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智庫動態|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若干問題

城鎮化仍有一些待解的問題

“2019年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向縱深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的重要一年。”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發言時指出,這一年來中國城鎮化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突破。隨著城區人口5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政策持續放寬、中小城市落戶基本實現低門檻、居住證制度全面落地,農業專業人口市民化通道進一步得以拓寬;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的佔比持續提升,城市群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的輪廓更加清晰;進一步增強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論壇上,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提到,在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1.91%提高到54.77%期間,城市卻從668個下降為654個,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數量佔比僅為18%,和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發展是離向的。“城鎮化率越來越高,城市應該越來越多,中國反而在減少。”他認為,一些特大鎮在管理權限、管理方式上無法滿足縣市的需要,增長潛力得不到有效釋放。中國超過10萬人的鎮有235個,超過5萬人的有882個,應當加快研究積極穩妥地推動鎮改市。

在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看來,中國城鎮化過程仍存在一些待解的問題。首先,相比於發達國家伴隨工業化發展的城市化過程,中國的城鎮化缺乏動力。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農民工的機制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實際上在工業化過程中並沒有相應帶動城鎮化的發展,如今不少地方的城鎮化過程事實上缺乏工業化的動力,需要去構建內在的動力機制。其次,中國城鎮化進程比較急,發展目標往往超出了正常合理的速度,這就必然伴隨著許多挑戰的出現。再者,每一座城市的定位變得越來越全,大城市都是省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創新中心等等,似乎功能越多越好,但這其實給實際運行帶來很大挑戰。

薛瀾認為,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就地方的發展來談,要敢於放棄,不能什麼都要,在某一個歷史階段,主要戰略目標要清楚。城市管理不能還依從原來蔓延式的發展,而應當著力怎麼將現有的城市經營好。

高校建設是中國二三線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

“城鎮化有可能導致人才資源、財富創造進一步向中心集中。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了機會,同時也對所有社會都提出了挑戰。”薛瀾說。他認為,到2030年,人工智能預計將給經濟帶來約15.7萬億美元的增加額,但分配卻會相當不均勻。中國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將會獲得最大收益。當我們對中國的收益做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不同地區可能獲得收益的程度差別巨大。因此,這完全有可能導致人才資源和財富創造更進一步集中。

這背後的機制是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二三線人才看到一線城市的機會,有可能積極轉移到一線城市去發展。但也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各地方能更加均衡合理地發展。這些地方的人才一方面瞭解到全球發展趨勢,另外一方面掌握了本地特有的資源和優勢,並能夠發現兩者之間的聯繫。這就是地方創新資源問題。一個地方到底有沒有創新載體,這就得益於知識型基礎設施——高校、研究機構。

薛瀾認為,西部高等教育還是發展不夠。其次,高等教育的中心與經濟和城市中心差不多,東西部差別不大。但其實高等教育資源在省級行政區內分佈非常不均勻,超過50%的高校集中在首位城市、省會城市。許多中國二三線城市也擁有幾百萬人口,但卻沒有比較像樣的綜合性高校。

他強調,第四次工業革命要求我們在城鎮化過程當中,要關心營建的基礎設施,不僅是交通、網絡等等,要關注知識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創新城市應當重視到這一點。中國的二三線城市非常需要的是一所綜合性的高質量教學的,且做一點應用型研究的高校。對中國二三線城市未來的發展而言,高校建設非常關鍵。

城鎮化進程中,“健康中國”行動要落實到每一個人

對於城市人的健康來說,城鎮化像是一把雙刃劍。消除城市病,進而讓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更加健康,是國際上城鎮化建設共同關注的問題。論壇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做了題為“從衛生城市到健康城市的探索”的主旨演講。

環境是健康城市評價標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毛群安認為,從健康城市的評定標準可以發現影響公共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複雜交織。一般人可能更關注城市的醫療條件,但實際上對人們健康影響最大的也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161個地市級以上城市、130個縣級市都達到了國家衛生城市標準,東部地區比例更高。而隨著中國提出國家健康戰略,原來的衛生城市將升級建設成健康城市。毛群安介紹,衛生城市更重視基礎設施這樣的硬件條件,包括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等,健康城市的標準則更高,要關注人們的健康狀況、城市的健康服務等軟性條件,以及為促進人們健康提供的一些支持性環境,如加大力度建設公共運動健身場所。

在毛群安看來,中國從創建衛生城市轉變到建設健康城市經過了30年的探索,實質就是在探討城鎮化過程中怎麼建立圍繞“健康”的社會制度。健康城市是衛生城市的升級版,旨在通過完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改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健康服務,全面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公眾的健康需求,實現城市建設與人們健康的協調發展。

毛群安指出,創建健康城市的工作重點是在衛生城市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文化、健康服務和健康人這五個健康,著力解決現在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他認為,“健康中國”行動要落實到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健康進行管理。“不能說有病再到醫院去看,那個時候沒實際意義了。”

創建健康城市的目的就是希望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考慮給居民提供有益健康的條件、環境和服務,最終目的是促進城市居民的健康。

毛群安認為,健康城鎮的建設是我國在城鎮化過程中,面向現代化應該值得考慮的問題。衛生城市健康,不僅僅是醫療衛生,更是對整個城市的社會治理。我們營造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管理環境,重視社會組織,每一個社會組織都應該對他的人群進行健康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