。再說,老趙家傳統上重文輕武,為什麼,繼承五代教訓,對武將造反憂心忡忡。我們看歷史,穿透一切去看、就是2個鬥爭,一個是權力鬥爭,一個就是權力的繼承的鬥爭,這2個是最大的政治,什麼主義,什麼革命,歸根結底都是權力相關的。\u2028\u2028那麼趙構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呢?還真有。岳飛最大問題有2點。1. 有道德潔癖。2. 喜歡結交文人,自己還能寫出小重山,滿江紅(怒髮衝冠就算存疑,另一首也相當不錯) 這都是犯了大忌的。先看中興4將,張俊能文不能武,總參謀長的角色,沒什麼好擔心的。韓世忠能武不能文,能打仗但粗魯,娶的還是梁紅玉,沒有任何反叛的動力,就算反叛了也不過叛將而已。劉光世,更拿不上臺面了,就是湊數了。最大願望就是拿錢走人做富家翁。最後得到罷免兵權的要求立即領了錢走人,後續都不管了,最後釀成淮西兵變,手下10萬人都投降了金國。只有岳飛,第一為人品行端正,自己不貪財不好色,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糧。這真是大好事,但反過來趙構就要想了,民心得了以後怎麼辦?岳飛第二個優點更致命了,就是有文化水平,能詩文,和文人階層交往很好。這更是大忌了,岳飛從小是僱工出身,應該沒有機會正經上過學,後來一直打仗,最後居然能寫出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種句子,真是天賦奇才\u2028\u2028但對岳飛是天賦奇才,對趙構就是心腹大患。岳飛有兵,岳家軍,有民心,有讀書人的追捧,最後再立大功,那真是無人能制,只能靠岳飛的道德自覺了。我們就講劉裕,包括曹操,開始時候都也只是想為朝廷立功而已,但最後他們不再上層樓他們手下人就先不幹了,我們在公司裡也看得見,銷售部門覺得功勞是他們的,但後勤市場包括人事財務都不幹了,老大要擺平的。這是銷售部門或者分公司沒有造反能力,如果有,再不滿意就自己拉出去單幹了。所以很多時候老大也是被逼的,要為手下人為盟友爭福利,否則真就是宋江要一杯毒酒送李逵了。\u2028\u2028扯遠了,歷史上在這種想立功時候一定要防功高震主。案例也有很多,王剪出兵滅蜀前,不斷問秦王要房要地。蕭何把子女親屬都送到劉邦軍前,類似做人質。郭子儀皇上說回來就回來說打哪裡就打哪裡,哪怕因此吃敗仗全軍覆沒都在所不惜。這些岳飛都做不到。既不能貪財自汙,有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岳飛又超級年輕,死的時候才39歲,讓他再打20年仗,真可以恢復中原的。\u2028\u2028於趙構,對岳飛真是越來越不放心。對岳飛,自問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按直道而行。於我們吃瓜看客,不僅十分嘆息。歸根結底還是趙構太弱了,朱元璋會在意徐達嗎?李世民大手一揮李靖誰敢造反?劉邦大不了就親征麼,先滅項羽轉手再滅了韓信彭越就好了。趙構承接大亂之後,雖然政治手腕可圈可點,再建南宋十分不容易,比南明的那幫敗家子好多了,但和劉秀比起來差太多太多。可惜了岳飛。那麼最後問北伐成功會不會造反呢?這問題和問諸葛亮北伐成功後會不會造反一樣。他們是有道德潔癖的人,是對自己有很高道德要求的人,我們要知道歷史上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理念是甘願獻出生命的,他們就是。所以不會。


從拒絕甜食開始


南宋環境和東晉不一樣,宋代限制武人無所不用,到南宋雖然有了變化,但中央一直有制衡各路的實力,舉個例子,中央十幾萬的禁軍就問他們誰能不當回事,這可不是北宋養壞了的都門儀仗隊,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偶爾放出去打仗一仗就打得偽齊抱頭鼠竄,別當他們和劉光世手下的慫包一樣,岳飛韓世忠等人的糧草和後路都靠中央禁軍守著,保證他們生不出來啥異心,也就四川吳階部有點遠了管不住。趙構對武人軍閥化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當年安史之亂唐明皇手裡的武力都沒他趙構雄厚,不知道怕個什麼,趙構一個馬上天子,卻連一點馬上天子的感覺都沒有。


韋格蒂烏斯


如果岳飛能發展成劉裕或桓溫,就不會被宋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


抬頭大笑45


岳飛主觀上沒那個打算


淩河野叟


不管怎麼說,南宋掌門人太昏庸,軟弱,可惜了一代名將。


用戶44126743823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