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永城紅色記憶——薛湖鎮崔廟村

烈士,是一個神聖光榮的稱號,是最可敬、最值得我們銘記的英雄。4月4日,清明將至,記者尋訪安葬烈士忠骨的薛湖鎮崔廟革命烈士陵園,追尋烈士戰鬥歷程,聆聽烈士光榮事蹟,感受烈士精神的代代傳承。

永城紅色記憶——薛湖鎮崔廟村

進入陵園內,壯觀的紀念碑映入記者眼簾,正面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紅色忠誠的莊重氣息撲面而來。

永城紅色記憶——薛湖鎮崔廟村

當日,薛湖鎮組織黨員幹部、學生們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永城紅色記憶——薛湖鎮崔廟村

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向革命烈士紀念碑鞠躬、並獻上鮮花。

永城紅色記憶——薛湖鎮崔廟村

隨後,全體人員默哀致敬,黨員幹部重溫了入黨誓詞,表達黨員幹部繼承先烈精神、發揚優良傳統的決心。

永城紅色記憶——薛湖鎮崔廟村

崔廟村黨支部書記張存性告訴記者,他的父親張心勇就是在淮海戰役中狙擊國民黨逃兵的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父親犧牲時,他才4週歲。當時,還有張心榮、張心華兩名同志和張心勇一樣在戰鬥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後,這三名同志被國家追認為革命烈士,他們的革命精神傳承永續、連綿不絕。

回放歷史的鏡頭,

讓時光回到1948年12月。

隨著淮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永城地區成為包圍國民黨軍隊的主要戰場。為了取得淮海戰役的全面勝利,永城人民踴躍參加支前運動,全縣各區、鄉、村紛紛組織擔架隊,全程參加戰場救護工作。當時,為了及時救治我軍傷員,華野九縱在丁廟(現更名為崔廟)西頭設立了臨時後方醫院,從戰場轉運來的大量重傷員在此救治後,重新走上戰場,但先後有48名指戰員在此因不治犧牲。犧牲者,經醫生或戰地服務志願人員清理整容後,用白布裹體,由民兵或志願人員挖長2米、寬1米、深1米的墓坑埋葬。建國後,每逢重要節日,淮海戰役崔廟無名烈士墓群的周邊群眾,經常到烈士墓前弔唁。2013年夏,根據上級要求,永城市委、市政府啟動了散葬烈士集中保護工程,在崔廟無名烈士墓原址修建了崔廟革命烈士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