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權很少有能跨過淮河、黃河最終統一中原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是洛陽花下客


我想簡單的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有論述,中國之事,大多起事於東南,而功成於西北。原句記不清了,但大意如此。也就是說,中國歷史上起義鬧事的大多發生在我國南方,而起義軍能夠最終取得天下的,必須佔領我 國北方的領土。司馬遷為何有這樣的觀點,有他我不想多說,有時間,有興趣,你可以自己看史記。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國的國都大多在北方,如西安,北京。而四分五裂的小國的國都才在南方建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其實與我國的地理地勢和文化經濟發展有關。中國自古是以黃河流域為生存發展的中心,而南方成為經濟政治中心是到南宋時期。而到明清又移到北方了。所以不管是誰起義爭奪天下,都只有佔領北方這個政治經濟中心才能得到天下。這裡有一個小問題是,南方為什麼不能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呀?南方的地理和氣候都適合農業耕種,南方一直是明清兩朝的糧食基地。這個問題涉及歷史政治經濟的問題比較複雜,我就不多論述了。只想用最簡單的迷信話回答,按周易八卦的理論是中國西北方是開門,東北方是生門,而東南和西南分別是死門景門。這是迷信,我只是照搬而已,而科學的觀點有待大學者分析說明。


如海25


導讀:這是一個歷史的客觀事實:自從秦朝末年趙佗關閉五嶺割據南越建立第一個割據政權開始到封建王朝退出歷史舞臺,也只有明朝一個朝代是從在南方建都統一中原的。究其原因是多種因素疊加造成的結果,大體上可以從經濟、文化認同、交通等多個層面相互影響相互疊加造成的結果。下面我們做下一詳細闡述。


雖然我國先民在境內出現多個文化遺址,但是發展壯大還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炎黃部落。以此為基礎走出黃河、跨越長江,才形成“尊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的正統大一統王朝的格局。從封建大一統秦漢開始無不是定都關中,然後出函谷平定北國接著跨江南下平定天下。除了明朝以外源於江南的都是割據政權,其中經濟、交通、自然環境、戰爭因素以及文化認同都存在著很強的關聯性。


我國古代經歷了經濟中心從黃河流域向南方的轉移,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大一統王朝的核心

古代北方是天然的經濟中心,從周朝開始從關中到黃河流域就是開發的重點。在唐朝之前北方一直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北方在王朝中的賦稅佔比一直比較高。從西周分封開始,諸侯國基本都集中在北方。戰國七雄中六個在北方,只有八百年楚國的主要版圖在長江以南。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戰國時代的北方各國無不是經濟雄厚、帶甲數十萬,所以才能支撐數百年的相互攻殺。到秦漢時期由於以鐵質農具和其他耕地播種工具的推廣使用,北方經濟迎來進一步發展。

所以曹操得以憑藉北方強悍的經濟實力形成對蜀、吳兩國的碾壓,孫劉兩家不得不聯手對敵。而南方重點發展從南方割據政權開始,從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延續了幾百年對南方經濟開發。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量湧入南方,帶來了大量先進的耕種技術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南方不得不承擔起財稅重地的責任,加上兩宋對南方的重點開發才形成“蘇湖熟、天下足”的經濟格局。大明王朝也確實在經濟中心南移的情況下,完成江南建都統一中原建國重任的。


中原王朝北方與草原政權頻繁的戰爭導致北方軍隊一直保持著強悍的戰鬥力

從周朝開始北方的少數民族就威脅著中原王朝的安全,北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此起彼伏的強悍遊牧政權不斷與中原王朝發生戰爭。秦朝、兩漢、隋唐等不斷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政權的入侵頻繁發生戰爭,北方軍隊得到巨大的鍛鍊。所謂精銳軍隊都是經過戰爭洗禮才形成的,所以兩宋之前北方軍隊的野戰能力遠勝南方是個不爭的事實。

但是在南宋、元明時期戰火多發生在江南,無論是元滅宋還是反元戰鬥的主要戰場都轉移到了南方。這就造就了南方軍隊的對於頻繁戰爭的適應能力,水戰、攻城戰、騎兵野戰的綜合能力的把控是明太祖朱元璋得以實現大明王朝以南方統一中原的壯舉。



交通、自然環境、生活習性、文化認同以及戰馬都是導致彪悍的北方充當統一的重任

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北方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秦嶺、太行山、燕山、大別山、長江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內部環境,所以北方特別適合騎兵作戰。秦漢都是以關中為基地,出函谷關征戰關東。然後以北方為基地南下統一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更何況這塊區域開發最早、經濟最發達,絕對是立國之基。

我們看下圖所示:由於山脈形成的天然自然環境南方分成了好幾個封閉小塊:東吳孫權的揚州以長江、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以及粵贛交界的九連山脈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板塊;荊州的劉表利用羅霄山脈、三峽和南嶺構築成了荊州板塊;益州劉璋以及漢中的張魯憑藉易守難攻的四川盆地構築益州板塊;盤踞兩廣的士燮學習南越國趙佗割據嶺南,也形成一個封閉板塊。所以南方更容易產生割據勢力,南方都統一不了怎麼統一中原?

況且即便是勉強維持了江南統一,但是也會受到各分裂因素的嚴重困擾。以東晉和男朝為例:荊、楊士族軍閥之間的矛盾、荊州恆氏篡位、少數民族不服從管理等等都凸顯了這一點。南方納入中原版圖和開發較晚,所以少數民族分佈廣泛的南方在文化認同、生活習性方面都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況且南方多河流,擅長水戰且缺少戰馬的南方將士一時間不容易適應北方步、騎野戰為主的戰法。當文化認同、生活習性和戰法融合都磨合完成的朱元璋時代,大明完成了以南方統一中原的壯舉。


小結:

綜上所述,南北方由於經濟、地理環境、文化認同、軍隊戰力等多個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隨著南方的開發和各種因素的融合,南方的潛力造就了富庶具有活力的魚米之鄉。所以雖然在南方建都的政權多為割據政權,但是到了大明王朝時期朱元璋完成了以南統北的建國曆程。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中原爭霸是主流,南方政權一般為南逃的偏安政權

中國封建史發源於河南(殷)、安徽(亳州)一帶的“中原”地帶,興盛於關中之地(長安),此後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又隨朝代更迭回到河南(汴梁、洛陽)、北京。

所以北方歷來是大一統王朝的定都所在,同時也是想問鼎中原的各方勢力鬥爭的焦點,而在這眾多勢力當中,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力量最為強大,也是勝率最高的。

正所謂“成王敗寇”,被遊牧民族擊敗的大一統王朝只能選擇南逃,像東晉、南宋、南明皆為此類。既然他們是原來失敗的一方,自然實力上本身就不如北方的新政權,北伐收復中原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二、南方缺少耕地和馬場,是無法北上統一中原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們提到北方是中原文明的發祥地,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的前期,南方的發展是要遠遠落後北方的。這在農業發展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作為農耕文明傳統核心地帶,沃野千里的安徽、河南直到現在仍然是中國的產糧大省,號稱中國人的糧倉,而東北平原現在被成為“北大倉”,其糧食產量僅次於河南、安徽。而在古代,這幾片區域對於養兵幾十萬的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必爭之地,失去了這片區域就喪失了用兵的主動權。

而南方由於大量山地和水網,直到東晉衣冠南渡之後才第一次得到大範圍開發,到宋朝時又通過引進佔城稻使南方水稻的產量和耕作範圍得到增加,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南方政權軍隊糧食補給不足的問題。到了明朝中後期,長江流域江漢平原得到大規模開發,更是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盛景,基本上解決了南方證權糧食補給的問題。

“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關於占城稻的描述。

而馬場方面南方的劣勢則更加明顯。像北方的關中、蒙古、新疆都是傳統的產馬區,南方也沒有大型馬場,在騎兵稱霸戰場的冷兵器時代,沒有戰馬的軍隊戰鬥力是得不到保證的。正因為缺乏糧食和戰馬這兩個古代戰爭最核心的資源,所以歷來南方政權都在與北方政權的鬥爭中處於絕對劣勢。

上面兩點原因就是古代南方政權無法統一中原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南方的崛起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這種情況逐漸得到改變逐漸,南宋時以岳飛為代表的主戰派已經能夠發動北伐一直打到朱仙鎮,到了朱元璋時更是通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直接趕走蒙古人由南向北奪得了天下。而等到火器不斷髮展之後,騎兵的作用慢慢淡化,南北在軍事方面的差距也就基本不存在了。

歡迎關注我哦,本文屬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批評指正。


江湖小生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中國古代北方經濟文化發展都遠遠領先南方。

比如三國時期,雖然吳國蜀國地盤加起來比魏國大,但是論人口和經濟,遠遠不如魏國。

在古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財富,有人就有糧,有錢,有兵。打仗本質上還是在比經濟,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北方經濟遠遠勝於南方,所以從南往北打,很難成功。

騎兵

二是因為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核武器。一萬騎兵戰鬥力甚至在五萬步卒之上!

中國自古有南人乘舟,北人騎馬的說法。南人不善騎馬,而且南方也不產馬,所以南方多步卒。

而北方幽燕、蒙古、雍涼、西域都盛產馬匹,組建成建制的騎兵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國地形南方多丘陵,北方多平原。平原不僅有利於耕種,發展農業和交通,也是騎兵用武之地。所以呂蒙才會勸孫權不要打青徐,即使能打下來,曹魏騎兵旦夕而至,根本就守不住啊!

劉裕北伐是僅次於明朝的最成功的一次

三是北人雄壯魁梧,南人婉約清秀。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越往北,緯度越高,人類體格越高大,性格越生猛。越往南體格越矮小,性格越懶散。

所以客觀上北方人單兵能力是勝過南方人的。

綜上,無論經濟、自然、軍事因素,古代南人都遠遠不如北人。朱元璋是佔了元朝氣數將盡的便宜,劉裕是當時北方處於割據狀態,所以二人能夠統一。其他則再無成功的。


煮酒放歌


我在頭條號上曾經說過類似的問題,在這裡再說一下。

我想說:拋開人口和經濟談戰爭能力都是耍流氓!

從人口密度上來說:南方和和北方的人口密度是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斷變化的,並且變化的趨勢是南方逐漸增大,北方逐漸減少。在西漢時期華北各州人口合計佔全國各州總數的77.52%;位居秦嶺淮河以南的荊州,揚州、益州,交趾人口合計僅佔全國各州總數的22.48%。


到了唐朝時期華北各道合計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59.73%,華南各道合計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0.27%。同西漢相比,華南人口比重已大有增加,華北與華南人口之比約為6:4(西漢時約為7.5:2.5)。

到宋代,南北人口的分佈,更有很大變化。宋神宗元豐初年(公元1078)全國在籍民戶,東南和四川地區即佔2/3。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86—1791)華北各省人口合佔全國總人口的35.48%,華南各省合佔全國總人口的64.52%,南方人口約佔2/3,北方人口約佔1/3,同漢代人口分佈成相反形勢。



從經濟發展來看:南方和北方也隨著人口的變化而變化。在秦和西漢時期,人口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處於未開發地方,是流放犯人的主要場所,經濟發展更是無從談起。但是從隋唐時期開始南方開始發展尤其是海運的發達促進的南方各省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更是將南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推向高峰,並逐漸超越北方。

戰爭是需要人口和經濟來支撐的,在明朝以前全國主要的人口和經濟發達地帶都在北方,因此北方的戰爭潛力和能力就大於南方,取勝的幾率就非常大。在明朝以後到新中國成立前這段時期南方人口和經濟發展都優於北方,因此南方的戰爭潛力和能力就大,勝算的幾率就大。


螞蟻歷史觀


技術從哪邊傳來,哪邊就強。這裡的技術是指廣義的技術,包括政權組織形式,軍隊組織方式,宗教組織方式,新思想,冶金,農作物等。

文明的核心區

人類產生文明以來,滿打滿算不到一萬年。這一萬年並不是平均主義,這邊發展一點哪邊發展一點。一般認為是從兩河流域開始後,一直不斷往外擴展,離得越遠起步就越晚,得到新技術就越晚。

甚至有極端的認為,不止這一萬年,舊石器時代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包括美洲和南部非洲和澳洲也都在同心圓範圍內。以前認為這些地區相對獨立。

一萬多年以來,文明的核心地區始終在兩河、地中海打轉,各地零零星星的技術在核心地區碰撞集合,並在競爭中產生優勢,之後往四面八方傳過去。直到近代,才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兩岸。

技術的傳播

既然核心在這些地方,那交通上和這些地區的方便程度就很重要。簡單來說交通越方便就越有優勢。

例如青銅器的人工冶煉技術出現時間,基本就是從兩河到印度到中國這個時間順序。馬車、文字也是如此。這三樣在中國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高度成熟了。

北方對南方的征服

技術從中心地區到中國大致有兩條路,一條從西邊北邊,一條從海路。而海路直到近代大航海之後才開始超過陸路。

所以,中國歷史上征服大多自北向南。因為北邊掌握著更好的技術,又有財富流通的商路,所以有優勢。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似乎喜歡把周邊的蠻族描述成一群啥也不會的野蠻人,然而並不是這樣。党項人、突厥人、蒙古人、滿洲人等,技術尤其是軍事相關的技術並不差,經常有優勢。

有了技術和財富的雙重優勢,征服也就隨之而來。

北方的衰落

北方真正的衰落是從大航海之後開始的。財富和技術逐漸聚集於沿海,廣州、泉州、寧波、乃至上海崛起,南方逐漸比北方有優勢了。

比方最後一次征服南方是蘇聯人帶來的,蘇聯人雖然不如英美,但卻比蔣介石強得多。可以預見,以後的征服會以南方征服北方居多。直到下一次重大的改變。


加密貨幣百曉生


題主所說是事實,舉兩個最有代表性例子,三國時期最終是北方的晉朝統一南方割據政權,元朝多年征戰徹底消滅南宋政權,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 自然環境(生存環境)造就南北方民風差異

北方寒冷乾燥、物產貧瘠,與自然環境的搏鬥及爭奪資源造就北方民風彪悍好戰,希望去南方掠奪財富和人口。所以北方有為統一南方作戰的社會基礎和訴求。

中國南方氣候溫暖,生活富庶,人們生存壓力小,從貴族到平民更多追求生活享受、精神享受,沒有主動打仗統一中原的社會基礎。

二、北方騎兵優勢

冷兵器時代,騎兵佔有太大的優勢,作戰能力強,機動性好。蒙古十萬鐵騎橫掃亞歐大陸。相比北方,南方缺乏大量戰馬及訓練有素的騎兵。這也是南方政權不能一統中原的重要原因。

三、 北方、南方戰役物資運輸的利弊

中國古代北方南下主要從兩條路線:陝西、洛陽沿漢江攻打襄陽,一旦攻下襄陽可順流直下進長江攻擊江南。從河南、安徽北部沿穎河、淮河、淝水入巢湖爭奪壽春、合肥一線,沿裕溪河入長江。

為什麼要這麼打,因為水運做後勤保障快捷,只有後勤保障跟上了才能打贏長期戰爭(秦始久攻嶺南不下,修建靈渠後才徹底征服嶺南)。試想北方南下運輸物資順流而下,南方物資逆流而上。即便兩國實力相當,也很難成功。

四、關於經濟技術因素

我不太認同北方經濟技術要比南方發達的說法,尤其是金國、元攻打宋朝,南宋的科學和經濟都比北方發達。


小天說高校


1.地理及軍隊實力因素:古代黃河河道寬,流水急,南方軍隊很難跨越,就算跨過黃河,北方騎兵由上而下南方軍隊很難抵抗的住。

2.經濟因素:南方富裕,統治者很難有氣吞天下的雄心壯志,南方政權少有主動過黃河向北出擊的時候,甘願偏安一隅,安享富貴。

3.氣候因素;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佈分界線,一月份0℃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溼潤與半溼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以及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和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限,在古代,黃河以北遊牧為主,以南農耕為主,軍隊身體素質北方普遍強於南方軍隊,南方人不適北方的氣候及生活習慣等。

綜上各原因,南方建都的政權很少能夠建都南方而統一全國。

  




滿山紅遍


縱觀歷史上的統一,在漢代以前是西方統一東方,如秦滅六國。漢代以後,逐漸轉變為由北向南,多是北方統一南方,很少有南方統一北方。

筆者認為,歷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權很少有跨越淮河、黃河統一中原的原因基本有五:

一是北方中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發源之地,幾千年來,作為政權的中心,無論政治、經濟還是軍事都強於南方。北方統一時間較長,文化思想比較統一,語言差異小,交流方便,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徵。發動軍隊一統南方,軍隊好組織,好指揮。南方地形複雜,高山大河,語言多樣,交流不便,文化差異大。古代通訊交通不便,南方容易出現割據混戰。自己都顧不明白,又怎能北上統一全國。

二是在古代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戰鬥力絕對是決定勝負的重要條件。南方地區河流眾多,城池多建在平穩堅固的地方。但雙方交戰中,最常見的是圍繞城牆展開的攻守戰,北方士兵強於南方士兵。在士兵個體的對比中,北方士兵個頭大,力氣足。

三是經濟上,古代北方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開發的早,經濟優於南方。生態環境,生產力上都優於南方。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作戰都依靠經濟的支撐。

四是南北方氣候差異。北方統一南方,由北向南推進,氣溫不斷變暖,生活及後勤補給都較容易。如果由南向北推進,就容易遇到冰雪,寒潮,大風等天氣,因不適應氣候的原因而造成戰鬥力減弱,甚至完全失去戰鬥力。雖然北方士兵也不適應南方的氣候,但和南方士兵相比,還是比較容易的。

五是南北方各方面差異都很大,尤其是文化差異。歷史上的幾次北方人因躲避災禍的南遷,都把北方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帶到南方,同時也把戰爭的畏懼帶到了南方。南方統治階層求穩保身為主,沒有傾全力也要北上一統天下的精神。南方人民隨之這種思想也深入心中。尤其是南方經濟發達地區,不願意出兵打仗,招募士兵比較困難。


窗外有雪花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朝各代猶如璀璨的流星一樣劃過天邊,留下它的光芒匆匆而去。

現在當我們回過頭看一看各朝代的建立史,大多數都是在北方建立政權,進而統一全國,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南北發展差別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當時中國的南方還是未開發地段,我們所能瞭解到的就是瘟疫肆虐,千里瘴氣。

可是秦始皇依舊派大將趙佗率領50萬大軍征服南方,最終設置了桂林、象郡,然後到漢武帝時期又一次大力開發南方。特別是西晉王朝南渡,歷史上稱為衣冠南渡,這次南渡,把北方先進的生產力帶到了南方。

此時的經濟重心已經漸漸南移,到了最後,宋朝又一次大遷移。


我們看南方的發展史,大部分都是得益於北方的遷徙。

所以說,南方一開始就少了和北方較量的資本。

二: 南北軍事差別

其實我說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騎兵,這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軍種,能夠依靠自身的機動性去衝擊步兵方陣,給對方造成沉重的打擊。

在當時,北方養馬的地方非常多,而南方卻沒有。像宋朝時期,沒有河套平原(西夏佔領),更沒有燕雲十六州(遼、金、蒙古佔領)。

這兩個地方都是盛產良馬,沒有優良的戰馬,部隊就沒有了機動性,也就處在了被動防禦階段。


三: 氣候以及其他因素

北方寒冷,南方溫暖,當北方人打進南方時,感覺越來越暖和,越來越舒服,戰鬥力可能就越彪悍。

而南方人往北方打時,是越來越冷的,作戰環境越來越惡劣,士兵可能適應不了這樣的環境,戰鬥力就會有所下降。

假如當我們站在中國的南北分界線上,面對北方時,我們可能就要仰頭看。

而面對南方時,我們可能就有一種俯視的感覺,就是說,從心理上南方面對北方就好比猛虎下山。

當然了,南方政權向北方進軍成功的也有,例如朱元璋和蔣介石,但這時就要考慮當時的政治環境了。

元朝末年,狼煙四起,政府腐敗,漢人得到低等待遇,人民渴望恢復漢人江山,所以朱元璋北伐基本上沒遇到多大的抵抗。


而當時的北洋政府互相攻伐,面對著中國當時內憂外患,人民渴望統一,渴望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所以說當北伐軍出現的時候,北洋政府迅速瓦解。

總結

任何的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南北對峙的局面也出現了幾百年,但定都南京的朝代似乎都是短命王朝,也許就是因為這,讓我們感覺到了南方不容易打過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