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二、约法性破无明者:

上四句观于智障,求无明生,决定叵得。或生一种解,或发一定,决谓无明即是法性。如此计者,非是悟心,但发观解。

如暗见尘杌,决谓尘杌。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即当移观,观于法性:为当无明心灭,法性心生?为当不灭,法性心生?为当亦灭不灭,法性心生?为当非灭非不灭,法性心生?若无明灭而法性生者,灭何能生?不灭生者,明无明并。共生者,即有二过。离则不可。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

如是四句,一一句中,信、法回转,四悉善巧,即能得悟,通四门池。

虽未得悟,决定谓此中道观智能破无明,常如是学,更不余修也。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三、约真缘破无明者:

观此观智,待谁得名?为智、为非智?若横待者,十方诸佛是智、是明,待我无智明也。

若竖待者,我于将来破除盲冥而得大明,待今是无智无明。

如是智明,为是缘修?为是真修?真缘合修?离真离缘?

若缘修者,缘是无常,云何生常?若是真修,真不应修。

释此有两家:一云:缘修显真修,二云:缘修灭真自显。

真自显,是自生;由缘显,是他生;真缘合,是共生;离真缘,是无因生。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四句求智不可得,亦不得无智。

何以故?待智说无智,智无故,无所可待,故无智亦无。

若执真、缘为是者,不能发中,具是障智。若不执者,即是四门。若得契理,理非真、非缘、非共、非离,不可说示。

若有机缘,亦可四说。悉檀方便,无复定执;随缘异说,闻即得道。所谓:从无常生于常。《大经》云:“因是无常,而果是常。”又云:“从伊兰子,生栴檀树。”或时云:“从法王种性中生”,即是真修。或言:“因灭无明,则得菩提灯。”或言:“非内观非外观,而得是智慧”。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无得之得,以是得无所得,入空意。无所得即是得,入假意。得无所得,皆不可得;双照得无得,即中意。诸菩萨等,或偏申一门:如天亲明阿梨耶识,为世谛别有真如,此是论之正主。禅定助道,皆是陪从庄严耳:如《中论》申毕竟空,空为论主;其余亦是助道耳。余门亦应有菩萨作论申之:作论异说,岂离四门?因门有殊,契会不异。若得此意,何所乖诤,苦兴矛盾?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若用四门修观者,或乐、或宜、或对、或入。一门既尔,余门亦然。观行虽别,得道何异?

经论为缘不同,古来诤竞难可通处;用此解释,氷冶云销。如此观行,契教根理,印会允合,有何是非?明眼之人,依义不依语;有智之者,必不生疑。无目无解,徒劳愍怪,讵可益乎?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问: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无明破时,法性破不?法性显时,无明显不?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答:然理实无名,对无明称法性。法性显,则无明转变为明;无明破,则无无明,对谁复论法性耶?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问:无明即法性。无复无明,与谁相即?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答:如为不识水人,指水是水,指水是水,但有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如一珠,向月生水,向日生火,不向则无水火。一物未曾二,而有水火之珠耳。

摩诃止观|约法性破,约真缘破(一百五十三)

文章 | 智 者 大 师

图片 | 玉 泉 禅 寺 数 据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