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就在昨天下午13:20分,世界上最後一隻也是唯一的母斑鱉死了.....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昨天下午剛剛死亡的最後的雌性斑鱉的屍體

斑鱉(學名:Rafetus swinhoei):又名斯氏鱉。背盤長36-57釐米,背盤寬度僅略小於長度,幾近圓形。軀體扁平,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澤,暗橄欖綠色(或黑綠色),具多數黃色點斑,其間更有無數黃色細點,有時形成包圍前述黃色點斑的不規則的一圈;在相當於骨質背甲部分,黃色斑紋形成橫豎交織的線紋或放射狀紋。


頭、頸及四肢背面亦為黑綠色,具不規則的大小黃色斑。這種密集的黃色斑紋是斑鱉的特點。


生活於江河湖沼中,底棲,以水生動物為食物,卵生。斑鱉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極其珍貴,是龜類中最瀕危物種之一,全球已知存活僅4只,其中蘇州動物園2只、越南同莫湖1只、越南宣漢湖1只 [1] 。 分佈於亞洲,中國特有種,分佈於長江下游及太湖周圍。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蘇州死掉的那隻母斑鱉

在古代,班鱉曾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下游和太湖地區。古人稱之為癩頭黿。由於肆意捕殺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1972年以來,未發現任何野生個體。可確認的尚存活的個體僅有兩隻。


蘇州動物園有一隻雄性;長沙動物園有一隻雌性,已遷至蘇州動物園實施人工繁殖。另外,蘇州西園寺放生池內有一雌一雄兩隻,雄性(名為方方)已於2007年8月死亡,雌性並未實際觀測到;上海動物園和北京動物園的兩隻個體分別於2006年底和2005年死亡。


另外有消息說美國研究人員在越南北部觀察到一隻野生斑鱉。越南河內還劍湖中尚存一隻,傳說曾揹負寶劍送給越南後黎朝黎太祖,助其奪取天下,但也有學者認為該鱉是單獨物種,稱其為還劍鱉(越南語:Rùa Hồ Gươm)。


雖然早在1873年便已命名,但長期以來斑鱉一直被誤認為是黿或中華鱉,直到2002年後才被確認為有效種。


斑鱉曾廣泛分佈在長江下游、雲南南部紅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相傳清朝杭州藩司衙門門前有兩座石欄圍繞的大池,其中隱藏著藩庫的水門。看守水門的大黿就在池中,杭州人稱之為“癲頭黿”。


這些傳說較難查證,但“藩司前看癩頭黿”,是杭州城裡市井中的一景,亙亙數十年不改。曾生活在南京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提到過斑鱉。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賈寶玉說:“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王八,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

《清嘉錄·楓橋倚棹錄》有一首《西園觀神黿》詩,記錄著“大黿”在西園寺放生池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九曲紅橋花影浮,西園池內碧如油。勸郎且莫投香餌,好看神黿自在遊。


1873年,英國學者John Gray將駐上海的一個英國領事在上海附近捕獲的幾隻大鱉定為新種,命名為斯氏鱉(Osaria swinhoei);除獲得一個博物館標本,經過十幾年的尋找,未發現任何一個斑鱉的野生種群。後來,學者梅爾蘭將斯氏鱉(Osaria swinhoei)更改為Rafetus swinhoei。1880年,法國人Heude又將在黃浦江抓到的大鱉定為一新種Yuen maculatus,並撰文指出新種與大黿迥然不同。但由於當時人們一直稱呼它為黿,所以它就入鄉隨俗將其叫做斑黿。


據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鱉實際上就是Heude命名的斑黿。 1984年,中國學者張明華對浙江省桐鄉縣羅家角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黿骨骼亞化石進行了研究,定名為太湖黿。

其實,太湖黿就是斑鱉,因為張明華當時沒有參考英、法學者的文獻。 前文提到的癩頭黿、大黿、斯氏鱉、斑黿、太湖黿都是斑鱉。在之後的漫長歲月裡,中國學者幾乎無任何後續報道,甚至連它是否為有效種、它的地理分佈和生活習性也一無所知,因而在中國鱉科動物分類上,曾一度呈現混亂局面——被認為是中華鱉的同物異名,雖然發現過不少個體,但都被鑑定為黿、斑黿等物種;中國所有動物園和博物館裡的斑鱉標本都被錯誤地鑑定為黿。

蘇州動物園園長陳大慶介紹,蘇州動物園的這隻斑鱉解放前就在這兒了,“蘇州動物園建園前是一所古老殯舍,俗稱‘昌善局’,專供有錢人家寄存屍體棺木。原昌善局內有園林,旱船、假山、亭榭及池塘等一應俱全,蘇南地區的居民素有購買龜、鱉、魚等在寺廟水池中放生的傳統習俗,現存的斑鱉就是在解放前所放生的。”


“1954年建園時,還有大小不一的十餘隻斑鱉,遺憾的是,當時把它當成了另一個物種——黿,而且也沒有對其很好地採取保護措施,至今只存活一隻了。”1993年,陳大慶剛到蘇州動物園工作時,就只剩下這隻斑鱉。“它的裙邊少了一塊,是以前和其他斑鱉打架被咬掉的。” [2]

斑鱉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把它當作黿,沒有引起重視,為斑鱉正名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事。蘇州動物園為支持蘇州科技學院生物系建設,曾贈送了兩隻俗稱“癩頭黿”的大黿標本。蘇州市科技學院生物系教授趙肯堂對其頭骨、背、腹甲等進行了細緻研究,發現這兩隻“癩頭黿”是斑鱉。


經過多年研究,趙肯堂提出了大量證據,證明斑鱉是一個獨特的物種,他是中國為斑鱉正名第一人。1992年起,趙肯堂多方奔走,為拯救斑鱉殫精竭慮,他的呼籲引起了反響,蘇州市民從此把斑鱉看做國寶。然而,遺憾的是,趙肯堂2007年年初因病去世。其實,1873年,這個物種已經確定下來了,但後來專家都不認可。小的時候把它當中華鱉,大的時候就把它當黿。就是90年代,趙肯堂研究發現確實存在這個物種。


由於被認為是其他物種,人類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斑鱉的悲劇不斷髮生。2005年10月,北京動物園的雌性斑鱉離世,距離它從“黿”正名為“斑鱉”僅一年。2006年12月16日,在上海動物園兩棲爬行館內,一頭斑鱉始終未能得見任何同類,在遊客投擲的硬幣的包圍中,孤寂地終其一生。其時,距離為它“驗明正身”還不到3個月。


意識到斑鱉的重要性之後,2005年中國動物園協會在其網站上發文介紹斑鱉的特徵,以便從其所屬的動物園裡發現斑鱉。


該種於1873年由John Gray所命名。標本是當時英國政府駐上海領事Robert Swinhoei先生送給英國博物館(B.M.)的。據說是從中國上海的鄰近地區採集所得。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由於幼體和中華鱉相似,成體又和黿很像,加上缺乏標本,因此在隨後的100多年中,斑鱉並沒有得到中國動物學界的認可,而被看成是中華鱉或黿的同物異名。


直到1987年,Meylan等重新研究了斑鱉的模式標本,恢復了其有效種的地位,並將之改到Refetus屬中。然而,到這個時候,斑鱉在野外幾乎絕跡,飼養的個體也寥寥無幾了。


一路走好,世界上最後一隻雌性斑鱉

越南還劍湖的斑鱉在2016年已經死了,到今天為止全世界的斑鱉可能就剩下兩隻了.....(貌似越南還有另外一隻疑似斑鱉的物種如果是的話,那麼也就是按看蘇州網的說法還剩下三隻)

願她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人工授精!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