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了腸息肉是不是一定得切除?為什麼呢?

霞霞1790580


這幾年隨著無痛纖維結腸鏡在臨床上的廣泛開展,加上結直腸癌健康科普的大力宣傳,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會到醫院做腸鏡檢查。但是,他們其中很多結腸鏡一做就發現自己有腸息肉,這個時候卻不知道該不該切除。換句話說,很多老百姓覺得"做手術,動刀子是天大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那麼,到底發現腸息肉要不要切除呢?請看下文介紹!

第一,腸息肉是什麼?通俗的理解腸息肉就是腸粘膜長了突出於腸腔的異常東西。


這個東西可以是因為慢性的炎性刺激增生引起,也可以是因為良性或者惡性的腫瘤增值而引起。總之,沒有做病理學診斷,臨床醫生就只能簡單的稱之為腸息肉。所以,大家要知道消化內科醫生做完腸鏡之後報告上會寫腸息肉##CM*##CM,然後把夾取的組織裝在一個標本袋子裡送給病理科的技師,技師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處理染色以後製成"玻璃片子"送給病理醫師在電子顯微鏡下"判讀"。而後就可以明確息肉的性質,是炎性的?是腸腺瘤?還是直腸癌或者結腸癌?

第二,什麼樣的息肉需要切除?而什麼息肉不需要切除?

1. 上文提到息肉有很多種類,其中炎性息肉由於是"炎性"的,所以多數不需要切除,它會自己慢慢好的。

2. 如果是惡性息肉,比如很早期的結直腸癌,那肯定是要切除的,並且往往還不只是單純的切除局部的息肉,很可能要切除腸子甚至清掃周圍淋巴結。還有些雖然屬於良性腫瘤但是惡變可能性非常高,比如絨毛狀腺瘤也需要切除。


3. 如果是良性息肉,但是比較小,病理報的是增生性的、錯構瘤性息肉或者管狀腺瘤,那麼可以不切。

4. 如果是良性息肉,但會引起臨床症狀,比如出血、腹部隱痛,那麼要切除。

5. 如果良性息肉比較大,或者小,但是多發,可能存在惡變的可能。比如腺瘤或者家族遺傳性的腸腺瘤,那麼這個息肉需要切除!

6. 如果患者不放心,那麼發現息肉就切了吧。


骨科木匠劉醫生


我第一次做腸鏡後,醫生對我說:

“你患的是多發性結腸息肉,已經切除了。以後要每隔一兩年複查一次,及時切除,以防癌變。”

多年前我因大便帶血,便秘,左下腹痛等原因去看醫生。醫生建議做腸鏡檢查。當時我很拒絕。一是認為腸鏡檢查,要暴露那個隱私部位,一定很尷尬。如果再碰上個女醫生……二是聽說做腸鏡很痛苦。但是,用了各種藥均無效。最後不得不把自己涼到腸鏡檢查臺上。在一名教授級的主任醫師和一名中年女護士的協同操作下,查出了兩顆結腸息肉,並通過腸鏡切除了。並給了我上述醫囑。

此後,我不再牴觸腸鏡檢查,期間,還曾第二次切除過息肉。


jianglin1948


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突出隆起長出來的異常組織。腸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炎性息肉,又稱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炎症而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如大小在兩三毫米左右的炎性息肉可能會自動或是在口服胃腸道消炎類藥物下,可能會消失。但對於那種比較大的炎性息肉可能不會消失,就得進行內鏡下息肉電凝電切除術。

但對於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就得通過內鏡下面切除。發生這種息肉如果不在內鏡下面切除,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變率是百分之百,目前還沒有一種藥物對這些息肉進行消退,進行有效的治療。對這些息肉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癒,那就是手術。

切除息肉後並不是就萬事大吉,根據個體情況不一,對已經進行腸鏡下切除息肉的患者,有的要3~6個月,有的要1~3年後,進行腸鏡複查。複查中沒有發現異的患者以後每5年複檢一次。

腸息肉是個常見病,雖不可怕,但也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以免大意引起癌變。

如何預防?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要有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勞逸結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吸菸,少喝酒,不吃鹹而辣的食物。


包頭健康


受邀回答問題,感謝信任!

腸息肉具體要看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腸息肉大部分是在腸黏膜的新生物,在沒有做病理檢查時,一般都是猜測,具體要看病理結果。

建議切除,因為留在身體裡像一個“定時炸彈”,如果是惡性的話危害就不容小覷了,可能會癌變,一般超過2cm的基本都會癌變。

如果是炎症性的,對身體的危害雖然會小一點,但如果息肉一直變大,也會發現一系列的其他疾病,建議還是儘早切除好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


不一定,要看息肉性質,但考慮到息肉進展,還是建議發現腸息肉,儘快切除。

腸息肉是指?

一般來說,腸道粘膜上所有隆起型病變,也就是腸道上長的“肉疙瘩”,通稱為腸息肉,在未明確病理性質之前通稱為息肉,病理後診斷結果及部位來命名,如直腸息肉、結腸管狀腺瘤等。

腸息肉可發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可單發也可多發,大小從毫米到釐米不定。

腸息肉必須要切除嗎?

腸道息肉一般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

首先非腫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包括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較為常見,基本不會發生癌變,炎性息肉通過治療會自行消退,但如果體積較大,一經發現,還是建議立即切除。

炎性息肉雖然危害較小,但隨著體積增大,可能會出現便血、腹瀉、腸套疊、腸梗阻等症狀,最後腺瘤化,導致腸癌。

其次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即腺瘤性息肉,較易癌變,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不必多說,一經發現要立即切除。

注:腸息肉切除後,要定期複查,如果復發或再發,要立即切除。

切除腸息肉的常見方式有?

1、內鏡下活檢冷/熱鉗嵌除,適合5mm以下息肉。

2、高頻電刀切除法,適合蒂較短且粗,4cm以上息肉。

3、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適合2cm以下息肉。

4、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適合2cm以上息肉。

5、圈套器冷/熱圈套切除,適合有蒂,5mm以上息肉。

一般根據息肉特點、部位、醫生技術和現有設備選擇合適的切除方式,以免出現出血、穿孔等意外。

如何預防腸息肉復發?

腸息肉和飲食關係較為密切,如果長期使用辛辣刺激、肥膩的食物,不運動久坐,都會誘發腸息肉,可能會出現癌變。

當切除腸息肉後,日常要改掉不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油炸、肥膩、燒烤、煎炸食物,避免久坐,平時多運動,多參加戶外活動,提高體質。


腫瘤專家姜爭


有了腸息肉不是必須切除的,下面簡單列舉一下可以選擇不切除的息肉:


炎症性息肉及假息肉病

血吸蟲卵性息肉

炎症纖維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黏膜肥大性贅生物


為什麼有的息肉必須切除,而有的息肉可以不切除呢?


息肉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兩類。而腺瘤性息肉有癌變可能,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腸癌來自大腸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大腸癌發病關係不大。


怎麼判斷息肉的危險性呢?


1.單發或多發:單發的癌變率為20-30%,多發的癌變率為30-80%,腺瘤越密集數目越多,越容易癌變。

2.位置:直腸和乙狀結腸腺瘤發病率和癌變率最高,橫結腸最低,這與大腸癌的好發部位也是相符合的。

3.年齡:60歲以下的癌變率為10-20%,70歲以上的癌變率為>30%。

4.大小 :≤1cm的腺瘤癌變率為1-2%,1-2cm的腺瘤癌變率為10-20%,≥2cm的腺瘤癌變率為30-60%。

5.病理類型:腺瘤性息肉 最常見的一種腸息肉,包括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檢出率最高,佔70%。

6.形態:共三種,帶有蒂型、亞蒂型、廣基型,其中廣基的腺瘤癌變率較有蒂型顯著增高。

絨毛腺瘤癌變可能性最大。如果腺瘤>2cm,一半的人會癌變。

息肉越大越容易變壞: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直徑小於1.0釐米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於1%;

直徑在1-2釐米者癌變率通常為10%;

直徑大於2釐米的癌變率通常為50%。

長得愈多,越容易癌變!


在體檢中,如果出現以下兩種息肉,就不要過於擔心。

1.增生性息肉

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增生性息肉基本不發生惡變,部分可以自行消失。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一般不容易惡變。


我是黃志豔大夫,致力於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解釋複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息肉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黃志豔大夫


腸息肉有破裂出血點可能,造成便血貧血。另外就是癌變的可能性比較大。息肉就是瘤,正常則正常,但變得不正常了,也就是惡性瘤,也就是癌。腸息肉有癌變的可能。

現在的醫療技術手段已經很先進了,很多都是創傷小的手術,建議聽醫生的。


一個蟲蟲的旅行


不一定,改飲食習慣,飲食起居規律,堅持做艾灸和足底消化系統反射區把結節做沒了,息肉也就好了,靈活掌握。


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最好是切除,多餘的東西會越長越大,後期可能會影響腸道的消化正常功能!


幸好我拼命護住了臉


用《抵當湯》的精神擬方治療,是可以去息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