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希腊“入群” 中国理念让老欧洲“心动”

亚太日报、亚时特约评论员 董一凡

随着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走进了第七个年头,在刚刚结束的中东欧合作“16+1”杜布罗夫斯克领导人会晤上,不仅与会国在各领域互利合作进一步促进落实,机制框架的四梁八柱继续完善,同时也迎来“16+1”合作机制的新突破——位于欧洲东南端的希腊加入了“16+1”,成为该合作创设以来的首次扩员。希腊的加入将使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同时也显示着,即将成为“17+1”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对东南欧地区国家具备真正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同时也证明其与整个欧盟的发展相互提振、促进和交融的趋势。

希腊“入群” 中国理念让老欧洲“心动”

客观而言,希腊融入中国-中东欧合作具备其内在的合理逻辑。作为坐落于欧洲大陆东南一隅的希腊,是爱琴海、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三海交汇的要冲,也是欧洲腹地、巴尔干半岛与西亚北非世界之间的十字路口,从历史上到今天一直是东西方经贸、交通和文明的交流融聚之地,在欧亚联通的大格局中具有非凡的地缘经济意义。因此,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欧亚互联互通对于希腊的国家发展而言颇为重要。

但从现实来说,希腊的地缘优势却并非充分“变现”为经济红利。希腊在海上与意大利和塞浦路斯隔海相望,陆路上与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之间相隔五个西巴尔干国家,这些客观条件上均不利于其与欧盟的单一市场和临近的中东欧国家在经济上相融相通,而成为其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其目前最大的海运物流业的明珠——比雷埃夫斯港,也亟待与北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国铁路网相连接,以正式打造成中欧陆海快线,最大化发挥比港作为欧洲航运新枢纽和欧洲腹地新门户的作用,而这一规划的相关跨国机制协调、基础设施升级和物流资源整合,则恰恰需要通过“16+1”机制吸收新成员,补齐中国-中东欧区域合作上在巴尔干半岛的最后一块拼图来完成。

希腊“入群” 中国理念让老欧洲“心动”

事实上,希腊对于中国-中东欧合作心生向往早已有之,从2016年起,希腊即作为观察员国参加“16+1”领导人会晤,而今年杜布罗夫斯克领导人会晤,希腊总理齐普拉斯更是以观察员国首脑的身份与会,显示了希腊方面对于借助该机制融入地区发展的积极意愿。齐普拉斯总理也在致辞中对中国中东欧合作寄予厚望,指出在全球和地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应携手走出危机,共同夯实促进地区与全球发展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希腊的加入也对“16+1”合作本身发展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一方面,希腊在经济、人文、政治、宗教等领域与巴尔干半岛传统联系紧密,该国也认为其对巴尔干国家的和平、发展和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同时将该地区的稳定发展视作周边环境的重要事务。希腊的加入,将成为巴尔干乃至中东欧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近年来希腊和北马其顿共和国协商解决困扰两国多年的国名问题,就是希腊为地区稳定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希腊此次加入“16+1”,也是“带着项目而来”,其期待将雅典到布达佩斯的铁路项目得到“16+1”参与国的支持,与比港一道打通巴尔干半岛到中欧地区的经济血脉,助力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地区国家“借船出海”及外部商品、服务和投资走进去的双向联通,实现合作共赢。

希腊“入群” 中国理念让老欧洲“心动”

另外一方面,希腊的加入不仅是中东欧片意外国家的首次参与,也是第一个加盟该机制的“老欧洲”国家,让“16+1”的欧盟成员国增加到12个,与欧盟兼容并序也更进一步。希腊作为“老欧洲”国家的加入,有助于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注入更多的“欧盟规范”,令相关项目与欧盟的规则、标准在参与国国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接和融合,回应外界对相关合作的关切。齐普拉斯总理也表示,希腊有意在“充分尊重欧盟相关规则和程序的基础上”与各参与国在“16+1”框架下开展合作,显示了中国中东欧合作与欧盟发展、稳定及规则之间具备包容共济、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中东欧国家也对希腊的到来视作“16+1”深入发展的标志。正如斯洛文尼亚总理马里安·沙雷茨所言,希腊成为“16+1”正式成员将为该机制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6+1”的共赢魅力和开放包容正在吸引包括希腊在内的欧洲国家,搭乘发展快车,谋求联通机遇。从最近的意大利和卢森堡分别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到今天希腊正式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成员国,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发展互惠作为顺应时代潮流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老欧洲”国家接受。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