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林徽因的诗《那一晚》所表述的隐秘情感是和谁呢?

无极漫步者


首先再回顾一遍这段美好的文字。

《那一晚》
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对旧情的祭奠,理性不失风度,只是把初时的情景和初心表达出来,客观的记忆当初的美好,纯净而美好。应该表述的是与徐志摩相识时的心情,这首诗也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徐志摩随后也发表了《你去》作为回应。可见二人都已坦然,只是给过去一个美好的交代。当时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结婚,发表这首诗只是理性的缅怀青春。


艺文杂记


林徽因的感情心路应该属于众所周知的,不存在什么隐秘不隐秘,我们还是先聊一聊诗吧。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老实说,看到这首诗,如果不告诉我作者,我会很简单的当成徐志摩的诗,很明显的一首浪漫主义诗歌,带有徐志摩那种软软甜甜的腔调。有兴趣的人,可以拿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品品:“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差不多的味道。

1920年11月19日,在英国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徐志摩结识了当时只有十六岁半的林徽因,并对她一见钟情。徐志摩后来在他的诗集《猛虎集•序文》中回忆说:“当时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于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下了大量情诗,结果追妹未成,自己成了诗人。

《那一晚》是林徽因1930年写的,盖为追忆10年前与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全诗使用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种时间交织分两段经由“你”与“我”的对偶性去展开诗意。这首诗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那一晚》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这首诗一发表,徐志摩很快以一首《你去》给予回应,这也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后一首诗。

附:你去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皮三9099


《那一晩》发表于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其实写的是1921年康桥的“那一晚”,是林徽因回味10年前与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在康桥的诗。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这是林徽因27岁即将与梁思成结婚以前写的,这是她怀念过去的那段初恋的印记,她在17岁时与徐志摩在伦敦相遇,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岁月,那是一个少女情豆初开的年华,又遇浪漫情怀的诗人,可惜当时诗人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诗的前半部分写了诗人与徐志摩相牵手在康桥的回忆,但诗中又包含对两个人关系的无奈,从“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可以看出当时作者对两人的未来已看清了结果,相识、相遇、相恋却又与现实身份处境的无奈,不得不“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也是对这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的无奈表述。




这首诗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拟和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种对“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感叹,两人各自选定方向,各走各的路,但永远希望在心中不忘,其实人生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情感“相伴身边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世间有许多无奈”,人最终选择的是合适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有多少人在心底深深藏着一个人,直到生命的最终。

人生最难说的是情感,也许相爱的人成了过客,而合适的人却能伴至终生。

大家好,我是沃土芳华,一个热爱文字的女子,希望大家点赞与评论,记得关注一下呦!


沃土芳华666


应该表述的是与徐志摩相识时的心情。这首诗应该是作者对旧情的祭奠,理性不失风度,只是把初时的情景和初心表达出来,客观的记忆当初的美好,纯净而美好。


这首诗也是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徐志摩随后也发表了《你去》作为回应。可见二人都已坦然,只是给过去一个美好的交代。当时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结婚,发表这首诗只是理性的缅怀青春。


《那一晩》发表于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其实写的是1921年康桥的“那一晚”,是林徽因回味10年前与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在康桥的诗。


1、这是林徽因27岁即将与梁思成结婚以前写的,这是她怀念过去的那段初恋的印记,她在17岁时与徐志摩在伦敦相遇,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岁月,那是一个少女情豆初开的年华,又遇浪漫情怀的诗人,可惜当时诗人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诗的前半部分写了诗人与徐志摩相牵手在康桥的回忆,但诗中又包含对两个人关系的无奈,从“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可以看出当时作者对两人的未来已看清了结果,相识、相遇、相恋却又与现实身份处境的无奈,不得不“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也是对这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的无奈表述。


2、这首诗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拟和刻画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有种对“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感叹,两人各自选定方向,各走各的路,但永远希望在心中不忘,其实人生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情感“相伴身边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世间有许多无奈”。

人最终选择的是合适的人,未必是“心中的人”,有多少人在心底深深藏着一个人,直到生命的最终。

1931年《那一晚》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

所以《那一晚》是揭开她与徐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真实、细腻,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

全诗分三节:
第一段:柔缓舒放,像小夜曲,讲述两人深爱但理智地“分定方向”
第二段:沉郁迷离,是狂想曲,深情回忆“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第三段:又见阳光,宛如轻快的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希望“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知道这是梦想,但依然企盼相守。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人生最难说的是情感,也许相爱的人成了过客,而合适的人却能伴至终生。


我是二小姐丫


如果林徽因只有超群的才华,而没有优美的外表,徐志摩还能倾心林微因吗?爱的基础是最原始的,别把诗人徐志摩看得高大尚。


用户5294107256102



落叶知秋1919


林徽因诗沁入人心,作为第三者她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鬼谷之师


1931年《那一晚》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

所以《那一晚》是揭开她与徐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真实、细腻,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


全诗分三节:

第一段:柔缓舒放,像小夜曲,讲述两人深爱但理智地“分定方向”

第二段:沉郁迷离,是狂想曲,深情回忆“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第三段:又见阳光,宛如轻快的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希望“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知道这是梦想,但依然企盼相守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平头哥飚知识


 一代才女林徽因写作新诗,开始是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的。林徽因是在1930年左右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的日子里开始提笔写作的。据林徽因年谱考证《那一晚》写于1931年,是年她27岁,为追忆10年前与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这首诗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程保庆1


《那一晚》应该是林和梁决定去美国留学前,梁家人让她去和徐最后做一个了结,他们俩去了一个湖边公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