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皇位被传胤禛是否康熙本意?康熙到底想传位给谁?

杭素文


康熙自己的儿子们哪一个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对皇子们夺嫡的争斗,康熙是乐见其成的,其实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康熙喜欢的是自己和自己屁股下面的皇位,至于传位给谁,康熙到死也没有作出决定,胤禛是靠权谋上位的。

晚年的康熙已经不再是那个雄才伟略的皇帝,了,康熙变得重情感起来,官员贪腐很平常,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治下的官员也是能宽容则宽容,而皇子们的夺嫡之争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本来康熙早早就立了胤礽为太子,胤礽也做了几十年的太子,早就在朝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出于帝王心术的需要,康熙怕太子一派势力过大,就允许其它的皇子参与朝政,以此来平衡太子的势力。就是这个动作让其他的皇子有机可乘了,反正大家都在朝中有势力,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做皇帝,把太子干掉自己就可以上位了,太子呢也想把其他的弟弟干掉,自然就没有对手了嘛,太子就可以顺利登基了。

康熙的想法很好,只是事情出乎了他的预料,各个皇子结成了三个派系,有太子党,八爷党,四爷党。三个派系为了皇位争了个你死我活,争斗越演越烈。胤礽是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康熙的一颗棋子,自己杀掉其他弟弟,康熙肯定是要阻止自己,于其被玩的团团转,还不如直接干掉康熙来的直接有效。所以胤礽就谋划干掉康熙来继位,只是胤礽的手段怎么比的过康熙啊,康熙可是从血海中杀出来才稳定自己的权力的。因此康熙第一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就试探让所有的官员推荐谁当太子,结果有一半以上都支持号称“贤王”的八阿哥,这就让康熙很惊讶了,没想到八爷党发展的这么庞大了,如果这样下去,康熙的权力将不保啊,于是康熙又重新把胤礽再一次的立为太子来平衡八爷党的势力。问题是胤礽没心情去搞垮八爷,他只想如何篡位。结果又因为胤礽策划谋反的计划被暴露,胤礽再次被废掉了。这次康熙彻底的放弃了胤礽,因为胤礽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了。那如何瓦解八爷党的势力啊,那只好从八爷党内部瓦解了,于是康熙就开始扶持十四阿哥,让十四阿哥当出征的大将军,本来十四阿哥是八爷党,现在被康熙赋予了兵权自然就想独立一派啦,八爷党的势力也就迎刃而解了。康熙这一切的布置确实做的很好,只是康熙没有想到天意弄人,就在十四阿哥出征没多久,康熙就自己病倒了,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康熙也感觉到了可能挺不过去了,可是康熙就是不立太子,他还在犹豫觉得自己还有康复的希望,所以迟迟没有立遗嘱。这个时候一直隐忍暗中发展势力的四阿哥胤禛出手了,没有用几天就让康熙归天,自己也登基称帝了!胤礽出击的时机把握的很好,如果现在不出手,等到自己的十四弟回来后,胤禛的势力就比不上十四阿哥了,要知道胤禛比弟弟年龄要大啊,所以胤禛看准时机出手了,成了最后的赢家。

康熙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也许都犯了所有有名皇帝的通病,就是没有好好处理自己的身后谁继位的问题,不过康熙的儿子雍正却做了一个好榜样,不知泉下有知的康熙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祯之间摇摆:


皇十四子胤祯,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进犯西藏,康熙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康熙为胤祯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胤祯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奉命回京述职。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将“大将军王”四字抬写,与皇帝并列,说明这些官员也已经把胤祯作为未来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康熙对这种写法一定会严加申斥,但事实上他并未提出异议,似乎已经默认了胤祯的地位。


皇三子胤祉是文武全才:文学、书法、骑射等在众皇子中都是极为突出的。康熙晚年离京外出,胤祉经常随行;如果胤祉留京,那么都是以胤祉为首率众值守京城。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书中胤祉单独给康熙上的秘折有124份,而胤禛仅2份,胤禛即后来的雍正。


康熙六十大寿,普天同庆。而康熙到了三皇子胤祉的熙春园,参加了胤祉给举办的寿筵。


在康熙人生的最后十年,康熙9次接受了祝寿,其中七八次都是在胤祉的熙春园过寿。这个熙春园据论证就是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而胤祉就是首位主人。


康熙十分喜欢这熙春园,为园题过五块匾额,后来上位的雍正和乾隆抹杀了熙春园与胤祉的信息。


综上所述胤祉在康熙晚年是很受倚重,可惜没有确定下来他为皇太子。


陈说红楼


具体传给谁,这个是没有一个定论的,只是更多的舆论指向了四阿哥胤禛。

很多人认为遗诏可以盖棺定论,其实不然。

康熙怎么死的?猝死的。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


遗诏谁写的?张廷玉。谁宣布的?隆科多。

张廷玉跟隆科多这俩,就是胤禛的狗腿子,制作遗诏的过程,没有任何人看见。

所以伪造遗诏的可能性特别大,有人说分满蒙两种文字,增加了作伪的难度,这个对于胤禛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改十四为于四,也没有任何必要。

不过从康熙的安排上来看,他传位于四阿哥的可能性还是最大的。

胤禛帝位的竞争者:老大、老二、老八、老十四。

前面这俩已经废了,老八半残。

我们来看十四阿哥,十四当时为大将军王,手握重兵,可是他在哪?

西北。

康熙身体已经不好了,召还之后,又把他赶回了西北,这里面的用意已经很明显。

如果作为继承者来培养,那么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时候他更应该注重继承者在京师的安排,以防不测,而不是让他跑的远远的。



其次,给十四阿哥供应粮草的是年羹尧,年羹尧是胤禛的人,这极有可能就是给胤禛预留的制衡措施,以防十四阿哥不服,挥兵北上。

所以老十四基本是被排除在外的。

老八虽然还有余力,但康熙明面上表示过不会立他,他没有任何机会。

毙鹰事件,康熙说了这么一句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综合来看,立胤禛应该确为康熙本意,只是遗诏的真伪,就有待商榷了。


浮沉于史


康熙传位给四阿哥胤禛我认为是康熙的本意,在众多的皇阿哥中,以八爷为首的党羽遍布朝野,十四阿哥是和四阿哥一母同胞的兄弟,虽然立场不同,但是也是在争夺皇位,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关系最好,康熙最恨的就是党争,太子两度被废掉,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党争,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以及明珠为首的大阿哥党争的水深火热,康熙生平最恨党争,太子党和大阿哥党震动朝野,相继垮台,而后再也没有立太子,一是为了保护这位皇位继承人,二是平衡朝野,三是在考验中意的人选,四阿哥的性格坚忍而暗藏雄心,在康熙交代的事情中都很出色的完成,又得罪了朝中许多大臣,康熙看重的就是四阿哥不争即是争的性格,八阿哥素有八贤王之称,朝中上下都是八阿哥的人,康熙最恨搞派系所以不可能传位给八阿哥,而十四阿哥虽说被封为大将军王但是并没有领政才能,更何况十四阿哥与八阿哥关系太近,康熙应该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众多大臣中隆科多是很关键的人物,康熙为了给四阿哥上位扫平障碍,起用隆科多重用隆科多就是为了出其不意的让皇位顺利过度。所以我认为四阿哥继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黄立清3



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诚邀,如题。关于雍正帝的即位,历来都是各种野史小说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史书记载,由于康熙帝突然暴毙,众大臣根据遗旨立胤禛为帝,改元雍正,然而康熙是否真的是想要传位于四爷,历史上却争论不一,有人说康熙本来打算传为给十四子,只不过胤禛手上掌握京城和紫禁城部队,于是篡改遗诏,自立为帝,还有人说康熙就是被雍正所杀,正是公说公有理。那么皇位传给胤禛到底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呢?

据史书记载,公元1722年,满清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康熙大帝病逝于北京畅春园内。驾崩前,康熙命令由提督九门,卫戍京师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于是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

实际上民间传说的康熙原本传位十四子胤禵的说法并不可信

传说雍正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但是当时清朝内宫事务一般用满文,因而康熙的遗诏一定的有满文版别,皇四子胤禛不行能以汉文的方法篡改满文的遗诏。而且汉字的于当时没有简体字,应该是「於」,不可能被篡改。

而且胤禛也有即位的优势

在康熙病重之时,胤禛奉命代替皇帝祭天!注意,代替皇帝,这是只有太子储君能有的权力,康熙下这个命令就可以看出其对雍正的信任,而且康熙把负责京城安全和部队的九门提督一职位交给支持胤禛的隆科多,这还不足以看出康熙的用心吗?最主要的是当时太子已被废,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被康熙打压,十四阿哥领兵在外,康熙这样做摆明是为胤禛的登基做好了一系列预备,是以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小编以为还是很大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关于雍正继承皇位,野史中的传说不少,诸如“传位于四子”“传位十四子”之说更是近乎家喻户晓。似乎雍正就是一个弑父篡位、十恶不赦之徒。实际上,稍有常识之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于”字一般写作“於”,将“十”字加两笔变成“于”之说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清朝的传位诏书都是由满汉两种文字组成,即便汉文“於”字可以以“于”替代,满文也绝对无法篡改。



康熙的传位诏书一式四份,现在就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内,满汉双语对照,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前面所说的可能性。当然,有人会说,遗诏这种东西和雍正之后的密诏不同,并不是皇帝亲手书写,而是由皇帝口述、他人代笔而成。雍正利用其他手段篡位成功之后,父亲的玉玺再自己手中,雍正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容做出一份“合法”的遗诏,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倒是真实存在。但是,史籍记载,雍正是康熙驾崩当日在畅春园奉康熙遗诏即位的。换句话说,遗诏出现和雍正即位是前后的关系,并不是雍正即位之后才公布的遗诏。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面对众多兄弟的虎视眈眈,在康熙去世之后极短的时间里造出一份假的遗诏,理论上比较困难。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更何况,从李世民开启在任皇帝“指导”史官工作的先例之后,实录也已然失去了原本“实”的意义。此外,由于目前保存于两岸的康熙遗诏满文部分的继位人描述局部缺如,而且缺如的部分几乎在同一位置,不得不让人产生太多的遐想。



虽然遗诏的真实性要打一定的折扣,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康熙传位于雍正应当说还是出于康熙的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要从康熙晚年的人事安排来分析。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之时,因为长子胤禔暗示父亲康熙要杀掉废太子胤礽而被康熙革爵囚禁,丧失了皇位继承资格。三子胤祉告发长兄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阵次兄胤礽,虽然事后得到了父亲康熙的表扬并晋升亲王,却因此被康熙认定“兄弟不睦、觊觎储位”,从内心否决了他的位继承资格。再之后,私下结党的八子胤禩妄图利用群臣举荐谋取储位。加之胤禔倒台尚没有被囚禁之前,为了自身利益转而向父亲康熙推荐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胤禩,犯了康熙的忌。最终,胤禩遭到父亲康熙的训斥,并被公开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数年之后的“毙鹰事件”又雪上加霜,胤禩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



实际上,到了康熙晚年,可能成为康熙心中即位人选的只有一母同胞的雍正兄弟。但是,康熙的一个举动,反映了他内心的属意。那就是康熙五十七年封胤祯(雍正即位后为避帝讳更名允禵)为大将军王,领兵西征。赋予兵权,看起来似乎康熙更加属意这个儿子。但是,细想想,如果康熙真的有意让十四子即位,为什么要把他支那么远?一旦京师有变,很容易被其他人搞成既成事实,胤祯鞭长莫及。同时,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康熙把军队交给胤祯的同时,却把后勤供给交给了雍正。一支后援补给被对手控制的军队,等于就是一只死老虎,别说是武力夺权,活下去都很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可以看得出康熙有意传位雍正。那就是康熙晚年把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一职交给了隆科多。隆科多虽然不是雍正的亲舅舅,但是有雍正的嫡母兼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这一层关系,投资雍正,彼时对于隆科多而言,获利要更大。同时,隆科多与雍正的私人关系似乎也更加亲近一些。康熙敢于把京师防务交给和雍正亲近之人,也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康熙无意传位雍正,他大可以把步军统领一职交给其他人,岂不是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应当说康熙还是有意让雍正即位的。个人也认为,雍正即位或许有谋,但更多的还是阳谋而不是阴谋。至于遗诏问题,或许康熙只是口述传位,并没有留下文字的东西,后来雍正为了彰显合法性而搞出来的。又或许就是真的,确实部分的确是因为保存原因造成了。毕竟过去将近三百年了,很多东西或许将永远成为迷案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在我看来,康熙传位给雍正应该是康熙的本意!因为在两度废太子的过程中,康熙大帝也是看出来太子确实不是一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而废了又立,也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其他位皇子的表现,在期间以八王爷为主的集团,严重威胁了皇权,这是任何一位皇帝不想看到的!
而雍正的隐忍有耐心,也迎合了康熙的心意,因而在他即位之后,与他争天下的其他阿哥们,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也就会出现各种野史小说,污蔑当朝天子!


康熙传位给雍正的原因,一说还因雍正的儿子弘历,特别讨康熙喜爱,也位雍正能继承皇位加分不少!

当然,种种都是猜测,最终雍正继承了皇位,成为合法继承人,继而有后来的康乾盛世,我想也正是康熙希望看到的吧!


奋斗小强说历史


雍正是否正常继位一直是一个谜,雍正在位时候,弄了一本《大义觉迷录》,让曾经反对过他的曾静一直去传播。这本书里面把他在继位过程中,几个兄弟如何残害他的过程全写出来了,但结果却是让人觉得有些欲盖弥彰,所以到了乾隆帝继位,立马把这本书销毁了。

民间有关于康熙皇帝原本打算把皇位传给十四子,但是被隆科多篡改缴诏,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传说基本是虚构的,很容易就能辨识,因为汉字繁体于的写法是於,除非康熙老爷子穿越了,能写简体字,同时大家都写简体字才有机会。另外,清朝的诏书都是用汉文和满文分别书写的,即便是改了汉文诏书,满文诏书你怎么改?

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用汉文和满文分别写的2份康熙皇帝诏书,诏书上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从这个角度,雍正继位好像是康熙的意思。


但是雍正继位在史学界尚存几个疑点,这几疑点让人觉得雍正的继位似乎不是来的那么正当!

疑点一,就是前文提到的,《大义觉迷录》记载了大量九王夺嫡的细节,但是在表述上让人总觉得是欲盖弥彰。正如后世的史学家所说,既然你是正当继位,怎么还要弄这么一本书去解释你怎么获得皇帝位的?


疑点二,关于清西陵的,大家知道,雍正之前的清代皇帝比如顺治帝、康熙帝都是葬在清东陵,雍正独葬在清西陵。并且清西陵就是从雍正开始的。这个与中国古代的葬制“子随父葬”相悖。是什么让康熙雍正父子“黄泉不相见”?估计也是有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疑点三,也是最大的疑点,就是在继位的当天,康熙皇帝是去世之后,由隆科多口述的康熙遗诏传位于雍正。而康熙去世当天,根据记载,雍正前后进出畅春园好多次,为什么康熙健在时候没有把传位的诏书宣布?而是等死后让隆科多来宣布?关键是当时隆科多管辖的步兵统领衙门封闭了京城九门,军队对京城进行了戒严。如果是正常的继位,又怎么会封闭九门?


所以关于雍正继位,虽然不是民间传说的把十字改为于字那么简单,但是史学界还是在各种史料中找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雍正皇帝的皇位恐怕也并非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否帝位来的正当,雍正在位10多年,革新了吏治,对康乾盛世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初步奠定了对西北的军事优势,为乾隆帝彻底解决西北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围岭山上的山文居士


现在民间的一般传说是要传位给十四阿哥。但是雍正篡改遗照,把传位于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但是这个明显是不靠谱的。

如果了解古代封赏习惯的话,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破绽。

古代在给一个人封赏,或者处罚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原因写下来,如果是当皇帝,肯定要写一个孝道是跑不了,天子聪颖也得有,为人贤明更是跑不了。

前面一大圈子都在夸十四阿哥,最后突然改成传位于四阿哥,这显然是蠢的不能再蠢的做法。

然后清朝的诏书一般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的,篡改一份并没有什么用处。

太子都被废了,自然是不可能的。老八和他的党羽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康熙打猎的时候,这几个人居然偷窥康熙的帐篷。老大是和太子一起被撸的,自然也不可能。成年的皇子,雍正和十四阿哥几率其实是最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