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天赋异秉,九岁孔庙题诗

汪洙,生卒年不详,字德温,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父亲叫汪元吉,在当地以信义知名。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看重汪元吉的为人,就把他推荐给转运史,当了一名负责法律事务的司法参军。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刀笔吏,收入仅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汪洙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牧鹅图

汪洙天赋异秉,很小就识字读书,咏物作诗,张口就来。九岁那年初春,汪洙在村前的孔庙附近牧鹅,鹅自己吃草,他则跑进孔庙,坐在里边看书。孔庙已经破败了,蛛网百结,鸟粪遍地,孔子和颜回的像也破了。汪洙听父亲说过,朝廷上的大臣都是孔夫子的学生,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老师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寂寞冷清。他心里不是滋味,就拣起一块木炭,在墙上写了一首诗:"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写完,又工工整整落款:九岁龄童汪洙。

机智对诗,知县称之"神童"

不久,知县下来视察工作,在孔庙里参拜孔夫子时,发现了墙壁上汪洙写的这首诗。他环视大殿,的确如汪洙所写,屋顶破了,斑驳的阳光照射在颜回和孔子的塑像上。作为地方的父母官,他自觉惭愧,但转念一想,九岁龄童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故意讽刺于他?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赶紧答道:"汪洙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大人发落!"他心急火燎地赶回家里,拉着汪洙就走。汪洙只穿一件很短的衣衫,就来到了孔庙。

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

汪洙不慌不忙答:"正是,还请大人指教。"

"这样说来,你是神童了!"知县嘲笑道,"只是我还没见过你这样穿短衫的神童哩!"

汪洙脱口道:"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知县一听,这孩子思维真够敏捷,不出七步就能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堪比魏国曹子建啊!他相信了墙上诗是汪洙所写,并称赞道:"果然是神童!"从此,汪洙"神童"之名便传开了。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思考社会,写成五言绝句

神童汪洙长大后,一边读书应考,一边观察身边现象,把所思所想写成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那时候,底层老百姓只有通过读书科考,才能摆脱底层的困境,提升地位,获得较为满意的生活,汪洙为此写下绝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子夏有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入仕,儒者用一生追寻从政之道,正如孔子自己一般。在孔子榜样的引领下,各阶层的人们都以仕途得意作为人生成功的象征,而且是唯一的象征。汪洙看到了这一点,写下一首绝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古人认为有四件事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民以食为天,吃饱穿暖是幸福的前提。古代是农耕社会,长时间不下雨,千盼万盼,好不容易老天下雨了,肯定高兴得不得了!古代社会相对封闭,很难在异地他乡遇见一个同乡,遇到一个熟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古人重乡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心情。封建社会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只有进洞房、挑盖头的那一刻,才能见到新娘的面,完成真正的"成人"礼,其兴奋不言而喻。如果恰恰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又金榜题名,成为天子门生,前途一片光明,那就太完美了!汪洙把这人生的"大四喜"总结为四句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四大喜

后世传诵,编成《汪神童集》

汪洙写的这些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快就流传开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后来,私塾老师们便把其中的30多首汇编成集,题为《汪神童诗》(节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神童诗》的主要意图是述志劝学,它告诉人们: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贫穷人家的孩子通过发奋努力,就像前人那样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说不定早上你还是一个乡野村夫,晚上就可能进入朝廷吃皇粮。即使做不到将相,读书也可以使人具备良好的修养。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训蒙图

经过历代的补充和修订,《汪神童诗》增加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篇名也逐步演变成《神童诗》。由于它浅显易懂,格律工整,非常适合儿童记诵,被誉为"古今奇书",与《三字经》一同成为训蒙儿童的重要教材。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绘图《神童诗》

不断努力,终于得中进士

汪洙曾经这样说:"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神童有这样的自信不足为奇,但登科之路并非坦途,也不完全以才华是举。多少才华横溢的人,最初怀着满腔热血,踏上科举之路,最终却名落孙山,只能用诗句来抒发自己的落寞情感,比如孟浩然,比如罗隐、张继。汪洙就不幸成了这个行列中的一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能考中。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囊萤夜读

但是汪洙没有半途而废,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努力,"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终于得中进士,授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教授,负责一州教育,不久即被列入全国著名的"醇儒",历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掌出入侍从,资望极高。

以身示范,培育良好家风

汪洙退休后,在鄞县卢家岙建造书院,延揽诸儒。由于他教授有方,随从听课的学生众多,都称他"汪先生"。"汪先生"的名气越来越大,连朝廷都知晓了他的大名。汪洙去世时,朝廷追赠他为正四品"正奉大夫",鄞县桃源乡人将其搬入"乡贤祠",受后代岁祭崇奉。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乡贤祠

汪洙曾经写道:"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留给后代的是读书的传统、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这种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其子汪思齐、汪思温,其孙汪大猷、汪大辨,曾孙汪立中都中了进士,并成为高官贵胄,汪思齐做到端明殿大学士,汪思温做到观文殿大学士。"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从一位牧鹅少年,成长为观文殿大学士,以自己的努力和对家庭的影响,完美印证了《神童诗》的教育意义。

《神童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训蒙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