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

春風吹又生143739864


問題:為什麼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


前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臨江仙是明朝才子楊慎的作品,楊慎出生在1488年 ,去世於1559年。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比楊慎早生了150年。 他的作品中怎麼會出現後人的詩詞呢?

這一點不奇怪,因為不是羅貫中放進去的。

一、楊慎 與《二十一史彈詞》

楊慎是書香世家、貴胄子弟,他的父親是首輔楊廷和,楊慎在正德6年(1511年)24歲時,考中狀元。但是他因為"大禮議"之爭,被貶出京城,老死滇南。

他曾經寫過一組曲子詞, 使用了幾種詞牌: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這組詞寫了歷史上的21個朝代,被稱為《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即《二十一史彈詞》。

其中第四段用兩首西江月“說三分兩晉”: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耕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西江月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

但是這兩首並沒有被當作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而是採用了第三段,說秦漢: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西江月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鬥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二、清朝人把臨江仙放入《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原本沒有楊慎的這首詞,這也很正常,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楊慎的爸爸楊廷和可能剛剛出生。

把這首臨江仙放入三國演義的是清朝人:清初的毛倫、毛宗崗父子 。除了增加以外,毛宗崗父子還刪除了不少俗本三國中的詩詞。

《醉畊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中曾經說,古本三國中,常常出現書中的人物寫七言律,所以“殊為識者所笑”。

七言律詩起於唐人,若漢則未聞七言律也。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詩句,如鍾繇、王朗頌銅雀臺,蔡瑁題館驛屋壁,皆偽作七言律體,殊為識者所笑。今悉依古本削去,以存其真。《醉畊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

經過修改後,現在的三國中常常看到”後人有詩云“,而不是書中的某個角色有詩云。

我們看《封神演義》時就能看見,商周時的姜子牙動不動吟出一首五律來,商紂王題壁也是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確實有點違和。

結束語

楊慎的21史彈詞中,說三國的這首《西江月》雖然沒有被選入三國演義。但是常常被說書先生用於評書的開場詞。我記得好像郭德綱就用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耕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是羅本《三國》與毛批《三國》的區別而產生的差異。具體情況說明如下:

一, 羅貫中原著叫《三國志通俗演義》,而不叫《三國演義》。

羅貫中是元末人,最終是死於元末還是明初,還不能完全確定。

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和當時市面上流行的宋元評話,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基本可以確定,成書時間是在元末,沒到明初。

所以羅貫中是不可能把明朝中期詩人楊慎的《臨江仙》寫進《三國志通俗演義》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結構上分為24卷,每卷十個章節,沒有註明“回”,我們就權當作“回”吧。

每一個回是七個字的標題,如“卷之一”第一回的標題是:《祭天地桃園結義》;第二回的標題是《劉玄德斬寇立功》;第三回的標題是《安喜張飛鞭督郵》……

我第一次完整看的《三國》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那還是初中,從同學家借的。初中以前看的是《三國演義》連環畫。

《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不少版本,目前能看到的是刊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壬午版。

這個版本應該最接近於羅貫中原著了,可以稱為原汁原味的羅本《三國》了。

二,現在流行的《三國演義》是毛綸、毛宗崗父子在羅本的基礎上批註並修改的版本。

明末清初,包括李卓吾、金聖嘆在內的一批文人,對他們以前市面上流行的小說、戲曲進行評選,評出了《十大才子》書,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居首,稱為第一才子書。而金聖嘆最鍾愛的《水滸傳》只排在第五。

評出來以後,文人們又拿起筆對這十大才子書進行批註,並適當修改,通過修改把自己的觀點摻雜進去。金聖嘆就批註了《水滸》,並把70回以後冊去,成為腰斬版《水滸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不少人進行批註,有餘象鬥、李贄、以及託名李贄的葉晝,其中葉晝託名李贄批註的《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最有名。

清初,受金聖嘆批註水滸的影響,毛綸、毛宗崗父子在李贄評三國的基礎上,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了重新評註。並且,對章節、回目、詩詞、以及文字表述等進行了修改,最後形成了現在流行的《三國演義》:

首先,章節回目修訂。羅貫中原著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毛本的《三國演義》將羅本的240回每兩回合併為一回,最終確定為120回。並且對回目的名稱按照對稱的修辭手法進行了加工潤色,在基本保留原來情節的基礎上,回目更符合大眾化的評書演義需求,對仗也更工整。

比如羅本原著第一回和第二回分別是:《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這兩個獨立回目單獨列出沒毛病,合併在一起,就不對仗,“祭天地”是動賓詞組、“劉玄德”是純名詞,詞性對不上;“桃園”是純名詞,“斬寇”是動賓詞組,也對不上。

毛本第一回進行調整,《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就完全對仗了。

其次,增刪詩詞對聯。清初的時候,楊慎的《臨江仙》早已流行於世,二毛直接引用,非常貼切,渾然天成,毫無違和感。

劉備二顧茅廬時,羅本原著中沒有寫到草廬中對聯,毛本三國中增加了一副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高遠!也沒有違和感。

劉備二顧茅廬不遇孔明,羅本中有兩首詩,讚頌劉備風雪訪孔明。毛本三國刪掉一首,刪除的詩內容是:

《三國志通俗演義》:見說南陽隱士賢,相邀不見又空還。野猿怯冷號林麓,塞雁驚寒下水灣。著地亂雲迷草徑,搖天殺氣撼柴關。蕭蕭鞍馬歸來處,一望瀰漫雪滿山。

其三,刪去了許多表章。羅本原著中有許多表章都是從《三國志》等史料中直接搬過來的,由於太冗長枯燥,影響閱讀,毛本三國把一些不重要的表章都刪了,而代之以概述。

如羅本原著中第一回蔡邕的奏章:

《三國志通俗演義》: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於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妖變,以當譴責,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墜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音饒),貴重天下;永樂門史霍玉,又為奸邪。察其趙、霍,將為國患。張顥 、偉璋(偉姓,璋名。)趙玹、蓋升(蓋,音合,姓也)。並叨時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見郭禧、橋玄、劉寵皆忠實老成,宜為謀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選舉請託,眾莫敢言,臣願陛下忍而絕之。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願寢臣表,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奸仇。謹奏。

毛本就簡單概括一帶而過:

《三國演義》: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

另外,還有許多引經據典的枯燥內容也被刪改,不一一列舉。

總之,毛本《三國演義》通過精心批註、調整回目、刪增詩詞等加工手段,讓《三國演義》更加少一點“史書”性質,更多一點文學化味道,更適合讀者作為文學作品來閱讀。這是毛本三國的進步之處,也是毛本三國之所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

三,毛本三國和羅本三國在思想上的區別:

首先,尊劉抑曹的傾向更明顯。羅貫中本來就有點尊劉抑曹的傾向,但對曹操優點和長處還是相對客觀描述,儘量符合歷史原貌。毛本三國為了抑曹,把羅本原著中客觀讚美曹操的一些表述都做了刪改,讓曹操臉譜化為一個赤裸裸的奸雄。

其次,更加突出歌頌忠義。對各陣營的忠義之士進行了美化,不僅神化了關羽的忠義,而且還描寫龐德的忠義,劉璋手下張任忠義,孫權手下江東眾將的忠義,都刻畫得淋漓盡致。


其三,強調蜀漢正統,暗喻滿清得國不正。這個思想不僅在小說正文的文字表述傾向明顯,在批註中更是明顯的進行了表達。

《毛宗岡批註》:百忙中忽入劉、曹二小傳:一則自幼便大,一則自幼便奸;一則中山靖王之後,一則中常侍之養孫:低昂已判矣。後人猶有以魏為正統,而書“蜀兵入寇”者,何哉?

批“蜀兵入寇”不對,隱身滿清入主中原才不對!

毛本三國由於傳播廣泛,使得後人經常會把毛氏的思想等於羅貫中的思想,這個在讀三國時需要引起注意!


一葉碧雲


《臨江仙》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創作的一首詞,楊慎生於公元1488年卒於1559年,從歷史上來看,羅貫中大概的生卒年月已經很難考證,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其生於公元1330卒於1400年。毫無疑問,絕對不可能是羅貫中將《臨江仙》作為《三國通俗演義》(《三國演義》的命名是清朝開始的)的開篇詞,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是清朝的文學評論家毛倫、毛宗崗父子在對《三國通俗演義》修改後新增的開篇詞,並且將原書名修改為《三國演義》。


被打扮的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我們現在熟悉的《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也是央視版《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它的原作者明朝大才子楊慎在飽受挫折與磨難後看穿世事的人生感慨!

但是等我們稍微瞭解一點歷史後開始發現這其中好像哪裡不對,也就是羅貫中為元末明初人,大概去世於1400年,而楊慎則是明朝中期人,出生於1488年,也就是說羅貫中去世80多年以後,楊慎才出生,那麼羅貫中又怎麼可能引用楊慎的詞作為他的作品《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呢?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疑問,就是因為我們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通俗演義》混為一談了!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現在大多所看到的《三國演義》已經不再是當初羅貫中所寫成的原版了,而更多的是由清代康熙年間由毛綸、毛宗崗父子點評版的《三國演義》!而楊慎的《臨江仙》正是由毛氏父子加進去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最終也造就了《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三國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三國志通俗演義》與《三國演義》

羅貫中原版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該作品成書後有多個版本流傳於世,僅現存的版本來說就有明代30多種,清代70多種,但是最為廣為流傳的版本就是毛氏父子修訂點評版,而我們大多數人閱讀的也正是這一版。


(羅貫中畫像)

相對於原版,毛氏父子的版本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動,即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整頓回目

羅貫中原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240回,毛氏父子將其整合後改為120回,而且章回題目前後對仗,也顯得更加有文采了!

修正文辭

羅貫中在寫成《三國演義》和其他書籍以後已經60多歲了,他希望他的書籍能夠刊印出版,於是他來到了當時的福建建陽(當時的出版業中心之一),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的目的並未達成。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本,這和原版成書時間已經相隔了100多年,按照當時的信息技術,其中必然有缺失和改變。


事實也確實如此,原版《三國》經過數百年在民間流傳,也逐漸形成了很多版本。這些民間版本與原版相比已經是面目全非、不倫不類了。而毛氏父子正是在這些流傳的民間版本上進行修改的,即修正文辭、潤色文字,補全流失的典故,又刪除了一些訛傳的事件,再加上父子倆的點評,最終成書毛氏《三國演義》!

改換詩文

毛氏父子還對詩文進行了改換,最為著名的就是將楊慎的《臨江仙》加入到了《三國演義》中,並且將其作為開篇詞,這一舉動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自此,一首借敘述歷史抒發人生感慨的優秀詩詞和以三國故事為背景的鴻篇鉅製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臨江仙》也變得為世人傳頌,三國故事如今更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楊慎畫像)

還有比如在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文中寫道劉備抬頭看見中門上有一幅對聯,即為“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但是事實上對聯最早起源於五代時期的後蜀主孟昶,三國的時候是沒有對聯的。雖說有違事實,但是這幅對聯卻在諸葛亮尚未出場之前就將他的處世態度、儉樸的生活以及遠大的抱負顯露無疑!


小祁說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就是楊慎的《臨江仙》。楊慎是明代三才子之首,一生仕途坎坷,著述頗豐。

這首詞好嗎?真的很好!詞清句麗,節韻和諧,朗朗上口。

這首詞表達了什麼思想呢?千古英雄都隨流水去了,世界還是這個樣子,讓我們借一杯濁酒,盡情談笑吧!

當然,這是字面上的意思。詞的內裡,包涵著作者對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

而這一點,恰正和《三國演義》小說的主題相吻和。

故《三國演義》選此詞為篇首詞。即畫龍點晴,又平添了幾分文釆,可謂錦上添花。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為什麼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

這是版本問題。

比如咱們的翻譯家翻譯了一本外國的小說,譯書的過程中覺得這書寫得實在太好了,又不願意像批註本一樣去亂七八糟批註,破壞原書的整體性,在沒有寫前言、後記的情況下,找到一首或者自己寫了一首詩抒發心情,左看右看覺得和這書翻譯之後非常相配,翻譯家就把這首詩放在了翻譯本的前面,類似於導言或者總結。

而以後的重印版本就都根據翻譯家的版本,將這首詩印在了書的前面。那讀者會不會有懷疑,為什麼一本老外寫的書前面會有一首古詩?

《三國演義》前面有《臨江仙》也就是這麼回事。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而楊慎的這首《臨江仙》的問世至少在羅貫中後一百年。所以肯定不是羅貫中自己加在前面的。

也不是楊慎加在前面的。按照常理來推斷,肯定是在明清的《三國演義》版本整理中,後來的編者加上去的。

羅貫中的三國小說,也不叫《三國演義》,而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比較明確地指出了小說脫胎於《三國志》歷史文獻。但是小說在流傳過程中肯定有各色增減,在宋元明的時候因為格律詩的完善,作者在進行小說創作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加入大量格律體的創作。

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格律體放到三國時期,就不那麼對味了。我們學習詩歌史的時候就知道,音韻學到南北朝才成熟,而平仄格律的出現要到唐朝了。所以三國中的人物要是口吐七律,那是非常荒謬的事情。就好像《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上古神仙說普通話一樣,雖然是文藝創作的需要,但是卻脫離文學邏輯。

清初的毛倫、毛宗崗父子就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了整理、刪改,將一些不合理的詩詞去掉,或者加上“後人雲”的說明,不讓小說中的人物跳脫出歷史情境。這個版本就是正式命名為《三國演義》的版本。

而楊慎的這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因為非常契合三國故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梗概,讓人生出滄海桑田的荒涼意味來。毛氏父子就將這首詞放在了他們這個版本的三國故事的開篇,也算是他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情感認同。

我們現在流行的就是這個版本,所以這個問題只要理順了主體,就搞清楚了。

我們應該這樣說,清初毛氏父子的《三國演義》引用了明朝楊慎的《臨江仙》。

這不就合理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羅貫中(約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一說羅貫中是山東東平人。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狀元及第,大文學家。

那麼問題來了,羅貫中死後88年,楊慎才出生。楊慎的詞作被引用到《三國志演義》中,只有一個解釋,即出版者的編排。這楊慎乃明代第一才子,《臨江仙》一詞為三國演義作出了最好詮釋。


老頑童374236889


羅貫中說他沒有把《臨江仙》放進去;因為他都沒見過、也不知道有這首詞。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而楊慎的《臨江仙》作於1524年左右,也就是嘉靖年間。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在前,楊慎作《臨江仙》在後,羅貫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臨江仙》作為開篇詞的。


這個楊慎,就是楊廷和之子。而楊廷和是明武宗時期的首輔,是新舊皇帝更迭之際的輔政大臣,就是“大禮儀之爭”的主要人物。能把嘉靖帝逼哭的也就是這位楊廷和。楊慎也是因為大禮儀之爭被梃杖,發配雲南途中所作。

而楊慎的《臨江仙》被當做《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明末清初的毛綸、毛宗崗父子;為什麼是這對父子?!因為他們寫了本專門對《三國演義》的評析本。也就是更方便大家理解《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的。毛家父子可能覺得合適吧,就把《臨江仙》放到《三國演義》裡面了。


楊慎的《臨江仙》他本人其實不是感嘆東漢末年英雄人物所作,而是說的秦漢時期的人物;為三國兩晉時期楊慎作的詞,叫《西江月》。毛氏父子沒用《西江月》,卻用了《臨江仙》,可能《臨江仙》更應景吧。


過去即歷史


另類君解題o(* ̄︶ ̄*)o

《三國演義》的本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

羅貫中的年齡比楊慎的爸爸楊廷和都大了一百多歲,更遑論楊慎這個後生仔。

然而斗轉星移,為嘛《三國演義》的開篇要用楊慎的《臨江仙》做“定場詩”嘞?

這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並非羅貫中原著的原生態的版本,而是毛氏父子修訂優化後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滿清那幫人總是喜歡搞點文字獄啥滴,不讓寫書人安生,所以成書於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之中必然有一些大漢族主義的民族優越感,同時對蠻夷(主要是指蒙元)也多有鄙視,這種感情傾向難免會讓滿清統治者心理膈應,所以為了避諱,毛氏父子就選定了楊慎的詩作替換掉許多原著中的“激情詩作”。

老羅《三國演義》成書後幾經波折,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隆慶萬曆年間又有五六十種版本刊行,貌似明朝的盜版行業興旺發達的喲。等到明末清初,毛宗崗父子對《三國演義》的回目、文辭都做了修正,並改換詩文。我們看到的《臨江仙》就是這個時候加上去的。

事實上,這首《臨江仙》寫的太牛逼了,另類君從小學時代就拜服不已,直至如今仍然歎為觀止。

繼續斗轉星移,郭德綱在許多相聲節目中都用楊慎的詞做定場詩,試舉例如下: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耕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歲月蓯蓉,另類君也從當年的幼兒成了今日四十掛零的七零後,遙望蔥蘢歲月,悲從中來,與讀者諸君共勉!


另類文史


因為第一個原因《三國演義》形成於元末明初成熟於清末民初,所以說《三國演義》這個小說基本與楊慎同時代。

第二個原因明朝人楊慎的詞作《臨江仙》所描述的情景、景緻很符合《三國演義》片頭出現的場景這叫應時應景,因此被《三國演義》劇組採用最為合適不過!

第三個原因自《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伴隨著主題曲《臨江仙》的傳唱膾炙人口、耳熟能詳廣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