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破碎的尊严感

2238字,5分钟

破碎的尊严感

题图:《破碎的仪式感》

现代人的尊严感是我最近感兴趣的话题,起因是汪峰的这首《尊严不重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

人活在这世上,要有两个支柱。一个支柱支撑这幅肉体,一个支柱支撑那个虚无的灵魂,后一个支柱就是尊严感。

我说尊严感是人类特有的,我这么说不是主观臆断,而是确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自我意识是人这种动物最奇特的能力,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仅能够思考自己,还能思考自己是怎样思考自己的。如果你想反驳我这一点,首先要找到一种动物,它在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时能知道那是自己,而不会被镜子里的东西吓到。

这种奇特的能力让我们的行为有了计划性、目的性,但也带来了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像猫狗一样把行为的源头交给五官,而是交给大脑。于是我们穿上了衣服,我们约定不随地大小便,并开始崇尚、歌颂一切受大脑支配而克制官能冲动的行为。

做着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我意识带来的尊严感需求。说的大一点,尊严感是人之为人的凭证,有尊严感才能叫人,没有尊严感就不能叫人,或者是异化的人。

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有一本小说叫《失明症漫游记》,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设想,有一天,在人类社会突然爆发了一种“白色瘟疫”,这种瘟疫让所有人的眼睛都失明了,眼前和一篇“牛奶海洋”一样,只能看到白乎乎的一片。

按照他的想想,人类没有了眼睛,就没有了尊严感。于是开始随地大小便,因为即使这样做了,也没人知道是自己在随地大小便。谦让没有了,善良没有了,连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了。这时候,人就不再是人了。

可见,在萨拉马戈看来,眼睛是人尊严感必不可少的来源。这也和我前面说的在镜子里认出自己有相似的地方。

王小波的《王二风流事》系列里,塑造了一个幽默混蛋形象——王二,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在《三十而立》最后,王二决定“从善”了,不得不进入这个社会规则,并试图谋取自己的一点尊严。

“事实上,我要做个正经人,无非是挣死后塞入直肠的那块棉花”。

这“死后塞入直肠的那块棉花”,就是人之为人的尊严感。

现代人也需要尊严感,或者说,更需要尊严感。

来看看汪峰写的歌词。

大学生在社会上找

清扫工在晨曦中找

工人们在社保里找

艺术家在赞誉中找

每个人都在找

找一个叫尊严的东西

可谁能知道付出多少才能找到

也许有时尊严不重要


男人在裤裆里找

女人在容颜中找

孩子们在幻想里找

老人们在回忆中找

每个人都在找

找一种叫尊严的感觉

可谁能知道挣扎多久才会找到

也许有时尊严不重要

都在追求都在寻找,寻找的结果是尊严不重要。正是对尊严感的追求,会让我们丢失了尊严感。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金钱是人的尊严感最好的来源。

《穷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了一个穷老头儿,爱上了一个同样清贫的小姐,小姐有难,需要金钱帮助,穷老头儿是抄写员,去找领导透支下个月的工资帮助小姐渡过难关。老头儿不得不开口求人,很没有面子,有些尴尬有些自卑,正在这个时候,他衣服上的扣子突然掉了下来,不仅掉了下来,而且在房间里滚来滚去,才躺在了地板上。

掉落的纽扣,就是老头儿破碎的尊严感。

但人不是一种容易满足的动物。

汪峰歌词里唱说“男人在裤裆里找”,在金钱上找到了尊严感之后,就要在裤裆里找寻尊严感。

我想,如果有这样一个社会,它能让里面的每个人,不管男女,不管什么工作,不管什么年龄,不管什么出身,都能觉得自己是OK的,那可能会好很多。

但这并不现实。

男人的OK,来自于他们认为自己比女人OK,或者,来自于他们认为自己比别的男人OK

学车的教练跟我讲,他的一个学员跟考场里的看门大爷吵了起来。学员冲着大爷喊,我一个月挣的比你一年挣得都多。再配上浓郁的唐山话强调,我想这句话是非常有杀伤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她被大爷赶出来了,没让她考试。

这时候,学员有了尊严感,大爷没有了尊严感,大爷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感,就把学员赶出来了。

尊严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而输了的一方就没有了尊严感。

死的时候能在直肠里塞棉花对王二来说是有尊严的,但他如果知道有的人塞的是金子,那可能就不如知道之前有尊严感了。

当我们落入这样的计算和比较,尊严感也就破碎了。

我想,人类的尊严感,应该退回到最基本的层面,也就是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人。有一句话说,生而为人,我觉得“生”和“为人”之间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而”来模糊的连接。其间要经过很多奋斗,才能形成有效的连接。

人类走到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能证明自己是人呢?

还是要回到自我意识上,人有了自我意识,就产生了一种自洽的诉求,开始要求自己言行合一。正是形成一套自己认同的认为标准,并遵守它,使人成为人。

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塑造了一个变态杀人狂他杀人不用手枪,而用杀牛用的空气枪。他杀人没有任何原则,不为钱,不为尊严,不为报仇,在想杀人的时候就杀人。杀人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原则, 也没有不杀女人小孩这类规矩。

一句台词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影片最后,当他的一系列屠杀接近结束的时候,来到自己要杀的最后一个人面前。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杀这个人。于是他抛了一个硬币,让对方猜正反。

“决定我生死的不是这个硬币,而应该是你”对方回答。

“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方式和这个硬币没两样。”杀人狂回答。

这是典型的放弃成为人的做法,他在思想上把自己退化成了一直动物,甚至是一坨行走的物质。

整部影片中,杀人狂没杀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杂货店的老大爷,他猜对了硬币的正反。另一个则不同,是社区信息处的大妈,在杀人狂连续三次询问目标的住址时,大妈坚定地重复自己的原则——“我不能随便透露用户的信息,这是规则”

我想这两个幸存者,正是人类的处境——我们像猜正反一样来到世界上,然后用坚持原则的方式成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