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集樓、臺、亭、閣等於一體,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江西九江石鐘山

石鐘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雙鍾鎮,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宋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父子月夜乘小舟訪探石鐘山,則認為山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並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

集樓、臺、亭、閣等於一體,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江西九江石鐘山


石鐘山開發歷史較早。考古調查資料表明,早在商周時期,鄱陽湖濱的先民們就在這裡從事漁獵活動,並建木骨泥結構的民居。石鐘山之名始見於漢代桑欽的《水經》記載:“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

集樓、臺、亭、閣等於一體,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江西九江石鐘山


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

集樓、臺、亭、閣等於一體,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江西九江石鐘山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鍾,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

石鐘山傲然屹立於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游下石鐘山可沿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迴曲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有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磯頭、鍾石,以及清咸豐皇帝批喻興建的昭忠詞,湘軍水師將領彭玉麟為其母超度亡魂的“報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休息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紀念陶淵明的歸去亭,以及園林建築石筍、且閒亭、桃花洞、觀魚池、廊外廊、樓外樓、石鍾洞等名勝。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因地制景,藏露結合,虛實相間,石環水繞,幽深雅緻。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雲遮霧障,夜遊雙鍾月湧江流。

山上古建築與碑、石刻相得益彰,互相輝映,集樓、臺、亭、閣等於一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園林。這裡石塊具有天然形成的皺、透、瘦、漏、醜等特點,千姿百態,而且石叩之有聲,觀之出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